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长鑫、蔚来,深度拆解合肥三大知名项目,国企如何管资本?20年GDP增长20倍背后,合肥模式能否复制]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招商百科]-[视界深度],内容来源于 [新财富杂志],作者 [刘鲜花 程华秋子],转载请记得注明!
04
从“合肥模式”到“安徽现象”:“三重一创”基金投出12家上市公司
从京东方到长鑫存储、蔚来,回溯这三大案例的运作,可以看到,以2008年为起点,合肥探索出了一条地方政府产业投资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国资不断向专业化、市场化进阶,“合肥模式”日益成型。
合肥建投利用京东方上市公司的优势,以少量国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定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获得超过120%的账面浮盈,充实了国有资本,还带动合肥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当地工业支柱,由此推动合肥进一步坐稳中国家电生产重镇的地位。
长鑫存储则由合肥产投推动,同时联合皖投旗下的“三重一创”基金、国家大基金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型PE的资源配置能力,从资金、人才、技术三方面突破,初步构建起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助推合肥成为继上海张江之后的中国芯片产业高地。
而投资蔚来的案例,既展现了合肥及安徽国资对“募投管退”全链条的风险把控,又将蔚来在中国的核心业务及资产落地合肥,带动了蓬勃生长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落地,并与当地原有产业协同发展。
整体看,合肥国资以合肥建投、合肥产投和兴泰控股为三大“推手”,借助产业基金、PE基金等形式,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集聚,加快自身专业化、市场化转型发展步伐,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集聚。一系列的项目运作,令合肥国资被誉为中国“最牛风险投资机构”。据母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榜单,在2022年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地方政府LP排名中,合肥市位列第一,超过深圳、苏州等城市。
“合肥模式”带动合肥这个中部省会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经济振兴,晋级新一线城市之列。2020年,合肥GDP首次跨入万亿元大关,一跃跻身全国各城市GDP排名TOP20。到了2021年,合肥GDP继续跃升到1.14万亿元,2022年又攀升至1.2万亿元(图7)。
GDP的突围,离不开产业的升级换代。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合肥规上工业比重达56.2%,创同期历史新高;增速达到14.3%,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7.7个百分点。当地新增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两个千亿产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8%、37.2%、34.0%、27.6%和23.1%。
如今,“合肥模式”正在安徽全省复制放大。在提升运用资本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安徽正在下一盘大棋。
2021年6月,安徽启动“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及首期业务培训”,旨在全面提升政府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搭建学习交流、投资链接、政商对话平台,促进资本市场各种资源要素互动耦合。
2021年8月19日,安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其中在大力开展创投风投“双招双引”、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等方面着墨颇多。
从安徽省看,在运用资本力量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皖投。其承担了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工业产业升级等重要战略任务,截至2022年底,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元,旗下拥有80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管理运营包括“三重一创”基金、中小企业基金(专精特新专项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在内的总规模超900亿元的省级股权投资基金,服务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
2017年4月,安徽省政府印发《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通知,提出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动能,面向全省,对“三重一创”项目给予补贴奖励。
此外,安徽还设立了规模为300亿元的“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省政府每年出资20亿元作为引导资金。该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采取阶段参股、直接投资、跟进投资等方式,主要投向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对资金需求量大、引领作用强的产业,省市合作建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给予支持。创意文化和文化旅游类项目,重点运用省产业发展基金予以支持。对省属企业设立的种子(天使类)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三重一创”初创类企业的,分别设置50%和30%的投资失败允许率,在此范围内的正常投资亏损,按照尽职免责原则处理,对其投资绩效另行制定考核办法。
这一颇具决心和魄力的政策,成为安徽省发展“三重一创”产业的重要抓手。
“三重一创”基金由皖投全资控股的安徽省高新投100%控股,投资布局主要包括量子、医药生物、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新产业。据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母基金综合投资成本169.3亿元,估值达317.1亿元,浮盈87.3%,在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保值增值。
据新财富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3月底,其间接持股企业达到了1000家,已投资了12家上市公司,包括通过马鞍山基石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资了华恒生物(688639)、埃夫特-U(688165),通过马鞍山基石同力智能制造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资了中联重科(000157),通过安徽金通新能源汽车一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出了瑞鹄模具(002997)和万润新能(688275)。瑞鹄模具为安徽芜湖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20年9月3日在主板上市;万润新能于2022年9月29日上市,是一家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供正极材料的企业。
这12家上市公司有4家位于安徽,除科大讯飞外,均在2020年7月之后上市,主要来自化工、汽车、机械设备行业。其中,华恒生物、埃夫特均在科创板上市,华恒生物于2021年4月22日上市,市值超过170亿元,科大讯飞的市值则在千亿元以上(表12)。
成立5年来,“三重一创”基金作为安徽重点打造的产业引导基金,通过与专业化基金公司合作,成立量子、医药生物、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化产业基金,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上初见成效。其中,与该基金合作的基石资本,在安徽注册设立了超过90家公司及合伙企业,到2021年底累计贡献税收超过6亿元。此外,“三重一创”基金还参与了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有限合伙)等基金的运作。
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安徽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安徽省生产总值连跨2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4.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区域创新实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
近年,安徽省经济增速十分亮眼,经济总量从十二五末的全国省(区市)排名第14位,上升到十三五末的第11位,并在2020年跨过4万亿大关,2022年挺进全国省份前十。资本市场“安徽板块”也在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稳居中部6省之首。
复制“最牛风投”:善用资本力量,是“城市投行”要诀
“合肥模式”“安徽现象”出圈后,各个地区也加速了“城市投行”的复制之路,通过“以投带引”、资本招商、产业基金等形式引入大项目和产业落地。一批“小出资、大杠杆”的政府引导基金纷纷设立,并成为创投领域最为活跃的出资力量。
从2002年中关村创业引导基金设立算起,中国的政府引导基金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其目的是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和地方产业布局,引导和集聚社会资源把产业做大做强。对于地方,引导基金作为政府深度参与产业链竞争的手段,可以吸引资金和项目落地,撬动产业发展,进而服务地区经济,特别是一些高投入、风险大的项目,政府引导资金的参与可以提供信心保障。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国内累计设立2107只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约12.84万亿元,已认缴规模约6.51万亿元。其中,2022年新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共120只,2023年,各地百亿、千亿级的母基金还在接踵而来。
2023年1月,安徽打响了千亿引导基金第一枪,提出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支持市、县(市、区)按照“基地+基金”“产业+基金”等模式,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组建风投创投基金。浙江、广州等地也相继落地百亿、千亿级的产业基金。
然而,是投资,就不乏风险,创投基金尤其如此。事实上,对于合肥取得的成功,就有不少人将其经验总结为“赌”,认为合肥最会“赌”项目,甚至将合肥称之为“赌城”。
那么,“合肥模式”的要诀是什么,其哪些作为值得借鉴?
相比以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核心的传统招商做法,“合肥模式”的创新在于,打造出了以投资、增值服务招引企业的“城市投行”模式。
其中核心,一是善用资本的力量。
一方面,是善用国有资本。其由政府充当风险投资人,以合肥建投、合肥产投等国有投资平台为主要推手,借助产业基金、有限合伙基金等形式,直接投资培育那些对当地有战略价值的产业,促进新兴产业集聚。
另一方面,是善用社会资本。以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的国资平台,还通过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产业培育。社会资本的集聚,有助当地形成良性“产业-资本”循环生态,服务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原本,合肥建投只是一个城投类企业,主要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工作。如今,其通过战略规划、产业布局、投融并举、资本运作,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推动京东方6代线、8.5代线、10.5代线和安世半导体、晶合集成12英寸晶圆制造、康宁玻璃基板、彩虹股份、半导体显示芯片封测、维信诺AMOLED显示屏、蔚来、欧菲光等一批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在合肥落户投产,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快速集聚。在国资平台“管资本”的改革探索中,合肥建投的实践颇有参考价值。
二是保持专业能力。
从一系列操作看,合肥国资采取集中投资的重仓形式,在一些重点项目上重金“押宝”,其绝招是寻找真正有技术和市场潜力的项目苗子,然后下重金去扶持,通过“移栽一棵大树”,从而“崛起一片森林”。这极为考验团队的专业眼光。如何通过细致的研究论证、科学的分析研判,从产业方向、竞争环境、发展空间等细分层面,多维度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乃至政府的魄力、健全的配套服务,一系列产业、招商政策等扶持等都极为关键。
安徽在梳理自身的发展逻辑时也认为,安徽20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合肥市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合肥对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使其政府引导基金能够准确把握企业需求,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意味着,专业能力为当地所看重。
经验之外,复制“合肥模式”,也不乏值得思考之处。
比如,由于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比一般的PE基金大出许多,一旦出现问题,势必给国家和地方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在容错机制和投资风险之间如何做好平衡,亦十分关键。
合肥过往也曾有过投资失败的教训。比如,外界关注京东方的成功,却忽视了同期等离子项目的失败。2009年,合肥新站高新区斥资20亿元,引进日立等离子面板项目——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简称“鑫昊”),拟打造中国大陆第二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鑫昊背后,频现长虹隐秘的身影:从派驻技术、经营团队,到控股连年亏损的鑫昊,市场也有“由新站投资建厂,长虹负责运营管理并择机回购”的双方协议传闻。2014年3月,“等离子之父”日本松下终结一切等离子业务;11月,长虹转让首条等离子生产线全部股权,鑫昊自此再无公开消息。
类似的案例还有熔盛造船、赛维光伏、北大未名生物等,几乎都是受行业低迷影响,投资打了水漂。
目前,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也开始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绩效评价体系。如上海围绕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在“财政引导社会资本情况、支持创业企业发展情况、支持国家或区域重点产业情况、支持区域重点项目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又如,政府直接做投资,把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扶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工具,如何与市场有效分工?会不会导致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导致不公平竞争?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也引发市场诸多讨论。
合肥市相关政府官员曾对媒体表示,合肥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化、社会化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和上下游产业联动。“合肥模式”在于找准产业方向,尊重产业规律,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产业培育阶段,政府会雪中送炭,但企业最终还要靠市场自主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如今,合肥的示范下,各地已在“城市投行”“股权财政”赛道启动新一轮竞逐。其优势能否继续演绎,值得观察。
从根本上看,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将是谁能跑赢的关键所在。从某种角度看,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互为因果,企业家和地方政府提升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活跃本地资本市场,促进实体经济焕发活力,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