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打造1亿人“说走就走”的旅游圈——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观察]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招商百科]-[视界深度],内容来源于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作者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宋瑞 杨淑君 杜一方],转载请记得注明!
●1亿多人口、多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互补型文旅资源……京津冀地区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巨大的文旅协同发展潜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宋瑞 杨淑君 杜一方
游客在河北省遵化市山里各庄的山庄雪乡景区游玩(2024 年 1 月 27 日摄)刘满仓摄 / 本刊
“为让三地人民在春节期间‘走亲戚’,我们特别策划推出了冬游京津冀主题线路,方便三地游客赏民俗、逛灯会,体验激情冰雪、享受舒适温泉。欢乐京津冀,一起过大年。”近日,2024京津冀新春文旅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拉开了三地春节文旅大戏序幕。
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从太空俯瞰,京津冀三地彼此相联,如同一枚钻石,熠熠生辉。1亿多人口、多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互补型文旅资源……京津冀地区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巨大的文旅协同发展潜力。
在北京,一边参观历史古迹,一边打卡新式地标,畅享古今交织的魅力;在天津,乘海河游船,奔赴一场亲水亲海之旅,抑或漫步百年街区,感受近代历史风云际会;在河北,纵享山乡独特风景,置身休闲度假胜地体验新型旅游产品……
京津冀三地顺应文旅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和而不同”的区域“旅游圈”,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三地游客重合度高,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在互动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培育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提升区域文旅产业竞争力。
1亿人的互动旅游圈
近日,京津冀交界处盘山风景名胜区举办了首届京津冀盘山冰雪文化节,将“冰城”哈尔滨的“文旅热风”引到京津冀地区,吸引周边游客近距离感受冰雪文旅项目的火热。
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氛围中,游客们手拉手围成圈,伴随着动感音乐欢乐起舞。“我们在京津冀地区打造了自己的‘冰雪大世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该景区负责人荣祖成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三地携手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区域“旅游圈”不断扩容。随着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形成,越来越多的游客可以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感受“诗和远方”的慢生活。北京市民刘先生经常带着家人自驾前往河北旅游,“夏天我会开车四五个小时前往丰宁坝上草原感受阵阵凉意,冬天我常去河北固安泡温泉,性价比高、交通便利。”
体验乡村生态。走进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常州村一处农家院,主人高翠莲端上热气腾腾的炖肘子、黄面饽饽、鱼锅卷子等特色农家饭菜,招待游客。“乡村生态游越来越受到京津冀城市游客的青睐,我家生意好得很。”高翠莲笑着说。
打卡城市新地标。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以来,迅速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孙乾经营的民宿距离环球影城10多分钟车程,接待的客人里外地游客占比约八成,来自天津、河北的游客数量增长明显。“来这里周末短途游再合适不过。”
2024年,孙乾切实感受到了文旅产业的“火热”。“寒假以来,民宿入住率达到90%以上。”孙乾说,特别是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落成开放,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打卡。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大数据客流监测显示,2023年,京津冀三地已互为重要且热门客源地。河北和天津位列北京客源前两位,游客合计占接待外地游客总数的42.3%;天津接待的外地游客中,河北和北京居前两位,占接待外地游客总数的49.1%。在目的地方面,河北和天津为北京游客第一和第三位目的地,游客合计占北京游客外地出游总数的39.9%;河北和北京是天津游客的前两位目的地,游客合计占天津游客外地出游总数的52.7%。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认为,每逢节假日,北京是华北地区最火的目的地,大城市的溢出效应意味着周边城市也能收获外地客源;而每逢周末,北京、天津又是河北的重要客源地,周末到河北的短途游将带动河北旅游发展,“充分发挥大城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可以实现更大的圈层互动。”
协同做大文旅“蛋糕”
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天津以海洋文化、洋楼文化、街头小吃和民间艺术闻名;河北则拥有山岳、草原等自然景观,烟火气浓……京津冀三地文旅资源互补,“和而不同”,能满足京津冀游客多样的旅行需求。
“三地文旅产业各具特色,具有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完全能够成为互为资源协同发展的旅游共同体。”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说。
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联合签署了文化、演艺、群众艺术、长城保护、人才交流等专项协议,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三地在联手构建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开发精品文旅产品、树立文旅品牌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建立旅行社、景区、图书馆、艺术职业教育、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等联盟;
定期举办京津冀文化旅游发展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全域旅游推介会等一系列文化和旅游主题活动;
2023年9月,全国第一个区域性自驾相关服务标准《京津冀自驾驿站服务规范》出台;发布10条京津冀文旅科普体验线路,涵盖历史、红色、科技、自然等多个主题;联合签订《京津冀协同发展文旅营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地区信用+旅游协同共建合作协议》等协同发展合作协议……
天津国旅海外国际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长期设计并运营京津冀区域短途游旅游线路。“京津冀三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下,我们设计的旅游产品线路愈发丰富,主题更多元,游客也拥有更多选择权。”公司副总经理徐健刚说,“设计旅游产品时,我们充分利用三地资源互补优势,将跨区域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推出一批度假游、多日游文旅线路。”
手持数字“一卡通”,走遍京津冀,已经成为不少京津冀游客的首选。每逢“年味”最浓的时节,因运河而生的千年古镇杨柳青总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2023年,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散客占比达七成左右。游客出示京津冀一卡通可以免费参观古镇部分景点。”天津西青区旅游集散中心负责人夏婷说。
为加快文旅市场发展,河北省文旅厅2023年创新搭建“乐游京津冀一码通”平台,推出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通行河北高速免费、游客招徕奖励等系列惠企利民举措,游客在这一个平台上就能搞定“吃、住、行、游、购、娱”,还能实现“一码通三地”,有效提升了游客出游体验和满意度。
截至2023年底,该平台上线京津冀三地景区、酒店民宿和旅行社等文旅企业941家,其中河北521家、北京248家、天津172家,带动了京津冀文旅品牌共建、产品共推、市场共赢。自上线以来,“乐游京津冀一码通”已累计发放亿元消费券,注册用户突破150万人。
提升区域文旅产业竞争力
这个雪季,京津冀冰雪文旅开启梦幻联动。
进入冬季以来,河北省涞源县累计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
延续北京冬奥会的冰雪运动热情,涞源县依托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北京体育大学中国雪上运动学院和七山滑雪度假区,深挖冰雪资源,不断延伸冰雪产业链条,让“冷资源”成为“热经济”。
来自天津的滑雪爱好者付楠专程带着8岁的儿子到七山滑雪度假区练习滑雪,“我有5年雪龄了,北京、张家口崇礼的滑雪场都去过,今年第一次来七山,带孩子过来体验。这里雪质优良,赛道种类丰富,适合初学者,还能近距离打卡国家队跳台滑雪运动员的训练基地,感觉非常壮观,体验感拉满。”
涞源县七山滑雪场现已开发建设滑雪面积70万平方米,建设有初级、中级、高级、特色滑雪道共计16条。
自2023年11月“开板”以来,这里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周末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其中,北京游客占比达15%。
涞源县文旅局局长尚立勇介绍,涞源县依托独特旅游资源和气候优势,推出“登白石山+泡温泉+滑雪”冬季旅游项目,深度开发观光度假、生态康养、体验健身、运动休闲等新型旅游产品,探索打造冰雪涞源标志场景,让冬季旅游持续升温。
在“鸟巢”体验冰雪游乐项目,打卡“雪游龙”“雪飞燕”等冬奥场馆,到张北感受民俗风情……在2023年底启动的京张冰雪文化旅游季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8条京张冰雪文化旅游季线路,丰富冰雪文化旅游供给,提升冰雪消费体验。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8条京张冰雪文化旅游季线路囊括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的冰雪运动、长城古道、户外休闲、生态康养、旅居度假等文旅体资源,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带来新活力。
依托数字技术,京津冀加快文旅产业要素流通,实现文旅资源共享。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在天津投资打造的新型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自去年5月正式开馆以来,已成为将北京优质艺术资源引入的窗口。
馆长金鹏介绍,《发现敦煌》《硅基未来·科创生成》等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支持的数字艺术展览在馆内展出后备受观众喜爱。
通过数字采集技术,天津的千年名刹独乐寺、老城厢等历史风貌以数字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数字展吸引了大量京津冀地区的观众前来参观,不仅将更多数字艺术资源分享给天津观众,也让天津独特的文博风貌被更多人知晓,让艺术展品、历史文物在数字创新中焕发生机。”金鹏说。
三地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
天津当地文旅部门与乡伴京津(天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运营的西青杨柳青镇树蛙部落理想村项目、宁河区板桥镇盆罐庄理想村项目已开张纳客;东方农道文化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完成签约,渔生态小镇项目设计初步完成;天津市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智慧平台……
徐虹认为,放眼未来,京津冀三地还应发挥各自区域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破除旅游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市场流动堵点,提高整个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发挥旅游企业的规模效益,实现旅游供应链的跨界链接,提升区域文旅产业竞争力。
(《瞭望》2024年第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