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山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迎泽区地处山西太原中心腹地、汾河之滨,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余人,辖六街一镇、101个社区、10个行政村。近年来,迎泽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太原市高端要素最集聚、文化底蕴最深厚、生态环境最宜居、发展动能最活跃、生活品质最优良的中心城区,享有“三晋之窗·首善迎泽”的美誉。
区位独特,是高质量发展优势资源的聚集区。区内集中着省委、省人大等众多党政机关,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山西医科大学等重点科研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山西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和对外交往的窗口。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各地高端创新、创业资源,全区经济总量位居全省117个县(市、区)前列,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85%以上,上榜“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进步县(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区”等称号。
底蕴厚重,是千年府城瑰丽文化的汇聚地。迎泽区是宋建太原古城和明建太原府城的核心区域,文旅资源丰富。区内拥有文物9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永祚寺、崇善寺、纯阳宫、文庙、关帝庙、清真古寺等文物古迹展现府城文风古脉,晋绥铁路银行旧址见证早期金融发展,柳巷老街讲述百年繁华商业,中共太原支部旧址追寻红色文化记忆,山西大学堂开创高等教育新纪元。经典璀璨的历史文化,彰显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智慧和精神,是新时代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
生态宜居,是绿色理念城市双修的新样板。提档升级的迎泽公园,湖水、绿地面积达90%以上,堪称“城市绿肺”。建设中的双塔景区将成为太原市新名片、新地标。文瀛、碑林等城市公园,见缝插绿、星罗密布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成为市民户外“会客厅”“健身房”。东山地区全力打造生态屏障,董家庄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2019年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A级景区台骀山、森栖谷等生态休闲体验区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绿色发展理念、城市双修战略在迎泽得到生动演绎。
转型提速,是发展新经济新动能的主阵地。融合新消费业态,人流、商流最密集的钟楼高品质步行街、朝阳商圈以及六味斋、老鼠窟、宁化府等百年老字号不断焕发新生机。发挥黄金地段“黄金价值”,鼎元时代、万邦国际、中泰广场等一批总部楼宇加快成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国家火炬计划迎泽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引进落地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项目,为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高新技术承载地奠定基础。
民生优先,是人民幸福生活宜居的新标杆。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在全省率先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称号。区内三甲医院9所、二甲医院10所,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形成15分钟医养融合服务圈。省晋剧院、太原工人文化宫和山西报社、省电视台等文化资源富集,老太原最具代表的莲花落、快板、唱大鼓、说评书等惠民演出已成常态,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自然地理】
迎泽区地处在太原市中南部汾河以东的河谷平原,位于市汾河之东,市区中部,东与晋中市榆次区、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总面积117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微向西南倾斜,北高南低,属晋中盆地(即太原盆地)的北端,由冲积平原组成,地面海拔高度为800米左右。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2°41′,北纬37°51。
迎泽区地形从东到西逐步倾斜。东部土石山区,包括郝庄镇孟家井全部、观家峪村以东部分,海拔高度1000—1500米,主峰罕山为1591.4米;中部黄土丘陵阶地区,包括郝庄镇的中部,海拔高度900—1000米;西部冲积平原区,包括郝庄镇的西部及市区,海拔800—900米。
迎泽区深处大陆内部,属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中的季风暖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5℃~10.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底,为36.10℃~39.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之间。气压最高为(十二月份)929.7百帕~935百帕;最低为(七月份)864.6百帕~907.5百帕。风向冬季为西北,夏季恒为东南。境内阳光照射较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2556.3~2872.6小时,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全年中1月的日照百分率最高,一般可达63%~78%。境内平均湿度在7.3~9.3百帕之间,有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平均相对湿度为53%~60%,其分布自西向东南逐渐递增,一年中相对湿度变化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夏季最小,且最小相对湿度曾出现过0%的极值记录。
迎泽区位于太原东山(罕山)分水岭西侧,处于地下水补给区,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渗入,属于太原盆地北端。根据2005年《太原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迎泽区(1956~2000年)地表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511万方,地下水资源量为930万方,降水入渗补给量为722万方。
迎泽区现已发现矿种8种。主要有:煤、石灰岩、石膏、砖瓦粘土等。煤主要分布于东山一带,区域上属于沁水煤田东山勘探区北部。石灰岩(熔剂、电石、水泥、建筑用灰岩)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西祁家山一带,其次在东南部的郝庄、小山岩、麻地沟等地亦有小规模出露,矿层主要赋存于古生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膏主要分布于区内东部中奥陶统峰峰组一段中部,多为透镜状、似层状、窝子状产出。耐火粘土主要分布于区内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铁铝岩段及太原组二段上部第四层灰岩之下。砖瓦粘土矿主要分布于松庄、水峪、店坡一带的第四系离石组底部黄色粘土和第三系中部静乐组红色粘土层。山西式铁矿主要分布于东西祁家山等地。赋存于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第六段侵蚀面之上,本溪组铁铝岩底部。
【历史沿革】
迎泽区得名于太原古城“迎泽门”(俗称大南门,为明洪武九年太原城扩建时所建),为古晋阳城所在地。从秦置晋阳县到宋毁晋阳城,多为州郡治所、国都。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北宋后,其弟赵匡义于公元979年攻克晋阳,火烧全城,一代名城化为灰烬。太原解放后,1949年5月2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首次调整区划,将原太原市内、外十六个区合并为八个区,改区公所为区政府。1980年8月经南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南城区人民政府,下设8个街道办事处,216个居民委员会,428条自然街。1998年1月1日,太原市市辖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以原南城区为主体,组建迎泽区,下辖迎泽、桥东、文庙、柳巷、老军营、庙前6个街道办事处和郝庄、孟家井2个乡。共233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2001年,太原市撤乡并镇中,孟家井乡与郝庄乡合并为郝庄镇,全区辖95个社区、19个村。
【政府网站】https://www.yingz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