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甘肃]-[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临潭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临潭,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东临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西南两面均与卓尼县插花接壤。全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全县辖11镇5乡14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6.12万人,有汉、回、藏、蒙古等15个民族。耕地面积56.6万亩,主要农作物是青稞、豆类、洋芋、油菜,近年来,藏中药材、高原夏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各类牲畜存栏达17.66万头(匹、只)。
【历史沿革】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被史家称为“北蔽河湟,西控番戎,东济陇右的边塞要地”,是唐蕃古道的要冲地段,洮州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始于宋,兴于明,闻名华夏。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西汉王朝迁徙灾民于洮州,遂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西晋吐谷浑占据洮阳城,修庙宇,从古战牛头城遗址和古城村出土文物可知吐谷浑当时占领着古战、旧城等要地,且信仰佛教,这也是临潭第一座庙宇,佛教文化从此在洮州传播。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将沐英率军西征,在新城修筑一座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堡,古称洮州卫城。唐置临潭县,相传县址临近水潭,故名。清设洮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复置临潭县至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各族人民迎接了红军长征,建立了甘南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和锻炼。新中国建立后,勤劳朴实的临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风景名胜】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冶力关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已被列为全省20个大景区之一,是全世界罕见的复合型旅游景区,集高原湖泊、森林峡谷、草原风光、丹霞地貌、民俗宗教于一体,享有“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的美誉。名胜古迹较多,王旗乡磨沟遗址是甘南州内迄今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遗址,磨沟遗址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吐谷浑筑建的牛头城,开发和守建洮州卫的名将李达墓,洮州明代卫城,新城苏维埃旧址等历史名胜极具考古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洮州卫城是中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卫城,最早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洮州卫城所在地--新城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民俗文化】临潭民俗风情独特,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元宵节旧城万人拔河活动(俗称扯绳),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临潭县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拔河协会评为首个“中国拔河之乡”。新城地区的端午节龙神赛会和遍布全县的民间庙会及独具一格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民族工艺品加工等,既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又促进了临潭商贸繁荣。“洮州花儿”别具风格,独树一帜,她源远流长,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西北“花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