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甘肃]-[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甘肃省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基本信息】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甘肃位于我国版图内陆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
省会:兰州
省政府地址:兰州市城关区中央广场1号
邮编:730030
电话:0931-4609083
网址:http://www.gansu.gov.cn
【省情介绍】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土地总面积42.59万平方公里(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飞地53.22平方公里)。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历史沿革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商周之际,周秦部族先后在今甘肃东部崛起并向东发展,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汉武帝至昭帝间陆续设武威、张掖、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诸郡。至元,全国创设省制,甘肃正式设省。至清朝乾隆年间,甘肃辖区除今省境外,尚辖西宁府、宁夏府及新疆东境一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置宁夏、青海省,其行政区域大体与今相同。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汉代的开边政策和张骞通西域成功开通了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甘肃成为我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城市,整个河陇地区农桑繁盛、士民殷富,《资治通鉴》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海路开通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特别是由于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变化,甘肃渐渐成为荒僻之地。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向清政府奏称“甘肃地处边陲,土旷人稀,瘠苦甲于天下。”
行政区划
甘肃,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辖14个市(州),其中有2个民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全省共有86个县(市、区),其中县57个、自治县7个、县级市5个、市辖区17个;全省共有1229个乡(镇),其中镇892个、乡305个、民族乡32个;全省有街道办事处127个。
人口状况
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2490.0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66.01万人,女性人口1224.01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3.43(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24.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68‰;死亡人口20.6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2‰。0-15岁人口为505.9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0.32%;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559.0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2.61%;60岁及以上人口425.0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7.0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325.0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3.05%。城镇常住人口1327.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6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162.09万人,减少32.6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3.33%,比上年末提高1.10个百分点。(甘肃省统计局)
地理地貌
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东西跨度1480公里,南北跨度1132公里,西北-东南方向最窄处仅有76公里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省自然资源厅供稿)
气候情况
甘肃各地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在40-750毫米之间,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
自然资源
全省土地总面积42.59万平方公里(其中宁夏自治区飞地53.23平方公里)。全省主要地类面积及地类构成情况:耕地537.67万公顷(8065.01万亩)占12.62%;园地25.52万公顷(382.78万亩)占0.60%;林地609.58万公顷(9143.63万亩) 占14.31%;草地1417.23万公顷(21258.43万亩) 占33.2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97万公顷(1199.54万亩)占1.88%;交通运输用地27.04万公顷(405.65万亩)占0.6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4.73万公顷(1120.96万亩)占1.75%;其他土地1487.16万公顷(22307.37万亩)占34.92%。(省自然资源厅供稿)
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9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80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75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1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6种、矿产地138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规模矿床124个、中型186个、小型1071个。在已查明的矿产中,我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1种,居前5位的有33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省自然资源厅供稿)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12个水系。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干流、洮河、湟水、泾河、渭河、北洛河6个水系。长江流域包括嘉陵江、汉江2个水系。内陆河流域包括疏勒河、黑河、石羊河、苏干湖4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有71条。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270.9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9.4亿立方米,地下水11.52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307.8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460.5亿立方米。(省水利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