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3版)的通知]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安徽]-[营商环境],内容来源于 [合肥市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十五、办理破产
牵头市领导:张泉;牵头单位:市中院。
推进破产审判改革创新,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推动企业破产市场化、法治化运行,着力提升办理破产整体质效。办理破产指标力争进入全国标杆行列。
123.建立各职能部门协同的破产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和保障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依法履职,解决破产企业状态变更登记、破产企业相关人员任职限制登记、破产涉税事务办理、破产案件档案管理等问题。(市中院牵头,市检察院、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规局、市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数据资源局、庐州海关、市税务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市档案馆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24.优化工业用地司法处置审批流程,有效盘活破产企业涉土地等资产,提高破产财产处置效率。(市中院、市自规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3月底前完成)
125.深入推进破产“预重整”“预清算”制度,建立健全庭外重组、清算与司法重整、清算衔接机制。建立破产事务公共服务中心,一站式受理有关公共事务管理的事项申请,对破产事务进行集约化办理。优化重整企业在税务、金融、市场监管、招投标等重点领域信用修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具有营运价值的破产重整企业提供必要的纾困融资。(市中院牵头,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公管局、市司法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工商联、市破产管理人协会、人行合肥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26.推进破产财产在线查控,破产管理人经身份核验后,可以申请通过在线查控系统查询、控制债务人的存款、车辆、不动产、证券、对外投资等财产。(市中院牵头,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自规局、市房产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公积金中心、人行合肥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27.探索破产资源嫁接联动工作机制,将破产财产处置、重整投资人招募与招商项目充分嫁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匹配。(市中院、市投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28.常态化开展“执转破”工作,提高适用简易程序的破产案件比例,推动一批执转破案件快审快结。(市中院牵头,全市两级法院、市破产管理人协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十六、市场监管
牵头市领导:刘卫宝;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市场监管指标进入全国标杆行列。
129.深入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扩大多部门联合监管范围和领域,推行“一业一查”部门联合抽查模式,实现监管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深入推进“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健全完善“通用+专业”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机制,持续增强监管的公正性、精准性、有效性。〔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30.健全信用风险预警机制,推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全面推行信用核查,推动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资金安排、评先评优、公共服务等事项中全面查询使用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力争“应查尽查”“应惩尽惩”。〔市发改委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31.开展信用提升行动,深入探索实施触发式监管、信用惩戒缓冲、抽查容错等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强化失信主体名单管理,降低市场主体严重失信率,力争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企业数量占存续企业数量比例低于1%。〔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32.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等平台,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实施非现场监管、移动监管。开展监管“一件事”改革,推进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深化场景应用,提高综合监管效能。〔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数据资源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33.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和反垄断执法,及时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问题。开展医药、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和市反不正当竞争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34.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防止任性执法、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完善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受惠面。严禁未经法定程序要求普遍停产停业,杜绝“一刀切”“运动式”执法。〔市司法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35.建立健全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形成诉前调解、督促败诉案件履行、推动被执行人案件执结、失信被执行人案件动态清零、定期核验反馈工作闭环,加大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败诉案件、被执行人案件、失信被执行人案件执行力度,不断降低政务失信案件发生率。〔市中院、市发改委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深入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治理,落实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市经信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136.依托省级平台,进一步简化检验检测机构人员信息变更办理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在资质认定审批系统自行修改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等变更信息,不需再到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市市场监管局牵头,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37.完善“网监通APP”,实现数字监管功能集成应用。加快合肥市信用分类监管平台建设,开发年报线上智能修复、登记注册风险预警提示等功能。〔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数据资源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38.坚持包容审慎和教育引导原则,推进落实未按照规定公示年报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政邮合作开展“一企两信”工作实施照后核查,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市市场监管局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十七、政务服务
牵头市领导:张泉、赵明;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局、市数据资源局。
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能力。政务服务指标保持全国标杆水平,进一步争先进位。
139.完善“一件事一次办”线上专区,开设“一件事一次办”线下专窗。推进机制创新、流程重塑,实现更多政务服务集约集成、便捷高效。〔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40.落实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全省一单”建设,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事项“一单”认领率达100%,清单编制准确度达98%,实现同一事项在市内同一层级同标准办理。〔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市委编办、市司法局等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41.开展主题地图建设。深入梳理政务和便民高频服务事项,“应建尽建”政务服务及便民服务地点,关联热点服务应用,加大宣传推广,完成文教卫、公安等业务主题地图服务建设任务。〔市政务服务局、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各主题地图业务部门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42.推行工程建设领域全程帮办代办制度,对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的工程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全过程帮办代办、跟踪服务,重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房建项目、市政项目)、社会投资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三类项目全程帮办代办,进一步压减审批时限和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市政务服务局、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自规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143.制定实施“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运行办法,建立“办不成事”(涉企服务)反映窗口联席会议机制,为群众和企业疑难复杂、反复办不成问题提供兜底性服务。〔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各审批业务部门、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6月底前完成〕
144.进一步提高12345热线办理质效,设立12345营商环境监督分线,分级分类制定办理规则,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切实发挥12345热线为民办事、为企服务作用。(市政务服务局牵头,12345热线各承办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145.发挥12345热线大数据分析联合实验室作用,深挖数据资源,加强常规数据分析,推动从办理“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转变。〔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146.做好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应用工作,推进合肥市政务云“云纳管”工作,在全省平台上开展项目申报、资源申请、应用开发、应用部署、上线发布等试点应用。〔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147.优化“皖事通·合肥分站”,接入更多高频服务。上线“为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集成式服务。升级市政务OA系统,实现与“皖政通”系统对接。〔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等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148.围绕数据采集、汇聚、治理、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完善新建信息化项目数据目录编制和数据汇聚把关机制,组织开展重点领域数据治理,提升数据共享和开放能力,支撑“数据赋能”。〔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149.加快合肥市“城市大脑”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城市治理、公共安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应用场景创新。(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市“城市大脑”建设责任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50.建成并运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电子发票等系统。对新设立企业,免费发放一套电子印章,逐步实现电子印章和电子营业执照在不动产、招投标等政务领域,以及“合同签署”“身份认证”等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自规局、市税务局、市公管局、市数据资源局、市政务服务局等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十八、包容普惠创新
牵头市领导:张泉;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人才流动、市场开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综合立体交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包容普惠创新指标保持全国标杆水平,进一步争先进位。
151.实施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三年行动,开工建设先进光源、量子精密测量等4个大科学装置,全力打造未来科学城。启动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建设,搭建国际一流先进技术应用推广平台。(市发改委、滨湖科学城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52.持续加强我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落实基地认定、测评等制度,强化对基地的动态管理和指导服务。2023年争创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5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家。〔市经信局牵头,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53.新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不低于30家,培育国家级后备梯队不低于20家。〔市科技局牵头,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54.抢抓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上市,力争全年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6家以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1月底前完成)
155.推行职称证书电子化和证书查验功能,促进人才资源数据互认共享,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市人社局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56.出台《合肥市外资外贸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稳定外资外贸规模,提高外资外贸质量,更好发挥外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市商务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57.印发《合肥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2023年工作要点》,积极推进我市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新增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290个,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6万个、托位1.6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幼儿园延时服务实现有需要的幼儿全覆盖。各县(市)区、开发区不少于10%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1月底前完成〕
158.实施文化工程建设行动,高品质建设“一湖一园一廊一城”世界级文旅新地标,打造城市会客厅和高标准生活空间,市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新馆开馆运营,市博物馆、骆岗音乐厅开工建设,建设100个艺术空间、100个全民阅读点。(市文旅局牵头,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1月底前完成)
159.扎实推动城市绿化水平提升,认真践行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全面拓展城市绿地空间、功能、内涵,打造多元化城市绿色空间,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功能需求。2023年全市计划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改造提升口袋公园60个以上;建设城市绿道100公里以上;全面提升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绿地保护水平。(市林园局牵头,市自规局、市城乡建设局、市重点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160.持续推进“1155”大交通计划,续建及新开工一级公路135公里,稳步推进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力争2023年底前建成高速公路48公里。实现位于引江济淮航道上的派河物流园码头开港运营。加快建设新桥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飞行区、工作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一枢纽一中心”竞争力。做好客货运输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与核验,加强电子证照宣传推广工作。〔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自规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省港口集团合肥公司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023年11月底前完成〕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落实主要负责同志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责任人制度。各指标牵头单位要进一步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和顶层设计;各配合单位要服从牵头单位的安排和协调,主动加强衔接。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切实扛起责任,抓好落实,打造特色亮点。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营商环境工作督导监测,探索建立营商环境对标监测机制,适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要强化宣传引导,将营商环境宣传推介纳入全市宣传工作重点,结合营商环境改革实践,精准宣传推广,提高覆盖面和可及性,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