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山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交口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交口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吕梁山脉中段。面积1259.92平方公里,辖6镇1乡、88个行政村、381个自然村,总人口12.4万,其中:农业人口7.24万,是省定贫困县。
交口有着久远历史。1971年,基于“三线建设”需要,由当时的孝义、灵石、隰县划出9个边远乡镇组建交口县。虽然建县时间短,但历史久远,早在殷商时期,这里便有人类聚居繁衍,重耳筑城,汉初置县,唐朝设温泉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交口传承红色基因。1931年,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晋西游击队”在交口成立,建立了初步的苏维埃政权;1936年红军东征,在山西共75天,在交口境内转战就达62天,毛泽东和红军总部驻扎达42天,成为红军东征期间最重要的指挥总枢和战略支点。毛泽东率红军总部走遍了交口7个乡镇,曾在7个村庄驻扎,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晋西会议,指挥了东征各大战役,使这里成为革命的摇篮、英雄的土地。
交口赋存良好植被。东邻太原盆地,西接晋西黄土高原,境内群山环抱,地势起伏,最高海拔2054米,最低海拔830米。属明显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6.7℃;平均无霜期142天,平均降水量618毫米,是生态康养、避暑休闲之佳地。受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影响,境内森林广袤,物种丰富,有集中连片80万亩乔木林地,40万亩灌木林地,森林覆盖率42.4%,林木绿化率65.4%。有杨、柳、松、柏、槐、栎、榆、桐等139个树种,200种草本植物和200余种野生中药材,是全国辽东栎的核心分布区,也是全国沙棘、汾州核桃和晋西小杂粮的主产区之一。
交口蕴藏丰富资源。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白云岩、耐火粘土等14种,含矿面积达67.1%。其中,煤炭可采储量约10亿吨、铝土矿3亿吨、铁矿9200万吨,白云岩地质储量达100亿吨。境内文物古迹和革命遗迹众多,云梦山、元代千佛寺、西庄历史文化名村、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毛主席路居地等达到旅游景区A级标准,在发展生态休闲、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旅游方面极具开发价值。
交口充满发展活力。全县初步形成煤焦化、煤电铝、冶铸装备一体化产业链,形成煤炭480万吨、焦化130万吨、优质铸造生铁310万吨、铸造30万吨、铝土矿160万吨、氧化铝240万吨、铝基新材料90万吨、优质高温耐材15万吨、风电新能源510兆瓦、食用菌3500万棒、生猪出栏30万头、核桃经济林20万亩、农副产品加工7万吨的生产能力。特别在铝镁方面,山东信发、中铝兴华科技、山西道尔铝业等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完备的铝工业项目建成投运,以铝基新材料为主导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县委提出实施优美乡村、优势铝业、优质教育“三优”战略,推进县城区、开发区“两区”建设,奋力冲刺吕梁经济第一方阵总体目标要求,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0亿元以上(人均达到1.5万美元以上),县级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历史高位上实现翻番。
【历史沿革】
历史上交口县境域为分治区域。战国时期,境内为魏属地。赵成侯十一年(前364),“秦攻魏,赵救之石阿”(今交口县石口村一带)。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诏令依蒲地始设蒲子县,属河东郡。魏改属平阳郡。晋永嘉三年(309),依蒲子城设大昌郡,不久废。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设岭东县,属吐京郡。太平真君二十一年(460),更名为新城县。隋废新城县。唐武德三年(620),先后设温泉县和高唐县,属北温州;贞观元年(627),两县并入隰州。乾元元年(758),温泉县改属石州。五代、宋、金未变。元至元三年(1337),存史达717年之久的温泉县被废,其境域分别改属于孝义、灵石和隰州所辖。明、清至民国年间,境域归属袭之未变。
抗日战争期间,在双池镇西庄村设立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原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组为灵西县民主政府。新中国建立后,今交口县境内的孝义县辖区属汾阳专区,灵石县辖区属榆次专区,隰县辖区属临汾专区。
1971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交口县。由孝义县划出大麦郊、温泉和坛索3个人民公社,由灵石县划出双池和回龙2个人民公社,由隰县划出交口、石口、川口和康城4个人民公社,同改属交口县。县城选定于交口人民公社境内的水头村南,县名遂称为交口县。
1984年5月,交口县撤销人民公社建置,按照原有人民公社的境域范围改设为:4个镇,即城关镇、康城镇、双池镇和桃红坡镇,5个乡,即石口乡、川口乡、回龙乡、温泉乡和坛索乡。2001年4月,增设一社区、二社区、三社区、四社区、五社区、六社区6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坛索乡并入桃红坡镇。2001年撤销川口乡合并为石口乡。同年,城关镇改名水头镇。2003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吕梁市,交口县归吕梁市辖区。2011年,增设双池居民委员会。
目前,交口县辖6镇1乡分别为:水头镇、石口镇、康城镇、双池镇、桃红坡镇、回龙镇,温泉乡;居民委员会6个,村民委员会88个。
【地理气候】
交口县地处吕梁山脊核部及东翼,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西部为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442米,其中高大山峰有高庙山、棋盘山、人参圪垯、黄崖山等。位于交口、石楼、中阳三县交界处的黄云洞区,海拔2054米,为全县最高点。由此处向东、向南逐步倾斜。其山体巍峨高峻,沟谷深彻,森林密布,风光旖旎,为交口境内众河沟川之发源地。东南部黄土丘陵区,黄土覆盖深厚,沟谷中常见石灰岩出露。因植被人为破坏,水土流失时显严重。境内主要河流宝岩河、大麦郊河、石口河、康城河和温泉河,均属季节性河流。
县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6.7℃,最冷月(1月)平均为-7.7℃,极端最低气温-23℃;最热月(7月)平均为19℃,极端最高气温33℃。多年平均降水量618㎜;日照时数为2627小时/年。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42天,最长为181天,最短为12天。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地表水地下水严重减少,枯水季节一些村庄人畜饮水现十分困难。
交口县东与孝义、灵石接壤,南与汾西、隰县相连,西与石楼县相靠,北与中阳县相邻。东西距离最长46㎞,南北距离最长53㎞。总面积1259.92㎞²。
【自然资源】
交口主要有林木和灌草丛两大类,近年来,相继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及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3.8%,林木绿化率56.6%,居全省前列。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有139个树种、200种草本植物和200余种中药材资源,是全国沙棘和汾洲核桃主产区之一。林区分布着20余种禽类和30种兽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地下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主要有煤、硫、铁、铝、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等14种,含矿面积85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7.1%,且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其中:煤炭资源属霍西煤田的边缘部分,含矿面积326.2平方公里,稳定可采9#、10#、11#煤层,保有储量约5亿吨左右;铁矿资源主要分布于下村河、宝岩河、回龙河3条水系、8个密集含矿地段、46个集中连片区域,含矿面积166.5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926万吨,矿体呈窝子状、囊状,规模小、不稳定、不适宜规模化开采,属典型的“山西式铁矿”,品位在20%—58%之间;铝土矿赋存于太原组湖田段上部,含矿面积457.6平方公里,探明储量为4.04亿吨,可采储量约1亿吨左右,品位在60%—90%之间;白云岩资源有15个岩层,其中可作为金属镁原料的共有8层,每层厚度1.7—40米,储量约上百亿吨,品位在50%左右,开发潜力巨大。
【行政区划】
交口县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交口在汉初设蒲子县、北魏设岭东县,唐代设温泉县和高唐县,元初废县,其境域分别改属孝义县、灵石县和隰县,此后多为分治区域,归属基本不变。
1971年5月,基于"三线建设"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交口县,由当时的孝义县划出大麦郊、温泉和坛索3个乡镇,灵石县划出双池和回龙2个乡镇,隰县划出石口、水头、川口和康城4个乡镇,三地9乡交汇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交口文化,既相互接近,又互相融合,各具特色而又兼容并蓄。2021年撤并为6镇1乡,分别是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桃红坡镇、石口镇、回龙镇、温泉乡,现共辖88个行政村,6个社区,全县国土总面积1259.92平方公里。
【政府网站】http://www.jiaoko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