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雷州市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建置沿革】
雷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已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里,先后属徐闻县、乐康县、齐康县、隋康县地,隋始置海康县,1958年分划属雷南县及雷北县,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撤县设市,逐渐演化今雷州市及其辖境。
战国至清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雷州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载,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恽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今雷州市委党校附近),建楚豁楼,以表其界。这是雷州建城之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归属象郡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合浦郡徐闻县地(徐闻县辖境包括今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湛江市区、麻章区)。郡治、县治均在雷州城。三国吴大帝黄武七年(228年),属交州珠官郡徐闻县地。三国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属交州珠崖郡徐闻县地。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属交州合浦郡徐闻县徐闻县地。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属越州齐康郡乐康县地。后乐康县改为齐康县。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属合州齐康县地。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分齐康县置齐康县、扇沙县、椹县(二县皆属今遂溪县地)、模落县、罗阿县、雷川县(三县均属今雷州市辖地),属合州。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合州改为南合州,属南合州。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齐康县改为隋康县,隶属南合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南合州改为合州,隋康县分置为隋康县和海康县(今海康县地一部分。因境内台风海潮泛滥成灾,为祈求康宁,故取名海康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越州改称禄州。大业三年(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废州复郡,合州改称合浦郡。又废模落、罗阿、雷川三县,并入海康县。后析合浦郡置徐闻郡,辖海康、隋康、扇沙、铁杷四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徐闻郡置合州,海康县属合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合州改为南合州,不久改为东合州。海康县属东合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刺史陈文玉奏请朝廷把东合州改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雷州改为海康郡,海康县属海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海康郡改为雷州,海康县属雷州(雷州辖海康、遂溪、徐闻三县)。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次年,废遂溪、徐闻县并入海康县,遂溪县为新福乡,徐闻县为时邑乡,雷州军辖海康一县。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复置遂溪县,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复置徐闻县。雷州军辖海康、徐闻、遂溪县。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雷州军为雷州路,海康县属雷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为雷州府,海康县属雷州府。清沿明制,为海康县,属雷州府。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府制撤销,设道,海康县属广东省军政府高雷道。民国9年(1920年),各道撤销,海康县直隶广东省。民国12年(1923年)秋,为高(州)雷(州)钦(州)廉(州)琼(州)崖(县)罗(定)阳(江)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所据(1923年,粤军第四独立旅旅长邓本殷乘陈炯明叛乱之机,独霸南路,组成八属联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1925年10月进犯广州,被国民革命军击败,溃逃海南岛)。民国15年(1926年),属南路行政区,由南路行政委员公署管辖。民国17年在琼州成立,改由其管辖。民国18年(1929年)6月底,南区善后委员公署撤销,海康县直隶省。民国21年(1932年),属南区绥靖委员公署管辖。民国25年(1936年)10月,属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由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28年(1939年)3月,复属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属广东省第九专署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属广东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由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5日,海康县解放。1950年2月,属广东南路专区,由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9月,属广东省高雷专区,由广东省高雷区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11月,属广东省粤西行政区,由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管辖。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由广东省湛江专区专员公署管辖。是月,东里区的新寮、公港、冬松、北莉、金鸡、佳平等六个乡划归徐闻县管辖。3月,沈塘、纪家2个区20个乡由遂溪划归海康县管辖。1958年11月,撤海康县建制,南渡河以北的超美、跃进2个公社和遂溪、廉江县合并为雷北县,南渡河以南的先锋、卫星、东方红3个公社与徐闻县合并为雷南县,均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改为雷州县,雷南县改为徐闻县。1961年3月,恢复海康县建制,属广东省湛江专区。雷州县的海康片公社和太平公社以及徐闻县的海康片公社(除英利、覃斗外)划归海康县管辖。4月,将原属徐闻县的青桐洋、那卜乡、随英利公社及覃斗公社划归海康县。5月,太平公社划归湛江郊区管辖。至此,海康县恢复了并县前的行政区域,全县共辖25个公社。1967年3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管辖。1968年3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由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9月,撤销湛江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下辖县新体制,海康县属新组建的湛江市。1994年4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属县级市,委托湛江市管辖至今。2004年,雷城镇改设为雷城街道。2006年10月,雷州市城区增设新城、西湖2个街道。
【区划】
雷州市土地面积3664.4平方公里(不包括湛江奋勇高新区),管辖雷城、新城、西湖3个街道,白沙、附城、南兴、龙门、英利、调风、东里、雷高、北和、乌石、企水、唐家、纪家、杨家、客路、沈塘、覃斗、松竹18个镇,475个村委会(社区居委会),2276条自然村。
境内还有东方红、幸福、火炬、金星、丰收5个国营农场(公司),龙门、纪家、唐家3个国营林场,以及国营雷州盐场、湛江农垦第二医院等10个驻市单位。
【位置、面积】
雷州市地处雷州半岛腹部,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北接遂溪与麻章,南通海南,素有“天南重地”之称。地理坐标: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幅员辽阔,东西横亘67公里,南北纵贯83公里,总面积3709.33平方公里(包含湛江奋勇高新区、遂溪林场、北坡林场),海岸线长406公里。
【地貌】
雷州市境内陆地大部分属平缓台地,少部分为低丘,整个地势南高北低,沟谷一般是南北走向。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渐向海倾斜。溪河多为西部向西流入海,东部向东流入海。东西海岸滩涂广阔,多海湾、岛屿与沙洲。市内多低丘陵,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4.2%。低丘主要分布在企水镇东部、北和镇东北部、龙门镇东北和西南部、调风镇北部、英利镇东北部及房参乡的东北部。海拔高度一般为65一174米,相对高度一般在40—55米之间,坡度一般为5一10度。该市境内海拔超过200米的山丘有石茆岭、鹰峰岭和仕礼岭。其中石茆岭海拔259米,是市境内制高点。在南渡河中下游,有一个范围广阔、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因为是河海冲积和围垦形成的,又在雷州府城的东部和西南部,所以当地人叫做东西洋。东西洋平原面积22万余亩,素有雷州半岛“天然粮仓”之称,并有“东洋熟、雷州足”之誉。
【气候】
雷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东西两面临海,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漫夏无冬春秋短,雨量充沛雨季长,春秋季节多干旱,夏季台风较频繁。总体天气气候特征是:气温偏高,高温天数多,阶段性秋冬连旱;降水总体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开汛早;初台晚,台风偏少;3月初入汛,较常年偏早,秋、冬季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局地出现强降水、强雷电、短时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大雾天数与常年同期持平;冬季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属于偏轻气候年景。
【土地资源】
雷州市土地面积3709.33平方公里(包含湛江奋勇高新区、遂溪林场、北坡林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全市耕地面积213.6万亩(包括奋勇高新区、农垦系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4.9万亩,其中稻谷种植面积98.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45.9万亩,其中糖蔗70.3万亩,菠萝18.5万亩,香蕉6.3万亩,西甜瓜5.8万亩,芒果5.6万亩,青枣4.6万亩,荔枝2万亩,龙眼0.3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2万亩,剑麻6.8万亩,桑叶0.45万亩,药材1.6万亩,园艺作物1.1万亩,木薯种植面积1.2万亩。全年林地面积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3%,活立木蓄积量316.6万立方米(均不包括农垦系统和林场)。全市地势平缓,大部分属平缓台地,少部分属低丘陵,整个地势南高北低,一般为南北走向,绝大部分可利用于种植、造林、放牧,对发展机械化很有利。
【矿产资源】
经地质矿产部门勘察,境内矿产资源有:铁、钛砂矿、铝土矿、锆英石、磷钇矿独居石、硅藻土、石英砂、膨润土、泥炭土、玄武岩、砖瓦用黏土、水泥配料黏土、建筑用砂、地下水、地下热水、矿泉水等。经地质勘查探明储量,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矿产有硅藻土矿、石英砂矿。其中硅藻土矿储量3000多万吨,矿物物理化学性独特,是中国大型优质硅藻土矿床之一;石英砂矿储量3亿吨,具有二氧化硅含量高、含铁杂质少、颗粒均匀等优点,已发现石英砂、钛铁矿有200多处,其中企水镇、纪家镇两个主要矿区,面积达270平方公里。
【水资源】
雷州市地表水较贫乏,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19.64亿立方米,丰水年31.9亿立方米,平水年18.02亿立方米,枯水年10.62亿立米米。另外,雷州青年运河一般年可供水1.2亿立方米。地表水特征是雨量集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秋季雨量多,夏季次之,春冬雨量少,实际旱季长达5个月;雨量分布空间不均,差异明显,东北部多,西南部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年份多,对农业生产很不利。河流短小,降水利用率低。蓄水工程设计正常库容仅3.73亿立方米,降水蓄积量少,而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常达不到蓄水指标。雷州市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单独出海的河流有8条,大量降水宣泄入海,降水利用率低。地下水源蕴藏较丰富,总蕴藏量12.96亿立方米。据供水规划的统计,平均年利用地下水量为8710万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6.75%。
【生物资源】
雷州市处于热带,气温较高,雨量较多,变幅小,适宜动物、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资源丰富,物种众多。本地种植常见热带、亚热带作物甘蔗;树林类有芒果、荔枝、龙眼、黄皮、柑、木菠萝,台湾蜜枣、石榴、橡胶、桉树、石杉木、落叶杉、南洋杉、台湾相思树、木麻黄、大叶相思等;草本作物有菠萝、剑麻、香蕉、西瓜、木瓜、花生、芝麻、芦荟等;粮食农作物有水稻、香薯、木薯、甜薯、玉米等;动物有水牛、黄牛、山羊、猪、狗、蛇、龟、蛤蚧、蟾蜍、穿山甲、野猪、刺猬、喜鹊、鹧鸪、斑鸠、八哥、野鸭、麻雀、猫头鹰等。天然次生樟树林带1200亩(在龙门足荣村委会),是全国规模较大的群落樟树林带:红树林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沿海等乡镇;蒲草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沈塘、南兴、松竹、杨家等乡镇;海洋资源丰富,常见的鱼类有521种,主要是马鲛鱼、金鲳鱼、石斑鱼、鱿鱼、舒鱼、墨鱼、青鳞鱼、鲨鱼、赤鱼、二长棘鲷、圆腹鲱、蓝园舒、鲶鱼、鲱鲤、小公鱼、鲍鱼、金钱鱼、沙丁鱼、门鳝鱼等。常见虾类有10多种,主要有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独角新对虾、牛形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哈氏仿对虾、周氏仿对虾、近缘新对虾、龙虾、鹰爪虾、琵琶虾、毛虾等;常见贝类主要有文蛤、等边线蛤、鳞杓拿蛤、缀绵蛤、泥蚶、毛蜡、海豆芽、近江牡蛎、翡翠贻贝、日月贝、扇贝、白蝶贝、马氏贝、解氏贝、企鹅贝、美解贝、东风螺以及墨鱼、章鱼、枪乌贼等20多种。藻类有蛙藻、绿藻、蓝藻、红篱等;甲壳动物中蟹有锯缘青蟹、梭子蟹、乳斑虎头蟹、花蟹等;水母网的海蜇也有三四种。此外,还有海参、海马、光裸星虫、珍珠等海珍品。国家一级保护海洋动物有儒艮(俗称“美人鱼”)、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海洋动物有白蝶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宽吻海豚、热带点斑原海豚、布氏鲸、江豚、斑海豹等。
【特色物产】
雷州市地处热带,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土地肥沃,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萝、香蕉、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全市建立起粮食、甘蔗、水产、珍珠、畜牧、水果、蚕桑和北运菜、林业等八大农业基地。一马平川、22万亩连片的东西洋田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雷州是著名的“南珠之乡”“芒果之乡”,海水珍珠年产量占全国一半多,“流沙南珠”“覃斗芒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一、动物
雷州山羊 毛色多为黑色,角蹄则为褐黑色,也有少数为麻色及褐色,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强,耐粗饲,耐湿热等特点。雷州山羊面直,额稍凸,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粗大,角尖向后方弯曲,并向两侧开张,耳中等大,向两边竖立开张,颌下有髯。公羊颈粗,母羊颈细长,颈前与头部相连处角狭,颈后与胸部相连处逐渐增大。雷州山羊主要分布在英利、北和、乌石、覃斗、龙门、唐家等镇丘陵地区,养殖者充分利用大量灌木林的有利条件,发展雷州黑山羊产业。雷州市通过保种逐步提高山羊的各项生产性能,争取配合省建设好雷州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进而辐射带动全市山羊产业发展。
狮头鹅 狮头鹅是我国最大型的鹅种,因成年鹅的头形如狮头而得名。狮头鹅全身羽毛及翼羽均为棕褐色,边缘色较浅、呈镶边羽,头顶至颈部的背面形成如鬃状的深褐色羽毛带,羽毛腹面白色或灰白色。具有耐粗饲、生长快、肌肉丰厚和体型大等优点,成年公鹅体重10至12公斤,母鹅9至10公斤。目前,雷州市在白沙、附城、沈塘、南兴、雷高、松竹、杨家等镇大力推广种草养鹅业,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域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
二、植物
雷州市东西洋水稻 雷州市东西洋位于南渡河两岸,水田连片面积28万亩,连接附城、南兴、松竹、雷高、杨家、沈塘、白沙、雷城等10个镇街,洋田地区有农业家庭6.68万户,人口51.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2.7%。东西洋田地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力较高,适宜种植水稻,是广东省最大的双季水稻主产区之一。雷州市东西洋田一年种植两造水稻,全年水稻种植面积52万亩,冬种大棚西瓜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85公斤,稻谷总产25.22万吨,可产大米17万吨,总产值近10亿元,素有“粤西粮仓”之称,号称“广东第一田”。雷州市东西洋田地区每年为国家供应商品粮15万吨,主要销往海南省及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洋大部分农田已方格化,机耕路分布合理,水稻生产全面实现机耕机收作业,机耕、机收率达99.8%以上。
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近几年来,东西洋田地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支持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产业化程度,提高效益。目前,东西洋田地区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60多户,承包种植水稻面积12万多亩(一年两造),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
芒果
雷州芒果生产历史悠久。雷州市西南部地区芒果种植历史悠久,北和、英利、乌石、覃斗等镇的一些村庄遗留上百年树龄的成片芒果园。据史料记载,覃斗镇在清朝以前就有大面积种植芒果的历史。《雷州府志》也有“覃斗芒果,邦塘荔枝”的说法。芒果作为产业种植始于80年代中期,1986年在覃斗镇迈克创办芒果种植示范基地200亩,1987年起在覃斗镇大规模种植,90年代初逐步向周边的北和、乌石和英利等镇扩展。至2000年全市芒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多亩左右,种植品种主要有紫花3号、蛋芒、桂香1号、串芒、红象牙等品种,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上海、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由于覃斗芒果外表靓丽、香味浓郁、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覃斗芒果”品牌逐步建立。1995年,覃斗紫花一号芒果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1996年,覃斗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芒果之乡”;2005年,“覃斗芒果”被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批准对覃斗芒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覃斗芒果”公共品牌从此诞生。
菠萝
雷州市菠萝种植历史悠久,1942年,无刺卡因(当地俗称千里花)两个品种。1958年,雷州市政府开始推广菠萝生产,引导龙门大牛岭公社农场及周围地区农民大量种植,当年种植面积8595亩;县供销社有计划收购菠萝,鲜果销往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那以后,雷州市菠萝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利镇相继办起了多家菠萝加工厂,带动了菠萝种植,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万多亩。近几年来,随着种植菠萝的效益的提高,雷州市菠萝种植面积快速增长。
青枣
1997年首次在雷州市覃斗镇进行引进试种,10多年来,除覃斗镇大面积种植外,已发展到西南部的乌石、北和、英利、企水等乡镇。青枣由于地处雷州半岛西南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很快获得了成功。2005年雷州市青枣技术协会在覃斗成立,青枣技术协会采用现场技术指导,组织技术培训,扶持种苗,签订产品收购合同帮助果农销售产品等方式,推动青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覃斗镇逐步辐射到周边乡镇。据统计,雷州青枣种植面积达5万亩,总产7.9万吨,总产值30948.8万元,是全省青枣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市(县),青枣生产成为雷州市重要的农业经济产业。2009年,雷州市青枣技术协会被湛江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先进单位,2010年被省科协评为广东省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13年9月,青枣被评为湛江八大名果之一。
三、水产养殖
流沙珍珠
流沙珍珠在国内外负有盛名,其浑圆凝重、晶莹光润,备受国内外珠宝界青睐,故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说。海水珍珠以“南珠”质量最优,品位最高。雷州流沙的人工养殖珍珠,始发于1966年,世界著名珍珠专家、中国珍珠养殖创始人熊大仁教授在流沙进行的“珍珠贝人工育苗与养殖的研国科学大会奖。从此,流沙南珠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70年全县(原海康县)产珍珠81公斤,产值100多万元,且珍珠品质优良。改革开放以来,流沙南珠产业逐步形成人工育苗、母贝养殖、插核育珠的生产、加工、销售到出口贸易及副产品综合开发一条龙的发展格局,珍珠养殖遍及覃斗、乌石、企水、北和、英利等沿海乡镇,全市有珍珠养殖场3300多个,养殖面积31000亩,年产珍珠约15吨,从业人员约12000多人。珍珠系列产品主要有各种规格的白、黑、黄、粉红珍珠项链、珍珠耳环、珍珠戒指、珍珠吊坠和中国“南珠”海水珠贝、珍珠层粉、珍珠纽扣等20多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2005年“流沙珍珠”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8年“流沙珍珠”成为广东省最具影响力渔业区域性公用品牌,如今“流沙南珠”品牌早已走向世界。
南美白对虾
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 , 是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原来分布在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外形似中国对虾,正常体色为浅灰色,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出肉率高达65%以上,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有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养殖虾类。现南美白对虾养殖已成为雷州市传统支柱产业。
【海湾港口】
雷州市地处雷州半岛腹部东西海岸线长达406公里,海滩涂面积150.84万亩。沿岸多优良海湾,还有很多大小岛屿、沙洲。市内海湾有雷州湾、那沃湾、流沙湾,其中雷州湾和位于雷州半岛东部,东有硒洲岛,北有东海岛,西接雷州港,南达徐闻县外罗口,海域总面积900平方公里,水深8-28米,潮间带面积达88.6平方公里,滩涂广阔,湾内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墨吉对虾、日本对虾、海蜇、黄花、鲳鱼和青鳞等。流沙湾,位于雷州半岛西部,濒临北部湾,东面有流沙港,海湾最长处达11公里,平均宽7.25公里,面积约62.5平方公里。水深多在10米以下,最深处达27米,可泊巨轮。湾内盛产鱼类及虾、海蜇等。
雷州有通明港、雷州港、蛋场港(北仔港)、豪郎港(豪郎港仔)、黑土港(外田港)、赤目塘港(赤毛塘)、企水港、山尾港、三吉港、南灶仔港、望楼港、康港、英楼港、港仔(白沙仔)、那胆港、乌石港(房参港)、后丰港(后港)、那沃港、流沙港、双溪口(双溪港)等大小20个港口,其中流沙港、乌石港、企水港及三吉港为市内4大港口。乌石港、企水港分别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和省中心渔港,流沙港为对外开放二类口岸,货运国内航线可通达海口、广州、香港、澳门等沿海各大港口,水陆空交通便利。
【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1)文物资源:文物数量多、档次高,居广东省各县(市、区)之首。雷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00多件,三级文物400多件。雷州石狗馆藏石狗1000多尊。(2)古迹资源: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最早的纪念伏波将军挥师南下的“伏波祠”;始建于唐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始建于宋代的“真武堂”“雷州西湖”;被誉为“南天一柱”的明代三元塔;“岭南三大清官”之一海瑞、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留下踪迹的“天宁禅寺”;以清代古民居著称的“中国十大古村”邦塘村以及一批特色文化村。(3)历史名人资源:带来中原文化的宋代“十贤”;“三陈”:雷祖陈文玉、被清代康熙皇帝赞誉为“清廉之卓绝者”的陈瑸、大学者陈昌齐。(4)佛教资源:雷州寺院僧尼是广东最多的县级市,拥有天宁寺、高山寺、宝林禅寺等宗教新景点。(5)民间民俗资源:雷州年例;元宵佳节的飘色游行;雷祖祭祀;沈塘人龙舞;傩舞(走成伥);散花舞;古朴的雷州歌谣、雷州姑娘歌;有三百年历史的雷剧,构成中华民间民俗艺术的一朵奇葩。
滨海旅游资源
享有“北部湾畔小蓬莱”的滨海休闲地——乌石天成台度假村、全国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湿地公园——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珍珠第一村——流沙村,待于开发的纪家盘龙滩、企水赤豆寮岛等。
民间美食资源
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有:客路白斩狗、英利烧猪肉、乌石甜糟、雷州大粽、叶挞饼、嘉岭白粑、田艾粑等。
古火山旅游资源
雷州南部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时(距今40万至50万年前),曾发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境内的鹰峰岭、青桐洋、房参岭、龙门平沙瀑布、九龙山等古火山遗址,景观神奇,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人口】
2021年6月25日,雷州市统计局、雷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雷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雷州市常住人口为1321091人,男性占比52.39%,女性占比47.61%,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28.29%,15—59岁占比55.54%,60岁以上占比16.16%,65岁以上占比11.38%。
【语言】
雷州市内以说雷州话为主,约占雷州市总人口的91%以上,另有少部分人说粤语(白话)和客家话(俚话)。雷州话是闽话的一种次方言。雷州人的祖先大多数是由唐至清从福建的闽中、闽南移民来的。雷州话在明代已形成,并具有区别于闽南、粤东闽语的特点。在当代,雷州话无论语音、词汇或语法,它都有自身的发展,具有明显浓厚的地方色彩。该市境内的雷州话内部也有些差别。在雷城镇周围的附城、白沙、沈塘、客路、南兴、松竹、杨家8个乡镇和雷高镇的一部分跟西南的唐家、纪家、企水、龙门、英利、北和、乌石、覃斗等乡镇,东南的调风、东里镇两处在语音上也有些差别。讲“白话”的有客路镇部分村庄群众,乌石镇、企水镇部分渔民和国营农场的大部分职工。讲“俚话”的有客路镇、英利镇、唐家镇部分村庄群众。
【环境】
林地面积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3%,活立木蓄积量316.6万立方米(均不包括农垦系统和林场)。雷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5天, AQI达标率为89.3%。其中,在细颗粒物(PM2.5)方面,平均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下同)仅为21。而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方面,雷州平均浓度仅为39。
【自然保护区】
广东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
于2012年批准建立,属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西南部海域,总面积1671.28公顷,园区内分布有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藻场生态系统,潮间带生态系统。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于2008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省中心渔港企水港至国家级中心渔港乌石港之间,是我国大陆沿海保护最完好、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热带典型生态系统之一。保护区总面积46864.6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8527公顷,缓冲区面积13664公顷,实验区面积14673.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珠母贝(白蝶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斑海豹、热带点斑原海豚、宽吻海豚、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以及珊瑚礁、海草场等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水生动物资源丰富,有7门18纲57目209科599种。已记录的559种大型水生动物种物,有大珠母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有30种水生动物受到国家法律或国际公约保护,还有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极危、濒危、易危物种名录40种,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热带近海珍稀水生动物的避难所。
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2016年8月16日,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该公园坐落在调风镇,地理坐标处在东亚—澳大利亚一中亚三地二线鸟类迁徙之交叉点,是国内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270.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149.9公顷,约占90.5%。拥有200公顷原始红树林,其中包括银叶树、玉蕊等珍稀半红树植物。野生动物有257种,其中,大型底栖动物58种、鱼类31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2种、鸟类141种、哺乳动物9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4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87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38种。除独具红树林湿地、河流湿地与人工湿地的特色,还有水鸟、火山地貌、佛教寺院、热带农业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位于雷州市东里镇东南对开海域至徐闻县新寮岛对开海域之间,属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2000公顷,目前约300头中华白海豚的活动、栖息和繁衍。是国内第五处中华白海豚最健康种群区。该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最为集中,集中度超过了珠江口。这里没有工业、生活废水排污口,且远离经济中心和主航道、养殖滩涂,水质环境优良。中华白海豚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也是我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海上国宝”。湛江港及雷州湾海域水质良好,水生物丰富,成为对水质特别敏感的中华白海豚活动、栖息的场所,近年来频频出现大群中华白海豚在该海域游弋。
雷州市东里栉江珧自然保护区
于2003年批准建立,属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雷州市东里镇,地理坐标东经110°24'6"-110°25'18",北纬20°50'15"—20°50'48",总面积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栉江珍及生存的生态环境。
雷州海草自然保护区
于2003年批准建立,属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雷州市覃斗镇,地理坐标东经109°45'30"-109°49'00",北纬20°26'00"—20°29'00",总面积3633公顷,核心区面积86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喜盐藻和二药藻。
雷州市南渡河口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于2003年批准建立,属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雷州市附城镇,地理坐标东经110°11'00”一110°12'20",北纬20°51'00”-20°53'12",总面积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红树林、湿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民族】
雷州人口以汉族为主,全市有少数民族35个,总人口2230人(数据来源于市公安局户籍股),主要有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苗族、高山族、满族、蒙古族、侗族、水族、京族、藏族、布依族、彝族、傈族、回族、朝鲜族等。20世纪50-60年代,这些外省区少数民族来到雷州半岛开荒国有农场、林场,主要聚居幸福农场、奋勇农场、金星农场等场部以及各个连队,以壮族为主,占全市少数民族60%。还有一些由于婚姻关系和工作需要来到雷州市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壮族、黎族、瑶族、满族、土家族等。他们的居住地十分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