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山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偏关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北靠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与神池、平鲁两地毗邻。全县国土总面积1685.4平方公里,辖6镇2乡150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11.5万人。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第一县、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是黄河与长城双龙交汇地,也是国家重点工程万家寨水利枢纽龙头县;是全省生态建设红旗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平安县,全市杂粮基地重点县、健康养殖示范县、新能源电力建设第一县、黄河长城旅游新型发展县、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全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县。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偏关古称“林胡”,汉为美稷县地,唐为唐隆镇,五代北汉天会元年,始名偏头寨,明朝宣德四年设立山西镇,清雍正三年置县。因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长城外三关,“为三晋之屏藩”。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就在这片土地上兴替融合,偏关数百里的古老长城和石头砌起的古村古堡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金戈铁马的传奇。境内长城126公里、堡寨29座、烽火台247座,素有“晋北锁钥”“永镇边陲”之美誉,是全国长城最复杂、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交织,边塞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构建起偏关人的精神世界。著名的杨家将曾在此抵御契丹,威震边关,家喻户晓。十年一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华盛会”,让明抗倭英雄万世德威名远扬。
这里红色传承,英雄辈出。偏关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晋绥边特委在此成立,是中共绥蒙区委员会所在地,“偏清支队”曾活跃在长城内外,抗敌卫国,名扬晋绥大地。抗日忠魂梁雷、巾帼英雄李林、血洒塞北的王作舟演绎了“抗日传奇”的悲壮和豪迈;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见证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红色行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偏关都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连续八次荣获“全省爱国拥军模范县”和“双拥模范县”称号。
这里城河相伴,文旅融合。长城与黄河的相遇会合,是偏关最耀眼的标识。在这里,黄河和长城相伴并行32公里。雄伟的长城、奔流的黄河、幽深的峡谷,大自然独具创意的鬼斧神工在偏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里有彰显自强不息、行稳致远气概的最美回环乾坤湾;有体现生生不息、奋蹄拓荒气质的神牛犁河老牛湾;更有展现万象包容、刚柔相济气魄的城河握手大美奇观。孕育生命的森林青山、镌刻历史的石城遗址,古院、古村、古寨、古堡、古驿、古渡,无一不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乡愁记忆,为人们提供了一方体验乡愁的“栖息地”、放飞心情的“归属地”。
这里资源富集,物产丰饶。全县林地面积121.2万亩,森林覆盖率7.7%,绿化率达40%,境内水电、风电、光电资源充沛,目前总装机容量达156万千瓦,占忻州市三分之一,既是“全市新能源第一县”,也是“三晋水电第一县”。近年来,偏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按照省、市能源转型综改要求,统筹推进保障服务水电、多元扩展风电、双重覆盖光电、生物质能发电“四电”并驾齐驱、协同发展,在蹚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清洁能源新路上做出了积极探索。舌尖上的美食也是偏关的一张地方名片,偏关豆腐嫩、白、软、坚,味正香醇;偏关野生山蘑,清时曾为皇家之贡品;偏关凉碗托消暑防热;偏关酸粥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关河口的虾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富有营养;万家寨黄河鲤鱼,肉质肥厚,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偏关小米”“偏关羊肉”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这里前景美好,潜力巨大。作为晋西北的“桥头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后花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发展提质、追赶增速、转型加速,在融通上大做文章,准朔铁路让处于“晋蒙”相连的偏关在发展物流业上如虎添翼;灵河高速使偏关融入了全省“大路网”。黄河、长城两条一号旅游公路的全面贯通、红门口国家4A级景区的创建以及老牛湾黄河文化公园项目的落地,以老牛湾为龙头的文旅产业使偏关实现东西融通、扇形推进、弧度发展。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创建和336国道改线工程的实施,令偏关基础设施更趋完善。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十四五”期间,偏关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业绩是新担当,交账是军令状”的工作理念,秉持“负责任,动脑筋,讲良心”的工作要求,树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新风尚,以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为发展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双提升”“双促进”的政策叠加机遇,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排头兵,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努力谱写偏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自然地理】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北靠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与神池、朔州两地毗邻。县境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8公里,全县总面积1685.4平方公里,辖6镇2乡,150个行政村,全县常住人口7.4万人,是国家重点工程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龙头县。
偏关地处黄河丘陵土石山区,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377米(最高海拔1855.2米,最低海拔875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3℃,年平均降水量为425.3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内,全年的光照为2677个小时,无霜期为105-145天。主要粮食作物有谷子、玉米、糜黍、豆类、葵花、胡麻、山药。
【自然资源】
偏关,自然资源丰富。2012年,全县总面积2828097亩,其中农业地877374亩,可净用耕地80万亩,人均8亩多。宜林面积104万亩,人工草地和天然牧坡20797. 8亩。
地下资源,已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铁矿、铝矾土、铁锰矿砂、硫铁矿、油母页岩、耐火黏土、石灰岩、大理石、石英石、明矾、黏土、石砂、白泥等。煤属河东煤田,储量为9至12亿吨,面积90平方公里。煤种为气煤、瘦煤,发热量在7100大卡/公斤左右;铁矿为“窝子矿”,储量4800万吨,含铁量40%;铝矾土储量7125万吨;硫铁矿储量为4180万吨,提磺率20%左右。石灰石、黏土、石砂等遍布全县。
广阔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林、牧、副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工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世世代代,勤劳勇敢的偏关人民依靠丰饶的资源,凭借自己的双手,奋发图强,建设美好的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以后),偏关人民充分利用资源,科学开发资源,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得到全面进步,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偏关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梯田,打坝淤地,截潜流,打井修渠,建水库,取得了一定成效。70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靠工人、小平车修了不少梯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县委、县政府把建设保水保田的基本农田作为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生命工程来抓。按照统一规划,坚持专业队长年作战和春秋两季大会战相结合、人机结合、集中连片的治理方针,集中130余台推土机长年投入农建工程,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建设模式工程;乡镇组织各村打破地域界限联村会战,集中农业机械和人力建设重点工程;各村委组织农户联合,使用积累工和义务工建设样板工程,发挥了各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通过对整条沟、整座山、整个坡分期分批的综合治理,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片成面、村村接近、乡乡相连的大规模连片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效益。到1997年,建成万亩和千亩以上机修梯田片15处,形成了以基本农田为主的20万亩综合治理规模片,全县基本农田达到28. 8万亩,农民人均3亩。基本农田的增加,改写了偏关广种薄收的历史。1997年,全县粮油播种面积由1981年的61. 6万亩减少为43万亩,减少30%,但粮油总产量由1981年的1630. 5万公斤增加到4500万公斤,增长2. 76倍。基本农田平均亩产200公斤,比坡耕地提高了一倍多。为此,偏关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禹王杯”先进县、机修梯田先进单位、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水土保持红旗单位、重点流域先进县,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偏关盛产小杂粮,主要有谷子、马铃薯、糜子、黍子、黑豆、豌豆、莜麦、玉米等,另有胡麻、蔬菜。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2. 6万亩,其中玉米10万亩,谷子8万亩,马铃薯8万亩,豆类4万亩,糜黍4万亩,油料5万亩,蔬菜1万亩,其他杂粮2. 6万亩。以张杂3号谷子、优质玉米、脱毒马铃薯为主的三大作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形成东南山马铃薯、关河沿线玉米、北山区谷子为主的三大基地。采用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日光节能温室等技术,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2012年,粮食总产量4431. 6万公斤、油料总产量536. 5万公斤。202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2.9万亩,粮食总产量1.69亿斤,油料总产量198万斤,大棚蔬菜总产量1305万斤。
【政府网站】http://www.piangu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