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山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晋中市太谷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晋中市太谷区位于山西省中部,下辖3镇5乡3个城区152个行政村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32万,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是晋商策源之所、中国玛钢之都、国家卫生县城、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全省知名的农业强区、教育强区、文化强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文化积淀深厚。太谷古称“奥壤”,晋封“阳邑”,因“三山为太、九口为谷”而得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太谷古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曾享有“中国华尔街”之美誉。这里是中华第一哲人箕子的封邑、孟子母亲仉氏的故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名人孔祥熙、中国农村改革重要开拓者杜润生同志的家乡。太谷秧歌、龟龄集、安宫牛黄丸等6个项目入列国家级非遗,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孟母文化节、民间社火展演等特色活动蜚声中外,“枣中之王”壶瓶枣、“宫廷贡品”太谷饼、怡园干红葡萄酒等一批名优特产享誉全国。
交通区位优越。太谷紧邻省城太原,距武宿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是率先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太长、太原南二环两条高速,大西、太郑两条高铁,太太路、农谷路两条快速通道穿境而过,“一环七横五纵”路网架构基本成型,全面融入了“京津冀四小时交通圈”。未来,随着太原城市轨道交通线南延太谷等重大工程相继规划布局,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资源禀赋独特。抢抓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机遇,科学实施“22510”行动计划,围绕农业科技示范廊带和农业产业示范廊带,深入推进了总投资300亿元的“5个10工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藜麦基因库、亚洲单体面积最大智能温室番茄小镇、全省最大草莓育苗基地巨鑫园区,北方林果苗木繁育基地、智慧农机装备园、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先后获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等21个“国字号”招牌,集聚了4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带动全省建成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30万亩,辐射各类基地70余个,累计推广转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000余项,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声名鹊起,省农博会会址永久落户,连续3年在全省农业类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保持第一,成为了引领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
产业结构多元。以太谷经开区为主阵地,初步形成以广誉远国药、黄河中药、元和堂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以东辉牧业、南方黑五类、海玉食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龙成玛钢、鑫卡耐夫、众德天和为代表的精密智造装备产业集群,以孟母养生城、文化产业园、乐华温泉小镇为代表的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和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山西省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智慧冷链物流园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等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太谷玛钢专业镇获得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以华能绿洲光伏、三晋碳基、宝光锂电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顺利投产、成型成势。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19户、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全区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幸福指数攀升。太谷教育医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晋中信息学院、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康养学院等5所本科(大中专)院校,太谷中学、太谷二中2所省示范高中,太谷职中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高考万人达线率、中考优秀率连续二十一年领跑全市。拥有山西省社会福利精神康宁医院1所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晋中二院1所三乙综合医院、太谷区人民医院1所二甲综合医院。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繁荣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时代金太谷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太谷境内人类活动已很普遍,并在乌马河流域定居,后属帝喾高辛氏酋邦,乃尧契分迁前,商始祖契的居住及活动区域。
尧帝时属冀州。虞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时,属并州。夏殷时代,隶属冀州。商代晚期,境域成为华夏族和戎狄游牧部落杂居之地,名“箕”。箕国乃商属小方国,其都城“箕城”在今太谷县白燕、王村一带,是箕子封地。
周武王时,境域属黄,乃山西境内17个诸侯国之一,后复属于并州。春秋时期,属晋国晋阳城领地,称为阳。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食邑,称阳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赵、魏、韩三家分晋,境地属赵国,东南部曾设马陵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境内置阳邑县(县治在今阳邑村),属太原郡(治晋阳)辖。
西汉初年,仍称阳邑县,全境为代王恒领地。汉平帝时,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县名由阳邑县改为繁穰县,隶属未变。东汉建立后,复称阳邑县,仍归太原郡。
三国时,全境归魏国并州辖,隶属太原郡。西晋时,境地仍归并州辖,属太原国(太原郡改)。十六国时期,先后为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统治。
北魏时期,实行州、郡、县制,属并州太原郡。北魏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全境属东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北齐取代东魏,全境遂归北齐控制,属并州太原郡。北齐承光元年(577),北周灭北齐,全境悉归周。同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县治由阳邑迁至白塔村(今县城所在地)。
隋朝统一全国后,取消郡级建制,行州、县两级制。隋开皇十八年(598),阳邑县改名太谷县,属并州。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行郡、县二级制,属太原郡。
唐初实行州、县两级制,太谷县属并州。武德三年(620),在太谷县置太州,领太谷、祁县2县;武德六年(623),废太州,太谷县、祁县仍归并州辖。从贞观起,增设道制,太谷县归河东道辖,属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并州改为太原府,属太原府。
五代十国时期,全境相继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领属。州、县建置基本未变。
北宋时期,太谷县归河东路之太原府。金灭北宋,隶属未变。
元代属中书省之太原路直辖。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宁路,仍隶之。
明、清两代,属太原府辖。
民国元年(1912)5月,直属山西省管辖。民国2年(1913),省下设道,归冀宁道(治今阳曲县)辖。民国16年(1927)4月,废除道制,仍直属于山西省管辖。
民国26年(1937)7月7日,日军全面侵华。同年10月,阎锡山将山西省划分为7个行政区,太谷县属第三行政区。11月7日,日军侵占太谷,控制同蒲铁路,将太谷分割为东、西两部分。12月1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县政府(路东)在东山郝家庄成立,隶山西省第三行政区。民国27年(1938)2月,阎锡山增设第八、第九行政区。同年6月,太谷县同蒲铁路以西划归榆(次)太(谷)县(也称“路西县”),属晋绥根据地第八专区辖;9月,阎锡山派员接管路东抗日县政府政权,并划归第八行政区。次年12月,阎锡山县政权倒台。民国29年(1940)1月,共产党领导的路东抗日县政府重建。同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行政联合办事处正式成立,太谷县路西属太行区第一办事处。民国30年(1941)7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太行区改边区政府直辖。同年9月,边区政府实行新的区划,太谷县路东属边区政府太行区第二专区。民国32年(1943)5月,榆太(路西)县改榆太祁(县)联合县,改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第二专区。
民国37年(1948)7月13日,太谷全境解放,被分隔的太谷县恢复为原建置。同年8月,改属晋中行政公署第三专区(专署驻太谷县城)。民国38年(1949)2月,改属太原市第三专区。同年9月,榆次专区成立,归其辖,榆次专署驻太谷县城(不到一月,专署迁至榆次城内)。
1958年10月,属晋中专区辖,并与祁县合并,称太谷县。1961年5月,太谷县、祁县分设,恢复原建置。1968年9月,归晋中地区辖。1999年9月,晋中撤地设市,属晋中市管辖。
【政府网站】http://www.taig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