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阳山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阳山县位于清远市中部,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清连高速、广连高速、汕昆高速、国道323线和省道260线、114线贯穿县境,距广州160公里,水路交通便利,是珠三角“两个小时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3330平方公里,现辖13个镇(乡)、167个村(社区),总人口57.85万人,常住人口36.72万人。是“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阳山生态优美,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森林覆盖率达72.53%,生态公益林面积全省最大、全国第三;历史悠久,是全国韩愈文化重要窗口之一;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区(景点)有贤令山森林公园、神峰关、广东第一峰(4A级)、广东峡天下等,是“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三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二矿”(大理石、碳酸钙)等绿色能源资源丰富,是全省第一个整县实施光伏扶贫的县,建成清远市首个生物质发电项目阳山南电生物质发电项目。
阳山生态特色优质农产品丰富,有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阳山淮山、阳山西洋菜、阳山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阳山县蔬菜产业园和阳山县丝苗米产业园申报为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近年来,阳山县委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立足省北部生态发展区“一区定位”,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二轮驱动”,全力加快绿色经济、交通体系、民生事业“三大提质”,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样板、生态发展新标杆。2021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22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4.7%,在全市排名第四。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990个、党员18998名,县管干部679名,公务员2121名。
【自然地理】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东经112°22'01”-113°01'06”、北纬23°58'47”-24°55'52"。县境东接乳源瑶族自治县、英德市,南连清新区、广宁县,西至怀集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北与连州市及湖南省宜章县接壤。
阳山县境之四至:最东为秤架瑶族乡的亚叉顶,与乳源瑶族自治县为邻;最南为杨梅镇的大风坳顶,与广宁县、清新区相接;最西为黎埠镇的排角,与连南瑶族自治县接壤;最北为秤架瑶族乡太平洞的石坑崆,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湖南省宜章县相连。
县境东西相距最宽67.05千米,南北相距最长104.07千米,呈橄榄形状,全县面积333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92%,占全国总面积的0.0356%。县境山多地少,山地面积占 90%,盆地及平原占10%。
县城阳城镇,东距英德市界37.4千米,南距新区界33千米,西距连南瑶族自治县界48.4千米,西南距怀集县界91.8千米,北距连州市界48.4千米,东北距乳源瑶族自治县界68.2千米。县城东距英德市区120千米,南距清远市区110千米,西南距怀集县城144千米,西北距连州市区81千米,东北距韶关市区169千米,南距广东省省会广州市区170千米,北距首都北京市区2165千米。国道G107线纵贯县境南北,省道S1911线横贯东西。2004年,清连高速公路贯通全县。2018年,汕昆高速公路在阳山县杨梅东设收费站。
县城至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公路里程:青莲镇21千米,江英镇32千米,杜步镇23千米,七拱镇27千米,太平镇36千米,杨梅镇57千米,大崀镇20千米,黎埠镇41千米,小江镇22千米,岭背镇25千米,架瑶瑶族乡49千米,黄坌镇35千米。
【气候特征】
阳山县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春、秋短而夏日长,雨热同季,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春季温和潮湿,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由于季风交替的不稳定性,阳山县灾害性天气频繁,春有低温阴雨,夏有暴雨和高温,秋有干旱和寒露风,冬有霜、雪与结冰。春夏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按照月平均气温14℃~24℃为春秋季,低于14℃为冬季,高于24℃为夏季的标准划分季节,阳山县的春季为3~4月,夏季为5~9月,秋季为10~11月,冬季为12~2月。
全县年平均气温15.5℃~20.4℃;七月平均气温23.0℃~28.7℃,为最热月;一月平均气温5.2℃~10.3℃,为最冷月;极端最高气温35.0℃~41.0℃,极端最低气温—8.0℃~—3.2℃;无霜期270~310天。
各地平均年降水量1500~2200毫米,其中:东北部和西南部为2000毫米左右,中部为1850毫米左右,西北部为1600毫米左右。但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年际变化大,造成有的年份久旱不雨,有的年份又暴雨成灾。
日照时数平均为1568.3小时,上半年日照偏少而下半年日照充足。
春季,是冬、夏季环流交替的季节,偏南风逐渐增多,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变化迅速,“乍暖乍冷”“春寒雨至”;阴湿多雨雾,常有低温阴雨天气,是全年日照最少的季节,雷电、暴雨、冰雹等激烈的天气也常有岀现。平均气温河谷盆地17℃~18℃、山区14℃~16℃;各地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易岀现春旱,个别年份会岀现春涝。
夏季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季节,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多激烈的雷雨天气。平均气温河谷盆地26℃~27℃、山区22℃~24℃;降水量1100~120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初夏降水强度大,雨量集中,易出现大雨、暴雨或大暴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还可能出现特大暴雨,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繁,是全年降雨最集中的时期,常诱发江河洪水和山洪,导致渍涝和地质灾害。盛夏是全年气温最高、热量最多的时期,常受高温晴旱的困扰;短时性、局部性的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受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或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或出现暴雨洪涝天气。
秋季是夏、冬的过渡季节,多吹偏北风、气温逐渐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露风、霜降风天气常有出现,个别年份山区会遭受寒潮影响,出现低温和霜,造成低温冻害。平均气温河谷盆地19.0℃~19.5℃、山区16℃~18℃;个别年份仍有高温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进入秋季,雨季结束,各地降水量在120毫米左右。秋季早晚清凉,天气晴朗、空气干燥,秋旱常有发生,个别年份在10月滴水不下,也有个别年份出现水灾。
冬季,是全年最冷的季节,盛行偏北风。平均气温河谷盆地11.0℃~11.5℃、山区8.0℃~10.0℃;最低气温可低至—8.0℃~—3.2℃;常有低温、霜冻,高海拔地区有降雪,少数年份严寒天气持续10天以上。各地总雨量在190~210毫米之间,冬旱或冬春连旱现象常有岀现,一些年份会岀现暴雨天气。
【人口】
阳山县自西汉置县,对唐以前的姓氏人口如何传入无考。宋元两代的人口也甚少,仅知道新圩乡岩口管理区鸦山湖村的陈、谢两姓于宋代从福建传入,水口镇新风村何姓于元代从南海传入。大部分姓氏人口是明清时期传入繁衍的,且多为省内传入,少数为外省传入。明清时期传入的姓氏人口主要有:
(一)粤东地区传入。传入的多为客籍,通用客家话。从梅县传入的有李、邓、张、刘、杨、吴、马等姓,入籍于黎埠、凤埠、七拱、新圩、杜步等乡镇;从兴宁县传入的有李、邓、王、刘、吴、朱等姓,入籍于黄坌、凤埠等乡镇;从丰顺县迁来凤埠入籍的有邓姓;从大埔县迁入高峰山口的有梁姓;从连平县迁入凤埠保平的有王姓;从惠阳县传入的有张、杨、钟、林、江等姓,入籍于凤埠等乡镇;从龙川县传入的有邹、黄、叶、唐、骆、袁、朱、邱、胡、徐、涂、李、欧、王、冯、江等姓,入籍于七拱、太平、阳城、犁头、黄坌、黎埠、凤埠、石螺等乡镇。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传入。从广州迁入的有李、钟等姓,入籍于太平、凤埠等乡镇;从南海县迁入的有梁、林、苏等姓,入籍于青莲、水口、阳城、黎埠、黄坌等乡镇;从三水县迁入的有蔡、陈、钱等姓,入籍于凤埠、水口等乡镇;从顺德县传入的有莫姓,入籍于杜步乡山坪村。
(三)粤西地区传入。从怀集县迁入的有黄、庞、黎等姓,入籍于杨梅、太平、秤架等乡镇;从四会县传入的有李、唐等姓,入籍于杨梅、太平、新圩、杜步、龙埠、阳城等乡镇;从广宁县传入的有伍、杨、王、谢、江等姓,入籍于太平、凤埠、黄坌、大崀、杨梅等乡镇。
(四)粤北地区传入。从英德县传入的有陈、黎、成、曾、莫、朱、黄、梁、何、伍等姓,入籍于杜步、七拱、水口、阳城、江英、黎埠、小江、东山、黄坌、岭背、秤架等乡镇;从新丰县传入的有邱、胡、陈、张、刘、叶、罗等姓,入籍于新圩、杜步、秤架、水口、黎埠等乡镇;从清新县迁来杨梅乡根竹村入籍的有李姓;从佛冈县迁来水口镇入籍的有曾姓;从翁源县迁来杜步乡会众岗村入籍的有张姓;从始兴县迁来凤埠镇保平村入籍的以张姓;从南雄县传入的有胡、邓、罗、莫等姓,入籍杜步、七拱、黄坌等乡镇;从乐昌县迁来新圩乡入籍的有邓姓;从乳源县传入的有何、邓、邹、钟、林等姓,入籍于凤埠、黄坌、秤架、小江等乡镇;从连县迁来大崀乡入籍的有马姓;从连南县迁来凤埠镇保平村入籍的有谢姓。
(五)外省传入。从江苏省南京市传入的有冯、毛等姓,均于籍于太平镇。从福建省传入的姓氏较多,其中入籍于新圩乡三所村的叶、沈、陈、邓、张、冯、黎、罗、苏、孔、等姓,均为福建上杭县珠玑巷迁来。另从福建其他地方迁来入籍的有秤架乡下塘村李姓、秤架乡大坳村钟姓、秤架乡东坑村邓姓、黄坌乡雷村林姓。从江西省传入的有欧阳、谢姓,分别入籍于通儒乡登桂山、杜步乡石溪村。从四川省迁来凤埠镇凤山村入籍的有杨姓。从湖南省迁来水口镇湟池村入籍的有胡姓和阳城镇车路村入籍的欧姓。
各种姓氏传入阳山后,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播迁,人口不断繁衍。全县人口从明崇祯十五年(1642)6364人,发展到1995年的48.26万人。在这353年中,人口增长了74.8倍,平均每年增加1349人。有的姓氏不仅波及县内各乡镇,而且传去邻县、邻省。如由南京迁入太平镇牛鼻岩村的毛仲举,有一子以清移居该镇的毛崀村,有一子以信移居该镇钱塘村,以信的玄孙默政传生九子,其中有八个外迁,迁于县内的有犁头乡中心村、水口镇湟池村、阳城镇畔水村及粗石坑河边寨村、小江镇婆庙村,迁往外地的有清远县王田村、广州市底水村以及广西贺县龟墩村,梁东祯、梁东祥两兄弟于明天启崇祯年间从阳山迁往阳春县河 镇石窟管理区三窿村,至今传至17代,共有五、六百人,且仍保留阳山话方言。
【民族】
县境主要为汉族聚居区,也有少许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汉族居住各乡镇,瑶族主要居住秤架乡,其他少数民族为参加工作而散居在工作单位。
明、清及民国时期,县内人口民族构成无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普查人口287093人,汉族人口285994人,占普查人口的99.62%,少数民族人口1099人(瑶族1061人,回族12人,壮族22人,白族1人,黎族3人),占普查人口0.38%,其中瑶族占普查人口的0.3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普查人口405886人,汉族404044人,占普查人口的99.55%,少数民族1842人(瑶族1759人,回族、白族各22人,壮族21人,彝族5人,朝鲜族、傈僳族各4人,黎族2人,苗族、满族、侗族各1人),占普查人口的0.45%,其中瑶族占0.43%。随后,贯彻国家民族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可以改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增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普查人口450308人,汉族447386人,占普查人口的99.35%,少数民族2919人(瑶族2806人,壮族82人,回族15人,苗族4人,白族、满族、黎族、蒙古族、土家族各3人),占普查人口的0.65%,其中瑶族占0.62%。
【语言】
阳山县境内使用的方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阳山白话(本地话),属粤语范畴。使用者占全县总人口的55%;一种是客家话,使用者占全县总人口的35%。此外,还零星分布着瑶话、惠州白话、星子话、胡广话方言点,使用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0%。县城与某些大集镇同时兼用广州白话和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相比较而言,阳山白话在全县的影响最大,客家方言区、瑶语区的居民进城一般都能操县城白话,境内普遍存在双语双方言兼用现象。
【阳山白话】在粤语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分布于阳城、高峰、江英、青莲、水口、杜步、东山、大莨、犁头、岭背、黄坌、小江、石螺、白莲、杨梅等乡镇,使用人口26.6万。阳山白话内部的差异不大,可以阳城白话为代表,但又有东山话、岭背塘、三所声等各具特色。近几十年来,由于青莲的外来南海话人到阳山生活和香港、广东电台电视台的交流,阳山人的白话口音更接近粤语。
【阳山客家话】阳山讲客家话的人,大部分祖先从粤东的梅州、河源、惠州和韶关的新丰迁来,主要分布于县境西部的黎埠和西南部的七拱、太平、杜步等乡镇。此外,青莲的南山、杨梅的河皮、大、秤架的大陂、黄坌镇的北部等地都有一些讲客家话的村寨。全县讲客家的人口近20万。阳山各地的客家话各有细小的差别,大体一致。以使用的人口多少而言,可以黎埠客家话为代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阳山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讲普通话的分量也不断加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阳山人主要以阳山本地话、粤语方言、客家话和普通话为主要的沟通方言。同时,二种或多种语言开用,甚至一个家庭也同时要用多种语言沟通。
【阳山湖广话】 阳山县湖广话方言分布在阳城镇元江村委会蕉迳村,全村的近四百人,据《欧阳氏族谱》记载,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麻田镇麻田村移居蕉迳村已有十三代,约二百多年全村都说“湖广话”方言。
阳城镇石彻村委会圹下村,约三百人,七拱镇新圩大江村委会齐头坑村,约一百人,他们都是来自湖南省宜章县麻田村欧阳氏家族,方言都讲“湖广话”。据了解黎埠镇 界滩村李氏家族也讲“湖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