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湖北]-[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恩施州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全州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度穿越恩施州腹地,同时受秦岭和大巴山阻隔,使这一区域免遭第四纪冰川的洗劫,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有40余种植物和77种动物属于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构成了恩施民族的多样性。恩施州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各民族习俗相互影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历史沿革】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2年。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和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共8个县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从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行政区划】
2020年12月15日,由州民政局监制、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图》正式交付使用。
新版行政区划图详细绘制了全州97个行政区划单位。其中,市州级单位1个,县级单位8个(含2个县级市),乡级单位88个,其中街道办事处5个,镇54个,乡29个(含4个民族乡)。共涉及省级行政区域界线2条,市州行政区域界线2条,县级行政区域界线13条。
【国土面积】
全州总面积24060.26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7%。州域东西最宽220公里,南北最长260公里。
全州国土总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在省内市、州中仅次于荆州,襄阳居第三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6位。按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为8个一级类,38个二级类。全州共有农用地218万公顷,建设用地8.83万公顷,未利用地13.77万公顷。在农用地中耕地为45.26万公顷,占20.76%,园地5.51万公顷,占2.53%,林地为165.88万公顷,占76.09%,牧草地0.16万公顷,占0.07%,其他农地6.45万公顷,占2.96%,全州的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三倍多。西部开发土地调查评价结果表明,全州可供开发复垦耕地的后备资源有25.83万亩。
【气候条件】
恩施州地处湖北西南部,为我国地形台阶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其北部属大巴山脉的南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武陵山脉分支;西部系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三大山脉共同构造了鄂西南山区的地形地势。区域内山脉总体呈NE-SW和NNE-SSW走向;总体上呈三山鼎立之势,北部、西北部和中部高耸,并逐渐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差悬殊。西部NE-SW走向的高山裙带与中部NNE-SSW走向的高山裙带共同构造成了"Λ"型主体地势结构。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热同季、雾多湿重。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决定了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重新分配,使全州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域差异,形成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气候,州内气候资源具有以下五类特征,即冬暖湿润的平谷气候,温暖湿润的低山气候,温和湿润的中山气候,温凉潮湿的高山气候,高寒过湿的高山脊岭气候。
【地形地貌】
恩施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地貌以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型山地为主体,兼有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峡谷与溶蚀盆地,砂岩组成的低中山宽谷及山间红色盆地,海拔最高处巴东靠神农架主峰的大窝坑3032米,最低点为巴东长江边的红庙岭66.8米。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至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7%。境内地形复杂,具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大河、小溪成树枝状展布,有"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随处可见。
州境内地势呈西北、东北部高,中部相对低的状态。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州境因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布着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
【人口民族】
全州2021年末户籍人口401.13万人,其中,男性208.83万人,占总人口的52.1%;女性192.30万人,占总人口的47.9%。全年出生人口2.48万人,死亡人口2.62万人。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散杂居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土族、羌族、撒拉族、独龙族、珞巴族等28个少数民族。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21年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2.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51亿元,同比增长12.4%;第二产业增加值299.26亿元,同比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778.60亿元,同比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比17.2:23.0:59.8。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3801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