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甘肃]-[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临夏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一、县情特点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县境东西宽53.1公里、南北长59.85公里,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5万亩;辖25个乡镇(16个乡、9个镇)、218个行政村、7个社区,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蒙古、哈萨克族汉等9个民族,2021年底总人口42.75万。交通条件便利。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是兰州通往甘南、青海、四川等地的“黄金通道”,东通省会兰州,西接青海牧区,国道213线穿境而过,连接着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兰临合高速直达省城、直通九色甘南,临循高速全程贯通,成为连接青海的大通道,兰永临高速、兰临合铁路、临夏机场即将动工建设,互联互通、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自然条件独特。土壤无污染、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水利资源充足,是一片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天然沃土。誉为“万顷塬”的北塬片区是全省最大的台塬区和全州最大的自流灌区。生态环境秀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境内有大夏河、牛津河、老鸦关河、红水河等9条黄河支流,有三岔坪林场、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山水川田交相辉映。商贸流通活跃。自古以来是牧区与农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和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重要驿站,是内地连接藏区的重要经济通道,各族群众素有走出去闯天下、善经商敢创业的传统,常年有5万余人活跃在青藏线上,为推动内地与藏区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文化悠久。马厂、半山、马家窑、齐家、辛店等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有崔家庄、杨家河、任家崖等省级文物遗址3处。中原汉儒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在这里相互浸润,形成了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为代表的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临夏砖雕、葫芦雕刻、马五哥与尕豆妹等5项民间文化艺术被纳入省级非遗名录。
二、经济发展
2021年完成生产总值50.33亿元、同比增长7.84%,固定资产投资32.28亿元、同比增长16.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亿元、同比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18.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2.8元、同比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00元、同比增长6.9%。
三、脱贫成效
临夏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县动员、尽锐出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任务,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到位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1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2.96万户、13.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四、地理概况
临夏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部,位于太子山北麓,小积石山西麓,大夏河下游,刘家峡水库南岸。地貌为青藏、黄土高原参半,多山沟,兼有塬、川。地质上处于祁连山与秦岭两个褶皱带,地质构造属祁连、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弧形,地质岩层的形成,由老到新依次为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地貌为青藏、黄土两高原地貌参半,山沟居多,山塬川水俱全。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平均海拔为2287.6米,西部最高点达里加山海拔4613米,北部最低点刘家峡水库,海拔1735米。
五、气候特点
临夏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和高寒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性的山地气候特点,气候因素随地形高度变化十分明显。春季温和,秋季凉爽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日照时数2277.6小时,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47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87.3毫米,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六、历史沿革
桥寺乡发现的朱家墩遗址和杨家河遗址均属马厂、半山、齐家文化,由此可断,早在五千多年前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清顺治初年,沿用明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属甘肃省临洮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归入兰州府,河州改隶兰州府,州下无属县,今临夏县地直辖于兰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兰州府废。河州改名为导河县,属兰山道,县治在今临夏市郊城关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改定甘肃省部分县名,导河县更名临夏县,临夏县之名自此始,并从导河县析出宁河(今和政)、宁定(今广河)、永靖三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属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仍属之。
1949年8月22日临夏县解放,26日临夏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在今临夏市),隶属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6月23日从临夏县中分设临夏市,县治由城区迁往韩集。1958年12月撤销临夏县建制,临夏、永靖二县并入临夏市。1961年12月恢复临夏、永靖二县建制,临夏县治又迁韩集。1973年12月,撤销临夏市建制,并入临夏县,县治迁至城关镇(今临夏市内)。1983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临夏市建制,县市分设,县治再迁至韩集。自此至今,县治在韩集。
七、矿产资源
全县已发现的矿产共4类10种,主要有:黑色金属:铁;冶金辅料矿产:耐火粘土;建材非金属:石灰石、小泥粘土、饰面大理岩、花岗岩、建筑用砂石、砖瓦用粘土;水气矿产:矿泉水、地下水。
石灰石主要分布在三岔沟、麻尼寺沟、漠尼沟等地,探明储量2066.1万吨以上;大理石主要产在尹集镇东西架山,探明地质储量1081万吨;铁矿产在麻泥寺沟八里寺一带,探明地质储量29.93万吨;花岗岩产在卧龙沟一带,初步探明地质储量1078.73万立方米。
已知矿产地9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2处,矿化点3处,砂石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大夏河及其支流牛津河、槐树关河、老鸦关河、大滩涧河、掌子沟河及红水河流域的河床及其阶地,估算地质储量13.5亿立方米。砖瓦粘土矿产资源普遍存在于县域内的冲积、洪积、风积物中,主要分布在西南片的新集、尹集、马集、韩集、麻尼寺沟、掌子沟、营滩、刁祁、黄泥湾等乡(镇),估算总储量约15亿立方米。另外,我县韩集、营滩、路盘等乡(镇)发现的四棱产齿象、轭产齿象等古动物化石资源,具有很好的科研、科普、观赏和收藏价值。
八、水能资源
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大夏河及其支流多支坝河、漠泥沟河、老鸦片关河、槐树关河、红水河和牛津河等。全县总水量为11.16亿立方米,河流自产水多年均径流量2.55亿立方米,入境客水8.61亿立方米。总水量中可供用水量1.9亿立方米,占总水量的17%;实际毛用水为1.014亿立方米,占总水量的9.05%。
九、风景名胜
境内有堪称“河州珠穆朗玛峰”之称的五山池,河州八景之一的“露骨积雪”太子山,以及关滩沟、龙首山、莲花湖、三岔坪等诸多风景秀丽的景区,也有代表马家窑、齐家、马厂、辛店文化的杨家河、莲城、崔家、朱家墩等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旅游资源颇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