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雷州市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宗教】
雷州市宗教历史悠久,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市宗教信徒3万多人,其中佛教信徒约2万人,僧尼994人(其中僧192人、尼802人);天主教教徒1万人,神父3人,修女2人;基督教信徒约700人,牧师1人,长老2人,传道2人。
佛教 传播始于隋唐,现共登记发证开放寺庵133间,其中寺47间,庵86间。佛教支派纷繁,但宗派主要有两个——禅宗和净土宗,颇具规模的佛寺主要有天宁寺、高山寺、宝林禅寺、石溪禅寺、华严禅院等。
天主教
于清代传入,现共登记发证开放的堂点有7间,分别为雷城圣心堂、纪家圣三堂、纪家圣亚纳堂、纪家圣思定中心堂、客路露德圣母堂、调风纳爵堂和覃斗圣母堂。现全市有天主教教徒约1万人,神父3人,修女2人。
基督教
1921年由美南浸信会(亦称万国宣道浸信会)牧师时乐士(译音)在雷州创办。1923年建造雷城基督教福音堂和牧师楼等。1934年白得胜(译音)牧师来雷州协助传道,并请陈雨亭牧师来协助传道。1938年毛瑾(译音)牧师到雷州雷城福音堂协助工作。194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雷州城,驻兵于福音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音堂交由政府使用,也称“嘉岭宾馆”。
1992年陈连娣、王堪顺夫妇在雷城恢复基督教活动,2001年8月买下嘉岭嘉宝楼(四层)作为福音堂。陈连娣2003年12月按立宣教师为牧师。现共登记开放堂点4间,即雷城福音堂、乌石福音堂、收获福音堂、南光福音堂。
【地方美食】
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有:客路白斩狗、英利烧猪肉、乌石甜糟、雷州大粽、叶挞饼、白粑、饥棕、牛脯、牛骨子、串烧珍珠螺、田艾粑等。
白粑
雷州特有的产品,以雷城嘉岭白粑闻“进雷州城名。在雷州半岛流传一句这样的话:一拜三元寺,二吃雷州白(粑)。”可见雷州白粑已久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以优质糯米粉做皮,椰子丝、白糖、花生蓉、冬瓜糖、猪肉粒、红枣、芝麻等作馅,猛火蒸熟。其特点一是够甜,二是爽滑,以热食为佳,滋味美妙。尤其馅里下足猪油炒熟,人们一边吃,一边有油拌糖浆从嘴角流出的,才算佳品。
艾子饭
选取野生艾草的嫩叶,“香粘”米,本地鸡肉为原料。做法是,先用鸡油将剁碎的艾叶炒熟,再加鸡肉炒至半熟,后加米、水煮成。艾子饭清香四溢,味微苦带甘,是妇女冬季首选的温补食品。
蛤萎饭
蛤蒌饭是雷州的特有米饭。制作方法是,用油将剁碎“蛤蒌”叶炒片刻,然后与洗净的大米一起拌炒二、三分钟后,加水煮成。蛤蒌饭味香可口,是一种祛风邪、止喘的温补食品,对坐月子妇女尤佳。(蛤蒌,别名假药、山蒌,是一种野生植物,叶片心形,较薄。民俗定亲时常以其叶若干片置于聘礼中,以便让受聘者裹以槟榔咀嚼,俗称“吃槟榔”,蛤萎谐音为“合老”,含有“合到老”的吉祥寓意,故俗称蒌为“蛤蒌”)
白斩狗
以客路白斩狗扬名,有“一进雷州狗肉香”美称。做法是,特选雷州产的“本地狗”为原料,宰杀收拾干净后将狗整只放在大锅里煮(或蒸)熟,捞起切块堆盘,配以风味浓郁的“辣椒盐”“辣椒酱”佐料食用。雷州白斩狗讲究选料,讲究烹饪,讲究佐料配制。“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千百年来,雷州白斩狗以肉香味美以及独特的“热辣”风味,让食客大快朵颐。如今,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每当夜幕降临之际,雷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人们三五成群蹲坐于小圆桌旁,细酌米酒,大啖狗肉,谈笑风生,痛快淋漓,往往让外乡人侧目惊讶。
烧猪
以英利烧猪为佳。选取大小合适的雷州名优“商脚猪”宰杀干净后,先用祖传秘制的佐料进行调配,然后将猪整只挂吊于高温的土炉中,并盖实炉子。焖烤一个小时后,将猪取出即可。烧猪皮质金黄,光亮香脆,猪肉肥而不腻,香味浓郁,食后口有余香,回味无穷。
甜糟
乌石甜糟最负盛名,以优质糯米为原料,以祖传“糟饼”发酵而成。做法是,先将八糟饼”粉撒在凉饭上并将两者搅拌均匀。接着将其装进陶瓷器中盖实,过3—5天后取出即可食用。甜糟醇香扑鼻,味道又酽又甜,可即食,也可加乳羊肉或鸡蛋、红糖一起煮食。当地城乡妇女坐月时一定少不了甜糟,以滋补身体,壮气活血。做满月,做大寿,也少不了甜糟。
雷州大粽
历史悠久,曾有天南佳品之称。做法是以糯米为皮,莲子、猪肉、红枣、香菇等作馅,用海南大粽叶包裹,蒸4一5个小时即熟。雷州人吃大粽常与牛肉汤一起吃,称之牛肉大粽。
木叶挞
逢年过节,当地人喜欢做饼食或走亲访友,木叶挞是最受欢迎的品种。木叶挞有咸、甜两种,均以糯米粉作皮,咸者以花生、虾米、萝卜丝等加盐作馅;甜者以椰丝、芝麻、花生仁等加糖作馅。做好后用木菠萝叶在两旁包住,蒸大约一小时即熟。虾饼油炸小档遍布雷州市区及各城虾饼镇,香气流溢。其制作方法:米粉加葱花调糊,用小铁器盛装,再加两条去壳鲜虾,后放进油锅炸至金黄色即捞起,配以少量精盐、一片生菜,十分香脆。参加广东美食节,深受中外客人好评。
糖胶
著名的雷州半岛传统风味小食。制作方法:先把红糖或白糖放人锅里加适量清水,煮沸后糖水变成糖浆。然后,把糖浆倒人浮在盛满冷水的大木桶上搽过花生油的小锅里,左右摇摆不停,使小锅里的糖浆撒开成薄片状,待糖浆慢慢凝成黑黄色时,再用两根木棍把热糖胶卷成一团,叉起一头在固定竹钩上,一头用人工反复拉长,不一会儿,黑黄色糖浆尽量吸收空气,膨胀起来,变成橙黄色糖胶。再加料制成如下几个品种:
(1)豆米糖胶,用熟花生米或炒黄豆作馅儿,捏成一条条摆在洒满熟米粉的木托上出售,此类糖胶香甜可口; (2)芝麻糖胶,只在糖胶面上撒点熟芝麻即可上市,客人要多少,卖糖胶人便用剪刀剪多少; (3)薄荷糖胶,多是白糖作料加入少许薄荷油。薄荷糖胶生津止渴,乃是暑天小食佳品。小孩喜欢把它插入冷水里吸水,清凉可口;(4)“清含”糖胶,用手搓成圆形,略大于“波珠”,糖质硬,含在口中慢慢溶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糖胶客”敲着小锣,走乡过村,孩子们用鸭毛、废铁、废胶鞋等换取他们的糖胶,喜如雀跃,故有“爽过糖胶客”的俚话流传。
【地方风俗】
春节
雷州人俗称为新年。每当农历正月初一日的子时一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迎新年,寅时烧早香、供岁饭。男女穿着新衣,相见互道“恭喜发财”。讲究古礼的世家,幼辈得向长辈(家长)行两跪八叩首礼,启槟榔盒相请,而长辈要给幼辈压岁钱,以示吉祥。全家围桌吃“团圆饭”,席间以素菜为主食,俗称为“斋礼”。
正月初一,这一天有很多禁忌,诸如不杀生、不扫地、不倒水,不吃荤,不说不吉利话,不可向人讨债,家中器具要轻拿轻放,不要损坏、出嫁女不在娘家住宿等等。
初二,清早祀“财神”,俗叫“做初二”。凡是家庭图“吉利”的,经商求“发财”的,都得郑重其事。普遍以塘鱼、阉鸡、猪腿为供品祭祀。大的家庭(店铺)往往邀请至爱亲朋前来参加。
初二之晚,旧俗“钉赤口”。道士巡视各家,法文过后,便在大门贴起红符,意为祛除“赤口白舌”毒咒。此前三日,家家户户的神龛前必点长明灯,忌洒扫庭院。赤口“钉”了后,便可以任意洒扫了。
正月初一至初五,叫“大新年”,正月十二至十五,称“小新年”。大新年间,探亲访友,往来频繁。大多媳妇都要回“外家”(娘家),新婚女婿必带年糕、阉鸡等物上门拜见岳父母,亦称“拜年”。春节期间,城乡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走乡串巷、热闹非凡。初五日为谢年,要谢灶神。至此,春节也就过去了。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妇女结队行田野,或采花叶,手必得一物而归,叫“偷青”。外出而有得的,说是“彩数好”。20世纪20年代前,这一习俗还相当流行,30年代后逐渐少见。
从正月中旬至下旬,城乡各地都在举行游神赛会。游行队伍中除了各庙神像之外,还有八宝队、六国旗队、飘色、扮色、舞狮舞龙队、十番八音锣鼓队、花灯队等,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热闹非凡。游行之后是“驱傩”,依子各戴面具,穿特制服装,手持纸旗,连跳带舞,挨家逐户,直至把预先放好的“灾殃”捉住,置之纸船,于河溪边烧掉为止。驱傩能祛灾除害,俗叫“遣灾”,或叫“走伥”。遇新娘子,可以旗杆轻打,以祈吉祥。有时,个别家长还故意让小孩给伥子抚摸一下,或扯其旗纸一丝系于孩子衣纽之上,说能“退罹”。
土地公生日
农历二月初二日,称为“土地公生日”。各家都以酒肉饭肴祀“土地神”,叫“敬土地公”。前一年生男孩的必于这天晚上敬送两盘面包、塔楼“吊灯”(挂彩灯),直至十五夜,以表谢意,有的还要送“烟花”。
每逢土地公生日,民间庆祝活动多种多样,其申附城山柑村最特别。农历二月二日,山柑村举行爬刀梯集会,远近赶来观光的群众纷至沓来,人山人海。这一活动跟云南的少数民族活动爬刀山活动十分相似。
清明节
雷州人称为“三月节”,为民间三大节日之一,群众十分重视。虽远客他乡,也要节前赶回。那天,城乡家家户户上坡扫墓,把祖坟修整一番,并挂纸焚钱,三牲祭祀,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尊敬。三月三日,有的农家以稻谷数升投放锅中炒,以占卜当年生产的丰歉,边炒边念道“三月三,炒田脚;炒草死,炒禾青!”此外,这一天有的农家还用鼠耳草汁蜜拌米粉叫做“龙舌”。
浴佛
农历四月初八日,本为释迦牟尼诞辰,佛徒以水灌佛像,叫做“浴佛”。海康的习俗说这是麻风病人的节日,因而在这一天人们普遍摘来使君子叶置食用水缸之中,有的家庭还用使君子叶掺和米粉做糕饼,目的是“除虫”。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有些家庭用艾枝插在大门两旁,妇女、女孩用少许艾叶扎在头上,以示避邪。大人为孩子用越蔸叶编织鸭母、锅盖、枕头、橄榄等形态的“笠”,装入粳米,置锅中蒸熟。孩子们各持一二只到附近溪河作水浴,叫“流疡”。孩子们边浴边歌“流疡,流疡,流去东海寻别童!”也有的人家制作粽子,互相赠送,俗叫“五月粽”。在县城,北门外的东岳庙年年举办“赛风筝”。在南渡河中游,自麻演村到倜傥村,一年一度举行龙舟竞渡。后因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菜园湾出事后,被县衙禁止。近年来,乌石镇端阳节都举行龙舟竞赛,盛况空前。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家家户户用三牲猪肉酒饭祀敬灶神,有的还以鲎肉敬灶君,祝愿家计富裕。有一首雷州歌说明了这一习俗,“六月小熟有早米,甜菇煲肉吃生鲜,初六古称天贶节,鲨敬灶神家盈余”。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雷州府志》载, “七夕乞巧,女子以蜘蛛一对,鲜果一枚,插针其上,并以碗覆之,次早视蜘蛛穿过孔者为得巧”。有童谣“七月初七蜘蛛,七个娘子跪平平,七支香七盅茶;蜘蛛公,蜘蛛母,穿过针鼻结个茧,三个嫁官四作奶”。此种风俗,城乡都广为流传。民间流传,天上的“牛郎”“织女”两颗星星只在这一天晚上才相会。
盂兰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为“孟兰节”,或称“天赦节”,俗称“鬼仔节”。此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拜祭祖先,烧纸钱花纸以及纸衣和纸制日常用品,供阴间先祖享用。少数迷信者至今仍沿袭此俗,所以群众有“鸡忌二月二,而鸭忌七月十四”的谚语。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也叫“团圆节”。其意是天上月圆,人间亲人团圆。这一天,外出工作或旅差者大都设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亲朋好友互赠月饼,家中买鱼肉、杀鸡鸭.全家欢聚。入夜,各家设茶果及月饼等物赏月,年轻女子于月下以针放于盛满水的碗中,观察影子,卜其婚姻命运。少男少女、情人伴侣更重视十五那天晚上的明月,他们欢聚一起,举行各种活动。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主要活动是登高。城镇开展比较活跃,农村相对平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雷城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北郊高山寺去旅游,中学生则以班为单位到湖光岩去游玩。2013年7月1日,国家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各单位离、退休老干部相聚活动。城区各单位也组织老人攀登三元塔,高者为胜。
冬至
冬至之日,家祀其祖先,宗祠祭其列祖。凡新生男孩,要具办酒饼三牲到宗祠祭祀,叫做“入冬节”。有歌云“月尾冬至节,祠堂景色多。一姓人都齐,猪牛羊设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宗祠,移风易俗,大多农村家庭只在家祭祖先。进入80年代,县内大多数村庄重修宗祠,入冬节之习重兴,不过拜祖礼节比过去简单许多。
除夕
腊月廿四日旧习祀灶,叫“送灶公升天”。廿五日举行大扫除,叫“打屯”。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为除夕,俗称“廿九夜晚”。一般家庭都备有酒肴,如猪肉、鸡、鱼、生蒜、生菜等。这晚,贴上门联、门神等物,设酒肴祀祖先及灶君等神,叫“围炉”。事后,全家大小一起会餐,叫“围饭”,或“吃年饭”,亦称“团圆饭”。晚上,各厅房均点亮灯火至天明,有的点3、5昼夜。许多地方还有“守岁”习俗,达旦不眠。
除夕前,除有丧在身的家庭外,一般都忙于制作“年糕”,作为过新年用。年糕有大有小,有咸有甜,有糯米制成的,也有粳米蒸炊的,种类多。除夕时,设果袢供于堂阁叫做“摆年”。此外,凡床、柜、米缸等物都得放置“大杞袢”。置于床的叫“压床”,置于缸的叫“压缸”。直至春节过后,这才收拾起来。
婚嫁风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雷州城乡普遍实行旧式婚姻。婚姻形式大体分为包办婚姻、童婚、再婚、招赘、纳妾等多种。包办婚姻是主要婚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媒人婆介绍或好心人撮合。
先是媒人两头走,牵线、撮合。一般是男方向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了,就交换当婚儿女的生辰八字,本地人叫“合命”。“八字相生”的,那就“卜得吉兆”,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并议定如何“装头盒(钱和物品)”。“头盒”敲定,便择吉而“装礼”。男方把“礼品” “礼帖”一起送到女家。女方接礼后,除首饰、布匹以及聘金全收外,其他收下六成,回敬四成。回敬的礼品多少也要列入“回帖”。女的“庚帖”与男的“庚帖”放在“庚帖盒”里随回送的礼品一起送回去,装了礼的,就算定了亲。婚期将至,女方则筹措嫁妆,在准备嫁妆的同时,必须为夫家的长辈准备布料,分别赠送祖父母、父母以及姑婆等人。出嫁前几天,嫁女的亲近姐妹都来“送嫁”。夜晚聚集一室,在闺房行“哭嫁”礼。这时,嫁女哭,陪嫁的姐妹也哭,边哭边诉,哭时有特定的调子,内容不外有父母之恩、姐妹之情、分离难舍等等。出嫁前,家长请“多福多男”的妇女给嫁女“拾脸”,就是用细麻线把脸上的汗毛收拾干净,并结起发髻来。出嫁之日,嫁女着嫁衣裙,戴红帕、凤冠霞帔。登轿之前,先由人扶至正寝向“祖先”告别,再向主持婚礼的家长——父母或兄嫂鞠躬辞行,红帕就是这时给盖上的。然后由预先安排两个身世好的妇女扶持离开家门。这时,边走边哭,以示依依不舍以及感恩戴德之意。男方在娶亲时须按如下程序办理:一是家长为新郎“加冠”起“别字”。“加冠”就是在日常叫惯的名字的基础上另起一名。二是择吉安床,布置新房。新郎官在婚前要睡在这张床上,有的邀约男孩一起睡觉,叫“压床”。三是迎亲。结婚之日,大门挂“彩门架”,贴对联。四是摆喜酒宴,请至爱亲朋。参加宴会的必包“红钱”(红包)为贺仪,多少不一;一般为时俗或亲疏或从众所定。新娘子被娶之日,小康以上人家都用轿去迎接,还有仪仗队鸣锣击鼓。有钱的还请来乐班,演奏八音(或十番),非常热闹。新娘子到来了,有人引导新郎出门或出村到新娘轿前作揖,表示迎请之意,然后坐在新娘轿上,随新娘子坐轿直到家门。新娘由预定“牵娘”的妇女左右扶持出轿,并步行入门,进入新房,站于床前,让新郎以折扇往头上敲打三下,给新娘下马威,以免今后欺负丈夫。第二天早上,行“谒祖”礼,新郎新娘齐立于天井之南,主婚人(父、兄)在前,由两礼生相互唱礼,读“祝文”。行礼毕,便是“安位”,新娘端槟榔(一个铜制的六棱角形盒子装着),先请父母,后请其他家长辈或高一辈的亲戚吃槟榔。婚后三日回娘家,海康人叫“回路”。回娘家都得备办礼物,不能空手往返。结婚第二年的春节过后,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海康叫“叩年”。到妻家去时要叩见岳父母。有礼担,少则一担,多则三二担不等。在婚姻问题上,有很多忌讳。家有兄弟姐妹,不能在同一年内一婚一嫁,也不能在同一年内兄弟先后结婚,年长的哥哥未结婚,年少的弟弟不能娶亲。否则,其兄必须避开。
生育
妇女一旦怀孕,禁忌很多:外出忌见别的孕妇;房中卧床不能随便移动、敲钉;剪裁、缝补衣服,都不在自己的床上动手;婴儿出世后的三天内,就得请一显贵抱揽婴儿,叫“冲喜”;第四天在门枋上插青,禁止外人闯入,叫“入期”,过了第七天,婴儿安然无恙,就叫“过期”;到了第十二天,家里备办酒肉祭祀“床头婆”叫“安期”。满月的时候,家长要给婴儿命名。祖父母健在的,当父母的为表示对老一辈的尊重,往往请他们命名。海康人给小儿命名有如下特点:一是取贱名。如阿猫、妃狗之类的名字,祈其像牲畜一样易育快长,保其平安。二是取贵名,望其长大成人,扬名显贵,光耀门庭。三是取丑名,如维丑、妃貌之类的名字,以丑化其名而取其反义,以彰其美。四是取特征名,口阔的叫“咧嘴”,头大的叫“大头”。还有的人生儿不易,育儿也难,于是把儿子契给异姓或契给神佛。契异姓的以异姓冠于名前,契神佛的也如此类推。如果给女儿命名,也不外乎以上几种情况。一般都把父母或祖父母的意愿融入其中,希望她带来男的,则叫“来弟”或“招弟”。
小儿周岁的时候,做父母的有意陈列纸、笔、书、刀等于婴儿面前,看他手拿哪一件,以卜小儿的志趣及今后的前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的封建积习大改变。婴儿大多出生于产院或医院,过去的封建迷信规例大部分已经破除。
祝寿做寿
俗称“做生日”。在30岁以前,一般是长辈对幼辈用两碗干饭合成一碗,中间装1只熟鸡蛋,让他(她)自己揭开来吃,叫“吃生日”。成家以后,丈夫的生日,多为妻子做。
51岁的生日,过去认为是人生的第一个寿辰。富有之家则举行寿庆,就算家贫的,家里人也要祝贺一番。举行寿礼时,子女以及儿媳、女婿等人得行两跪八叩之礼,然后端起槟榔盒致礼。
祝寿,一般在前一年便做。30岁便做31岁的生日,50岁便做51岁的寿辰。过去,每逢这类喜庆,主家花钱,亲戚也得花钱,寿宴、寿礼造成不小的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做寿礼仪简化,一般请亲戚朋友聚一次餐,送一点礼物,以示祝贺。
乔迁
俗称“搬新屋”。农村新屋建成后,择吉日入宅时要举行一定的仪礼,同时宴请亲戚朋友。近亲亲戚要送来装有发袢、猪腿、红包、槟榔等物的担子;朋友要送镜画、器物,喜炮等。搬新屋多在拂晓前举行,以取越早越亮的好兆头。届时,燃放鞭炮,全家穿新衣,家长拿着火把,家人挑着饭碗、粥盆、菜刀、柴、米、油、盐等物的担子,长幼有序,男先女后,口念吉语进入新居。然后屋主宴请亲戚朋友,以示答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搬新屋”的礼仪已简化,迷信色彩有所减少。
【政府网站】http://www.leizho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