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甘肃]-[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陇南市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统筹推进机场、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一廊、一圈、两中心、多直联”综合交通网主骨架,“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正在成为甘陕川结合部新的交通物流枢纽。伴随着武九高速的即将开通,陇南将成为游客进入九寨沟最安全、最快捷的通道和游客集散、消费中心城市。
公路
陇南境内共有公路2710条,其中国家高速3条、省级高速1条、普通国道5条、普通省道39条、县道49条、乡道181条、村道2432条。
2021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3433万人次,同比增长6.7%;完成旅客周转量为21.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3.8%;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为2011.9万吨,同比增长12.5%;完成货运周转量38.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8%;完成全社会运输总周转量40.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8%。
高速公路
现已建成成武、十天、两徽、渭武4条高速,总里程573.2公里,位列全省第三。现有武九、景礼、康略3条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188.3公里。计划开工建设西和至宕昌高速,积极推进两水至九寨沟、成县至天水、余家湾至凡昌高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铁路
兰渝铁路于2017年9月30日全线通车,沿线经过兰州、陇南、广元、南充、重庆等主要城市,陇南境内有222公里,设有陇南站、宕昌哈达铺站,可直达兰州、重庆、成都等城市。2021年,陇南站完成旅客发送任务141.7万人,日运送旅客最高达1.5万人次。
天水至陇南铁路全长208.2公里,全线设站18处,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项目概算总投资245.3亿元,与兰渝铁路接连,成为陇南的又一条大动脉。
机场
陇南机场坐落于成县东北方向石家沟村,距成县县城7.5公里,距陇南市区140公里,占地面积约2811亩,于2018年通航运营。
截至2022年3月底,陇南机场累计开通航线8条,通达北京、上海、深圳、青岛、海口、西安、兰州、贵阳、乌鲁木齐、杭州等13座城市,航线里程达到3.5万公里。2019年10月26日,机场年运营能力突破24万人次,标志着提前6年实现“2025年旅客吞吐量24万人次”的设计目标值。2021年,陇南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3万人次、飞机起降1.0万架次、货物吞吐量850吨。
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成县机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陇南通用机场,9县区直升机起降点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贯通衔接、提质升级,全面提升抗灾能力和通行水平。
深刻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用好东西协作、中央定点和社会帮扶等各类帮扶资源,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举措,统筹推进“五个振兴”,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努力把陇南建设成为幸福美好生活乐园。
建设美丽乡村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龙头工程,全市共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2个,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066个。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
发展乡村旅游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质升级,就地取材、依村就势,打造出康县花桥、文县白马山寨、徽县青泥岭等102个具有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康养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2021年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6亿元。
加大产业扶持
健全完善现代山地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注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延长产业链条。启动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加快标准化种养基地、产业示范园、示范点和产业带建设,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全市统筹安排涉农整合资金的56.2%用于产业发展,共计23.8亿元。
开展消费帮扶
聚焦资源优势,巧借政策东风,多策并施推动消费帮扶,把陇南特色农产品推向消费大市场,组织农产品分别入驻中国消费扶贫生活馆甘肃馆、“甘味”农产品广州馆;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成功签订合作协议,认证三个“甘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粤港澳“菜篮子”生产基地,取得了给广州、香港、澳门大湾区供货的资格;在青岛、兰州、重庆、北京、深圳等重点城市建成5个异地配送中心。
健全帮扶机制
健全完善“3229”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常态化入户走访,全覆盖监测识别,对重点人群做到“六必访”“六必查”,动态掌握群众基本情况,做到监测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同时,创新探索出政府防贫险、农业险、保险+期货、险资入陇、“三户一孤”险等“五险”并举防返贫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赔快赔,进一步增强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从源头上筑起防返贫致贫的防线。
深化协作帮扶
把“陇南所需”与“青岛所能”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交流合作,拓宽协作领域,2021年青岛市区两级援助资金6.0亿元;引进14家企业到陇南投资落地,投入资金3.3亿元,两地产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积极主动对接浙江省金华市,建立互访交流机制,确定了合作重点。推进中央定点帮扶,8个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共派出24名领导干部挂职帮扶帮助定点县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文化教育,直接投入到帮扶县区的资金共计4934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2个,完成消费帮扶1.1亿元。
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让“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陇南结出硕果,守护了绿水青山好风光,描绘出美丽陇南新画卷。
绿色生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染监测预警能力,确保流域环境安全;注重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处置固体废物,提高土壤质量。
2021年,全市17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武都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8.5%(单项指标全省第一),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18微克/立方米(单项指标全省第三),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44微克/立方米(单项指标全省第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质量指数3.1。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建设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53.5万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714.4万亩,全市森林面积1890.5万亩,森林覆盖率45.3%。
绿色生产
认真落实“双碳”要求,加强节能减碳约束管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打造绿色园区,积极推进矿山、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打造绿色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推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
研究对接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参与探索区域生态价值补偿实践,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开展碳汇交易,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绿色生活
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浓厚氛围,引导全社会认同绿色生活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节水型城市,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发展低碳交通,鼓励绿色出行,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竭力解决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向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奋力迈进,全力打造美好生活福地。
教育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各类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向师生全面开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加大激励表彰力度,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尊崇的职业,让教育成为陇南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2021年,全市学校总数2306所,教职工3.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2万人。在校学生数51.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1%。2021年陇南市普通高考报名2.4万人,其中4217人通过综合评价录取,实际参加考试1.8万人,本科上线1.1万人,上线率63.6%;本科录取9740人、录取率55.5%。其中,9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6名考生被北京大学录取,436名考生被原985院校录取。
医疗
全面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医护安居工程,构建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进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加强与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加快医联体建设,发展智慧医疗,支持市医院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县区医疗机构晋等升级,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021年,全市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5个,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0个、中医院8个、疾病防控中心10个、社区服务中心(站)26个、妇幼保健院(站)9个、卫生监督所10个、乡镇卫生院222个。拥有病床位1.2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857人、注册护士6260人、药师(士)470人、技师(士)664人、其他586人。
文化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搭建地域文化研究平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两当兵变”、红军长征在陇南等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2021年,全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达100.4万余册;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7个,其中:博物馆8个,纪念馆9个;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8处;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数量1.1万件/套。全市直播卫星及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1%和98.6%。
就业
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功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城乡就业创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
2021年,全年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9.5万人,同比增长1.6%。其中有组织输转54.5万人,创劳务收入176.3亿元,同比增长7.5%。
社会保障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大病、工伤、失业等保险制度。
2021年,全市各险种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2.4亿元、支出32.4亿元,累计结余26.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68.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3.1万人,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4万人、10.1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16.8万人和248.8万人。
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坚持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聚力发展全域旅游,把陇南建设成为大九寨旅游圈重要的游客集散地、西北知名康养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2021年,全市旅游总人数达1680万人次,同比增长9.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7亿元,同比增长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