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的招商引资方法论]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招商百科]-[视界深度],内容来源于 [园区在线],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10月15日,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据苏州日报消息,广交会开幕首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现场走访调研苏州参展企业,更好支持服务企业打品牌、增订单、拓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刘小涛出生于广东兴宁,曾任汕头市市长,潮州市委书记等职。2020年3月,刘小涛跨省履新浙江省副省长,2021年8月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直至前不久(10月11日消息)履新苏州。期间,刘小涛对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极为重视,曾多次亲自带队外出招商。今天,园区在线(ID:YQZXGZH)整理了刘小涛过往关于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相关论述,供参考。
正文:
1、推广「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重点要全面提振企业投资与发展信心,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建立惠企政策评估、整合集成机制,推动涉企问题「一站受理」「一揽子破解」,精准施策、破解难题、硬核保障提振企业信心。
要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与企业竞争力,在科技创新上舍得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型产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企业赋能,推广「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畅通「基金+创投+产业+科技」全闭环,结合产业和企业需求精准引育人才。要坚持走高端、智能、绿色转型之路,一个一个抓好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转型,紧扣细分赛道、未来产业打造新增长极,提质提效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平台和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
要更好发挥链长制建强现代产业集群,迭代升级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坚持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增资扩产「两手抓」,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做好产业规划编制、产业基础再造、强链延链补链、企业扶优育强等文章。要围绕企业所需所盼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数据得地」等新机制,抓好「双改融合」,以重大平台集聚落地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全方位常态化排查整治消防安全、安全生产隐患,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2023年8月31日,在温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
2、做好「链群配」招商
要持续激发创新驱动力、抢抓产业动能新赛道,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试点,高水平建好创新型平台、落地创新型产业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清单化做好产业人才招引。
要持续激发改革牵引力、推动营商环境新提升,细化落实「民营经济31条」,统筹推进「数据得地」等要素保障措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精准暖心服务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要持续激发项目支撑力、掀起谋大招强新热潮,找准自身优势和产业风口,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两手抓,突出「链群配」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以谋项目、争项目、引项目、推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要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持续激发开放竞争力、增强「地瓜经济」新优势。扩大制度型开放,建好省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推动更多高端产业、创新成果、海外资源、在外优秀温商回归发展;加速对外贸易拓展,抓实「三综一联一进」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动力电池等外贸新增长点;系统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
(2023年8月1日,在温州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工作例会暨2023年第二次县(市、区)比看现场会上)
3、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以城市品质提升吸引高端产业
拼经济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方针上,要坚定发展信心,长短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以超常规举措把工作抓上去、把举措落到位,打好稳进提质主动仗。在战略上,要把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走好科技创新之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在策略上,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坚持打基础和抓机遇相结合,在重点项目、重点平台、重点产业上实现新突破。
要坚定做大市场主体,一二三产全面发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引育,做好头部企业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培养,让成长型企业弯道超车、龙头型企业加速崛起。要全力谋大招强,面向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产业前10企业,全员招商引资,强化要素保障,引育新模式新技术新平台。要发挥自身优势,用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拓展市场、优化服务、创新机制,打造「采购批零-进口贸易-电商直播-仓储物流」全产业链。要高水平推进城市化,加快中心城区周边区域的城市化步伐,发挥大学城科教资源优势,推动大罗山片区保护提升,激活城市经济新引擎。
要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现代都市工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以城市品质提升吸引高端产业。要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文铸城兴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壮大运动休闲产业,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做好经营城市文章。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引进+推进」两手抓,推动签约项目快落地、在建项目快达效。要加强内外联动,深化贸易回归、总部回归,创新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完善工作机制,抓好重点工作调度,常态化开展调研走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真抓实干助企纾困解难。
要锚定节点,保质保量抓推进。同步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发挥创投基金撬动作用,加快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导入更多优质资源,持续打响品牌、扩大影响力。
(2023年3月22-23日,在瓯海区、龙湾区调研经济稳进提质工作时强调)
4、以产业链思维谋划推进产业振兴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用好产业链链长制这个管用办法,着力做强市场主体、加强要素保障、建强工作机制,高质量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为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注入强劲动力。
实践证明,产业链链长制贯通了政府和市场,贯通了谋划和执行,贯通了改旧和立新。我们要坚持以产业链思维谋划推进产业振兴,一以贯之把链长制坚持下去、落实下去、发扬下去,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要做强市场主体。坚定不移抓好增资扩产、上规上市,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大力培育头部企业、龙头企业、顶尖企业,引领产业链往高处攀登。坚定不移抓好招大引强、强链补链,以「跳出温州发展温州」的胸怀和格局,招引落地大好高项目,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让温州成为投资洼地、创业热土。当前要突出「扶持一批」「做强一批」「引进一批」,紧盯头部企业、先发型企业和强链延链项目,加快培育增长极、打造爆发点、提升竞争力。
要加强要素保障。做好能源惠链,提升惠企利企实效;做好空间稳链,让好企业好项目不缺地;做好人才提炼,满足产业各层次人才需求;做好金融活链,创新模式打造引导型基金;做好治理安链,帮助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要建强工作机制。强化比拼亮晒,紧扣标志性企业引育、标志性平台打造、标志性订单落户、标志性人才入驻,全力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强化培训提升,「走出去」对标一流,掌握前沿发展态势,增强招商引资能力。强化各方联动,市县协同抓推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产业联盟作用。
(2023年3月15日,在温州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汇报会上)
5、构建企业梯次培育生态
当前,要培养数字化意识,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从数字角度看待城市发展、感知社会变化,拥抱数字时代。要找准发展赛道,聚焦生命健康、金融改革、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有竞争力的核心产业。要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招引头部企业,育强本地企业,支持并购重组,构建企业梯次培育生态。要强化人才集聚,抓好高水平大学建设,构建弹性人才机制,探索建设人才友好城市,持续打响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品牌。要完善政策体系,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一园一策」完善措施,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孵化体系,助力打造强劲活跃的新增长极。
(2023年3月10日,在调研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时强调)
6、久久为功把特色产业做到极致
下步要紧盯重点抓攻坚,围绕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强化攻坚克难,全力「砍尾脱后、争先进位」,加力加码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要坚持特色发展,突出现有产业「有中做优、优中做强」,立足特色优势,强化集中联片、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用地,大力培植头部企业和龙头企业,久久为功把特色产业做到极致;突出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换道超车」,发扬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谋划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在新产业引育落地上实现新突破。
要坚持错位发展,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发展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进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减少同质化竞争,提高各地主导产业首位度。
要坚持协同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区域产业协同、上下游协同、一二三产协同,抓好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
要坚持项目为王,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坚定不移增资扩产、招大引强,提升领导干部招商引资、项目谋划、推进落实的能力,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年12月13日,在温州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领导小组会议上)
7、如何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产业振兴是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所在,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是温州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要牢固树立制造业立市、强市、兴市、富民理念,加强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领跑姿态持续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
实现产业振兴,基础根基是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充分激发创业创新创造的澎湃动力。总的要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高水平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重塑「民营经济看温州」新标杆。
要让民营企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招引和培育头部企业,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进企业上规上市,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榕树计划」。
要让民营企业成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开路先锋,畅通市场「大循环」,推动温商回归、温青回归、总部回归、新动能回归,深化国际产能合作。
要让民营企业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动高质量就业创业,激发民营资本活力,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2022年4月27日,在温州全市制造业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两个健康」再深化推进会上)
8、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实现产业振兴,核心关键是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石。总的要深入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聚焦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把握「增资扩产、转型升级、招大引强」路径要求,加快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时尚智造基地、长三角南翼制造业创新基地。
要全力保主体稳预期,全力助企纾困,助力拓展市场,精准保供保畅,优化助企服务,最大限度稳企业、保主体、增动能。
要全力实施「双轮驱动」,引导传统支柱产业提升层次能级,加快新兴主导产业培育腾飞,打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要全力深化「两链融合」,突出提升科研能力、成果应用转化、企业主体作用,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要全力推动「两化两增」,大力实施企业智能化、节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增资、增产,催生更大裂变效应。
要全力攻坚「双招双引」,以更开放胸怀大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进平台提升、项目攻坚。
要全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要素向优势平台、优势产业、优势项目集中。
(2022年4月27日,在温州全市制造业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两个健康」再深化推进会上)
9、探索走出「资源」变「资产」变「资金」的新路子
重大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是共同富裕的助推器。要实现温州发展的「稳」和「进」,必须牢牢扭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全市上下要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以项目谋划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尤其要抓当前谋长远,既抓好攻坚推进,又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奋力实现「开门红」「持久红」;要抓改革破难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开花提供最优服务;要抓数量提质量,持续做大高质量发展的「蛋糕」,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动能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要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抢抓政策窗口期,千方百计抓对接抓落地抓推进。要立足本地、增资扩产,积极培育本土链主型企业,强化「保姆式」服务,加快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要发挥优势、招商引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动出击,强化招商专业培训,全力招引头部企业、龙头企业,持续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热潮。要创新模式、更新理念,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注重开发时序,探索走出「资源」变「资产」变「资金」的新路子,全面提升投入产出效益。要突出重点、补齐短板,聚焦交通、水利、民生等重点领域,未雨绸缪补短板,争取最大政策红利。要提高能力、完善机制,持续深化「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特别是提高干部招商专业化能力,健全完善项目统筹、论证、审计、评价、推进机制。要着眼长远、谋划未来,注重前瞻性规划、系统性统筹,树立「留白也是一种智慧」理念,切实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1年12月21日,在2022年重大项目谋划专题汇报会上)
10、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城市汇聚创新资源、强化辐射带动的关键利器
当前温州处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核心要依靠改革、依靠开放、依靠创新、依靠人才。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城市汇聚创新资源、强化辐射带动的关键利器。我们要把握大势、抢抓机遇,持续、系统、全面抓好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科技人才温州高地,让各类创新平台茁壮成长、发挥更大实效。
要坚持创新发展,紧扣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培育,以「行业前列、全国一流、国际领先」为目标,着力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让基础研究更实、科研水平更高、成果转化更快。
要坚持需求导向,从温州发展需要和企业需求出发,以平台建设解决好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等关键问题,建好公共服务平台,争当服务企业、助力发展的主力军。
要坚持项目为王,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集聚裂变,发挥高校品牌优势助力招大引强,实实在在推动项目落地开花结果。
要坚持人才集聚,将引产业、引项目和引人才、引团队紧密结合,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科研、技术、管理等高水平人才团队,吸引更多海内外科学家把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落地温州。
要坚持改革赋能,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营造优质科技人员才尽其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021年11月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调研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