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这些法则的招商人,越来越强了!]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招商百科]-[视界深度],内容来源于 [网易],作者 [招商要参],转载请记得注明!
经济形势转变,带动招商引资方式转变。
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模式、新概念遍地开花,新挑战、新形势层出不穷。
“新”这个字眼,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招商人的工作中。“与时俱进”也是对招商和企业服务人员的要求。
新形势下,“一招鲜吃遍天下”已成为历史,追求新方式、新方法才是未来招商引资的出路。
为企业出政策
如今,产业集群实力、营商环境服务等,正在成为企业投资落户的重要决策因素。但政策依旧是政府吸引企业目光的重要抓手。
当然,各地招商引资的思路已经发生转变,以往“血拼”政策优势,从“兄弟省市”到“两败俱伤”的时代过去了。
而目前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已经不单指土地、税收等,还有人才、资金、科研等生产要素方面的政策。
招商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有着比一般人更深的认识,在学懂、学透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到学用结合、融会贯通、百问不倒,甚至要做到“一企一策”。
这就需要招商人员在不破坏市场公平的环境下,最大限度使用政策,甚至是通过以“问题导向采取措施”的方式,为企业“出”政策。
如果抓对了企业“命脉”问题,帮助其解决了问题,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让其效益实现经济规模的发展。那么对方,也会很乐意将产业转移到当地进行合作。
融会贯通才是真
对于处在疫情之下的企业来说,“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情,企业投资的意愿明显下降。面对这种现状,传统招商方式失去优势,拓宽招商思路就是打开新时期招商的大门。
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等创新招商方式,已经被各地灵活运用于招商引资过当中。
那么,在高度同质化的招商方式中,将多种招商方式融合,以企业核心需求为出发点,成为各地招商“解药”。
比如,将“国有平台”与“产业基金”相结合,更适合现阶段,企业投资的倾向。
一方面,国有园区对盈利需求相对轻微,对企业来说,投资风险更小,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国有园区的资源更多,不论是服务还是对企业生产、研发、融资、销售等环节有更大帮助。
再比如,飞地招商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招商方式,但由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产业、交通各个方面,和大城市都有较大差距,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是为了政策才“飞到”小城市,但真正落地生产依旧是个难题。
然而将“科创飞地”与“基金招商”联动后,对企业的吸引上升,更容易形成“研发在外,生产基地和销售总部在本地”的模式。
当然,招商方式之间的融会贯通,不局限于这两种方式,能有效结合当地基础与企业现状的联动,就是成功的创新。
小步快跑追时间
曾有人说,招商人和企业打交道,一定要懂得企业语言,了解“创业思维”。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便是创业基本的生存逻辑。
“小步快跑”是最高效率、高品质,但成本最低的试错方式。
行动上,允许自己快速试错总结经验。具体到哪一个行业哪一类的项目,成不成,怎么推,都需要不断探索。尤其在当前形势下,这种思维更有实际意义。
2022受疫情影响,一眨眼的功夫半年时间就过去了,但发展不等人。想要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追回来,就得靠一线招商人员在工作中,再认真一点、专业一点、效率快一点。
把对项目的对接、跟进、维护、推进的关键环节织成一张网,随后点亮每一个节点。
请神容易送神难
“新企业落户,土地从哪来?”
有土地,才有企业落地生存发展的可能。但如今,“一地难求”和土地闲置、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问题并存。
企业入驻后没有发展,也没给当地经济发展做什么贡献,却长期占据园区土地;或者企业原本就是为了圈地来的,不开展实际业务等原因,造成了园区“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局面。
通过腾笼换鸟、亩均论英雄的方式,盘活存量土地成为招商引资的“预备动作”。
为了让好不容易腾出的空间“寸土生寸金”,先租后让、弹性用地、标准地等创新模式,成为园区将有限的土地与企业精准匹配的重要手段。
为企业算好细账
招商人对本地的优势资源如数家珍,体现了招商人的专业素养,但面对企业的时候,仅仅介绍自己的优势是不够的。
投资一定要是赚钱的、划算的,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帮投资企业算好细账,把数字摆在投资者的眼前,对企业来说,更有吸引力。
比如,房租、水电、折旧价格、原材料、人工、运输、税收等各项成本,在其他地方各是多少?到了本地区又是多少?落户在本地能降低多少生产运输成本,提高多少效率?
对于高新企业来说,还有人才招聘成本、科研资源投入成本、技术等内部因素,还有外部市场、竞争对手、疫情突发因素等众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
通过详细地分析、明晰的账本,投资者一眼就知道当地的生产科研优势,能多挣钱,招商引资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选对更要监管好
招商虽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往往政府招商人员与企业之间,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和诉求不一致,所以在双方签约与履约中,均存在一系列的风险。
只有做好前期风险防范措施,才能避免项目烂尾和社会风险。
前期,对企业经营资质、经济实力、履约能力、债务等基本信息,和市场前景、研发能力等发展实力的调研必不可少。
在签约阶段,地方最好在产业、环保、法律、财政、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有专人负责内审。也可通过引入独立第三方,对项目的风险、收益、可行性、规划等进行评估,防止相关风险。
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在开工、施工、投产的各个环节拖沓违约,所以协议中,违约责任一定要具体而明确。
总之,只有引进项目与监督管理两手抓,才能保证项目的规范化发展,控制风险,防范企业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