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沁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山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沁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区域位置】沁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东依太行山,西靠太岳山,介于北纬36°25 '—36°57',东经112°29'—112°53' 。县境东连武乡、襄垣,西毗沁源,南接屯留,北与武乡及晋中市平遥县接壤。有上党“北大门” “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北距太原武宿飞机场155公里,南距长治王村机场89.6公里,东距太焦高铁武乡西站12公里、长太高速武乡收费站25公里、长太高速王村收费站31公里。
【行政区划】全县设定昌镇、郭村镇、新店镇、故县镇、册村镇、漳源镇、南里镇、沁州黄镇、松村镇、牛寺乡、杨安乡11个乡级行政区划,东苑、西苑、西湖、育才、北关、南关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8个行政村。
【人口】2022年,全县户籍总人口16.97万人。其中城镇户籍4.45万人,农村人口12.52万人。
【建置沿革】境域尧时属冀州。舜时属并州。夏、商复属冀州。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归晋置铜鞮邑。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置铜鞮县,东汉、三国、两晋,铜鞮隶属上党郡。南北朝时期,铜鞮改隶并州。唐永徽六年(公元655),铜鞮始隶沁州。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置威胜军。元光二年(公元1223),升沁州为义胜节镇军。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省铜鞮县入州,为山西省直隶州。清沿明制,归冀宁道。民国元年(公元1912),废沁州改称沁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隶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公署,太岳一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晋东南专署(地区)。1985年,撤区建市后,隶属长治市管辖。
【地势地貌】境域四周环山,中部平坦。东西宽39公里,南北长60公里,总面积13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1100米。地形最高处郭村镇棋盘山,海拔1748.4米。最低处新店镇南池二神口河谷,海拔916米。土壤有褐土和草甸土2个土类、6个亚类、20个土属、57个土种,褐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94%。
【气候特点】境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常年(1958-2013年均值)气温9.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2005年6月22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7.1℃(1971年1月22日);历年平均降雨量557.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62.8%;常年无霜期168天;常年平均风速1.1米/秒;常年日照2311.5小时。
【自然资源】
──水资源。沁县境内水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条,呈井字型分布,地表水年径流量为1.316亿立方米。并建有圪芦河、月岭山两座中型水库和十一座小型水库,总库容量达到6830.4万立方米,且有泉水19处,地下水总动贮量为4500万立方米,调节贮量6000万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渔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立足水资源优势,我县组建了晋沁渔业集团公司,水产品产量、质量在全省独一无二。
──矿产资源。沁县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多少年来,境内没有开采煤、石油及天然气。但是,2007年5月16日,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经过半年多的野外勘探,在沁县境内首次利用钻探手段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初步探明的煤层有两层,煤层厚度分别是2.5米和1.80米。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对煤质取样进行进一步的化验分析。由于此次是单孔钻探,仅靠这一结果还无法确定煤层的具体储量。这次在沁县境内探明丰富的煤炭资源位于次村乡田家沟村。据了解,这次探明的煤炭为优质无烟煤,为沁县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沁县区域无煤炭的历史。高岭土、红金石和矿泉水是我县主要的矿产资源,无论贮量还是利用都在全省独一无二,位于漫水乡后泉、郭村镇元王的两股泉水,日涌出量达到万吨,属含锶重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其质量和贮量都超过崂山,可与法国阿尔卑斯山矿泉水相媲美。
──生物资源。土地和生物资源是沁县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全县现有宜林面积15万亩,实有林地万亩,主要树种28类100余种,宜牧面积万亩。此外, 县境内繁衍生息着200多种野生动物。禽类和500多种野生植物。
──旅游资源。沁县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自古为人文荟萃之邑 ,中心辖治之所, 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位于县城西南15 公里处的册村乡乌苏村,有战国时韩国别都阙与城遗址,县城南25公里处的故县镇村,是古铜鞮县城遗址,村西的紫金山文中子石室,因随唐大儒王通在此培养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温大雅等八大国公而闻名,县城西30华里处的伏牛山龙泉神庙,曾以其规模宏大,气貌不凡而闻名三晋,城南二郎山上,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北魏石刻阵列馆,馆内藏有北魏到北宋500 年间的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及碑碣近千件,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千字文》石刻被列为“中华之最”,陶渊明手书撃夤旁邮珨十二首玉石石刻全国闻名,目前以南涅水石刻馆、 徐村吴琠墓、太里羊舌氏三贤墓为龙头,康熙皇帝御书楼,漳河源头龙珠寺、华山相配套的人文游览区;以二郎山、西湖公园为主的黄土风景区,以小东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后沟新华日报旧址、烈士陵园、决死一纵队纪念馆为主的革命纪念旅游区已初步形成。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沁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6848 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920万元,增长 6.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77%;第二产业增加值 93190 万元,增长 3.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83%;第三产业增加值 240738 万元,增长2.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6.4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557 元。
【城市荣誉】
沁县境内有文物单位27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2处、市级5处、县级19处。文物古迹涵盖从北魏到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石刻雕塑、革命纪念地等,其中以南涅水石刻最为宏大壮观,堪称民间第一石刻。
沁县是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境内有万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全县20多家公司32各品种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在沁县可以品尝并购买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沁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的传承之地,迄今已有 400年左右的历史,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而较为古老的一种,唱腔曲调板式丰富,音乐优美动听,传统书目积累较多,2008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沁县先后获得“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产业扶贫、有机认证、粮食生产等30多个单项领域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政府网站】http://www.qinxi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