[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山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平顺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山水太行,诗画平顺”。平顺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断裂带上,国土总面积1550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6乡、151个行政村,截至2022年末,全县总户数为55982户,户籍人口149128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平顺,就是这样一个山水兼备,乡情浓郁的好地方。
平顺是山水之城。平顺属北方稀有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部分丹霞地貌,是八百里太行最巍峨、最壮美的精品地段。这里山雄奇,水灵动。群山连绵,绝壁对峙,保持了“第一自然”的原生态。在高山峡谷之间,虹霓河、井底河等四条河流奔腾不息,浊漳河流淌出温柔旖旎的百里水乡,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全县拥有一处国家地质公园,通天峡、天脊山、太行水乡3个国家4A级景区,豆口、东庄、岳家寨等11个中国传统古村落,大云院、龙门寺、九天圣母庙等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66处文物古迹散落在15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
平顺是药材之都。全县境内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处海拔1876米,最低处海拔380米,地势高差大、光照时间长、小气候多样,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王国。全县有动植物类中药材300多种,大宗中药材67种,潞党参、连翘、柴胡、黄芩等10多种道地中药材遍布山林。
平顺是劳模之乡。平顺是唯一的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的家乡。1943年,李顺达在这里组织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1年,申纪兰在这里率先举起“男女同工同酬”的大旗。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先后涌现出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申纪兰四位全国著名劳模和林业、农业、交通、教育等各条战线上的省部级劳模100多名。
平顺是一块红色沃土。抗战时期,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习近平、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走进平顺,留下了光辉足迹。
平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平顺地处“黄金人居带”的北纬36—37度之间,全县森林覆盖率41.6%,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始终维持在360天左右,海拔高、湿度低、零酸雨,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阴雨天气少,是理想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落脚地。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硅、镁、大理石、石英砂等20余种,其中铁矿储量2433万吨,硅矿储量60亿吨,镁矿储量90亿吨,且品位高、易开采。长安高速、中南铁路、国道341公路、省道河潞线穿境而过,两小时进中原,三小时达太原,四小时抵京津,北靠环渤海经济圈,南邻中原城市群,西接上党城镇群,东达沿海发达地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省市转型跨越发展战略部署,抢抓中原经济区、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发展机遇,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新型工业产业园区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一地两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平顺的发展思路,全县上下大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战,先后引进了大唐集团、中国风电集团、山东塔山集团、清华机械厂、长春欧亚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打造了航天工业园和高新科技产业园等园区,逐步形成了旅游服务业、新兴能源、生物制药、铁矿采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走出了具有平顺特色的绿色转型新路径,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多项指标名列全市前列。
长治久安地,平安顺利城。欢迎您走进平顺,领略“上党从来天下脊”的太行雄姿,体验原汁原味的低碳生活,分享平顺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如诗如画的平顺,等着您的到来!
【历史沿革】
巍巍太行,与天为党。
平顺这块土地.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平顺人民,是伟大而英雄的人民。从东掸、中五井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可以看出,我们的先民始祖们很早之前就以顽强不息的精神奋斗拼搏.艰苦创业。严酷的生存环境,砥砺着平顺人民的意志和精神,在与各种艰难困苦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平顺山势险恶,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后赵石勒曾在此修筑石头城(今石城村)屯兵储粮;东晋十六国西燕的慕容永为抗御慕容垂的进击在此修筑益阳城(今赵城),至今尚有城墙遗存。特别是明代中叶的陈卿起义,持续十几年,波及晋、冀、豫三省。陈卿“凭险以拒汴师”,使“三晋震恐”“唯帝念哉”,直接撼动了明王朝的统治。清末民国初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天门会起义以平顺为依托,起义的烽火燃及晋、冀、豫三省部分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平顺是太南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成为大后方。朱德、杨秀峰、杨献珍、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居住和战斗,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解放战争时期,平顺县为可靠的后方,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平顺人民发扬老根据地的革命传统,出兵、出力、出钱、出物.全力以赴参加了上党、豫北、豫西、临汾、太原等战役。平顺人民还曾两度遴选优秀干部渡黄河、跨长江开辟新区.为解放全中国和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顺山高,凝太行之灵气,展上党之雄姿。平顺雄踞太行之巅,大山造就了英雄的太行儿女,凝聚和恢宏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明嘉靖年间的农民起义领袖陈卿,率山民抗差役,拒赋税,打富豪,杀恶霸,破官仓,济贫穷,取潞(潞州,今长治市)、泽(泽州,今晋城市),克辽(辽州,今左权县)、沁(沁州,今沁县),挥戈直指京都,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清道光年间的张小三、咸丰年间的王抓钩率领饥民抵赋课、拒银粮斗争,也曾使潞安府的封建统治者惶恐不安。
民国时期的民主革命家石璜,追随孙中山讨袁护法.推行民主共和,高举爱国抗日的旗帜.积极支持共产党抗日救国,受到朱德、彭德怀、杨秀峰等共产党领导人的褒奖。
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岳增瑜、赵作霖,高举五四爱国运动旗帜,领导北平知识文化界爱国青年,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打内战、消极抗日的政策,推动了全国的抗日高潮。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李顺达于民国32年(1943)初,创办了太行山第一个互助组,发展了生产.支援了抗战,带领人民群众度过了灾荒,有效地保证了所驻部队的粮食供给。在李顺达的影响和带动下,平顺县的互助生产迅速发展。民国33年,李顺达出席太行区首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民国35年,平顺县人民政府把李顺达互助组作为“平顺人民的方向”予以表彰;民国37年,中共太行区委和太行行署确定为“翻身农民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平顺县互助合作生产进一步发展,又相继涌现出郭玉恩、武侯梨、申纪兰等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颁发了四枚1952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平顺县就有李顺达、郭玉恩二人获得了两枚。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李顺达、郭玉恩、申纪兰、武侯梨四位劳模交相辉映,“走在了一个时代的前列”。他(她)们“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典范”。
供销合作英雄张金成,从民国31年(1942)办起一条扁担合作社,民国33年被首届太行群英会评为“合作英雄”始,坚持一条扁担、两只货箱50多年不离肩。他的名字冠三晋,盖太行,扬华夏。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又有路爱平成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获得“全国绿化奖章”。还有建设山区的模范桑林虎、向福祥、牛来好等,省部级以上的劳动模范就有70多名。
【自然资源】
平顺山多,大山深藏无数宝藏。据初步勘探表明,大山蕴藏有铁、硅、大理石、石膏等矿。铁矿储量2424万吨;硅矿储量2.6亿吨;磷、铝、钾、铜、银、水晶矿等储量也相当可观。
【区划人口】
平顺县辖5个镇、6个乡,3个社区、15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青羊镇。
2022年末,全县总户数为55982户,户籍人口149128人,其中,男性76331人,女性72797人。全部人口中,18岁以下23108人,18-34岁36101人,35—59岁55877人,60岁及以上34042人。(数据来源于平顺县公安局)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3亿元,增长6.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5.07%;第二产业增加值8.56亿元,增长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6.71%;第三产业增加值18.66亿元,增长3.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8.22%。
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1亿元,增长26.17%。税收收入完成8811万元,增长13.75%。
【政府网站】http://www.pingshu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