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陵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陕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杨陵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概况 杨陵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湋水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级行政区,全区总面积132.5685平方公里。伴随着示范区的成立发展,杨陵已初步建成创业环境宽松、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田园城市,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具活力的战略板块之一。
地理环境 杨陵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系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区内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渭河滩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和沟坡地五种地貌单元,形成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呈阶梯地形。海拔在418.0-540.1米之间。
水资源 杨陵区三面环水,南有渭河,东有漆水河,北有湋水河。宝鸡峡二支渠、渭惠渠、渭高干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
生物资源 作物有50多个品种,果树有10多个品种,林木有60多个品种。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果树以桃子、猕猴桃、葡萄等为主,林木有针叶树、阔叶林和灌木林。区内生物资源种类、数量相对较少,且以人工繁育的动植物资源为主。饲养动物以猪、牛、羊、鸡等为主,特种养殖有所发展。
气候气象 杨陵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9℃,日照时数2163.8小时,平均降雨量835毫米,蒸发量993毫米,无霜期211天,农作物一年两熟。
政区沿革 上古黄帝时代,本区属岐伯、有邰国。尧舜时代,是古农师后稷“教民稼穑”的封地。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县城迁往中亭川(今武功县武功镇)。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以后隶属武功、扶风,随武功、扶风变革而变革。1979年成立杨陵特区。1982年杨陵区作为独立县级行政建制归由宝鸡市管辖。1983年划归咸阳市管辖。1997年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政区划分 辖两镇(五泉镇、揉谷镇)3个街道办事处(杨陵街道办事处、李台街道办事处、大寨街道办事处),54个行政村,22个社区,总人口25万。驻有西农、杨职院两所高校,聚集农、林、水等70个学科7000多名科教人员。
特色产业 杨凌良种业享誉全国,每年向省内外提供大批量农林牧优良新品种。绿色无公害精细蔬菜、猕猴桃、新集葡萄、樱桃、李华葡萄酒、圣桑饮品俏销全国。
人文自然景观 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区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泰陵(隋文帝杨坚陵)、古农师后稷封地(有邰国遗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庆善宫遗址)、川云关、马援祠等文物古迹。后稷教稼园、树木园、杨凌农林博览园、秦岭山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园、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一大批富有科普内容的旅游景点蜚声海外。亚洲第一规模的水上运动中心、邰城休闲广场、杨凌渭河湿地公园等令游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杨凌周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东临西咸旅游圈,西有佛教圣地法门寺,南有太白、楼观台,北有乾陵。
经济概况 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66.61亿元,同比增长6.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1亿元,同比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和6.5%。
工业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区内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业等涉农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辖区内现有21家医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核准,GMP生产区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已获得药品批准文号215个,共拥有省级名牌产品9个,省著名商标10个,从业人员近4000人。驻有农产品企业265家,拥有省级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13个,重点发展果汁加工、乳品饮料、面粉、肉制品加工、果酒、食用菌、蔬菜精深加工等。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主要企业有化建设备制造、锦川管业、金叶烘干、恒力机械、天工实业、欧迪亚、星环制造、CBE制造、中工装备等,拥有省级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6个。以美畅新材料公司为代表的特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目前美畅公司已实现年产2400万公里电镀金刚线的产能布局,是省内极少数获得国家独角兽企业认定的企业。
乡村振兴 设施果蔬、经济林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种苗、农作物良种、食用菌种植、现代畜牧业、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建成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高科农业体验园、陕西(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种子产业园等农业园区。全面建立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校地企合力攻坚、协同推进,完成产业化项目投资5200多万元,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1个,1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突破6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0多个技术团队常年指导区内产业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62.8%。新建设施农业大棚2437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2.41万亩。区内现有涉农企业40家、现代农庄30家、家庭农场78家、专业合作社142家、京东农场3个,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达到78.46%。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3.12%,累计建成投用污水处理设施37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启动建设,高品质打造花园乡村1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区内民风淳朴,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27个、乡村学堂29个、农村阅读点78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区85%镇村成功创建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参与率达到95%。
第三产业 万达城市商业综合体、国贸商场、开皇广场、风情商业街、居然之家广场、隆发广场北区等商业综合体繁荣发展,“秦乐购消费促进年”活动、“欢乐购”消费节、汽车嘉年华等一系列促消费行动成功举办。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年共接待入区旅游3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6亿元,“谭家甑糕制作技艺”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城市品质 坚持建管结合,巩固拓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持续用力。全区公路总里程397.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68.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区行政村、自然村农村公路硬化通达率100%。城区部分路段主干道地下管廊、易涝点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一批智能化市政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建筑外立面、城市家具、园林绿化、广告牌匾、道路交通等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建立违规渣土车、流浪犬治理等城市“顽疾”管理执法联动机制,完善“六无四净”“五定四包”等管理标准体系,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落实减污降碳要求,散乱污企业、扬尘治理成效明显,禁燃焚烧得到有效管控,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天然气城乡全覆盖、村村通、户户通,2022年收获优良天数245天。漆水河防洪治理、天海智慧水电建设等项目稳步推进,河(湖)长制有效落实,“三河两渠”管理保护不断加强。“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措施全面落实,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社会事业 在城乡规划建设、户籍改革、城乡道路交通等5大类32项具体政策上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民生政策已经统一提升至新的标准,31项社保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致,医疗、工伤等五大社会保险完成全覆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40万元,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335人,新增就业5029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大力提升教育供给水平,职教中心顺利封顶,恒大小学二期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080个,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7.6%,居全省前列。深入实施健康杨陵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一老一小”政策和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医保惠民累计节约费用1200余万元。兜牢民生底线,改造提升农村幸福院4所、日间照料中心1所,发放财政惠民补贴、社会优抚救助资金8121万元,追讨工资4106万元。12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
社会治理 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基层矛盾纠纷事件办结率达96%,2022年全年破获电信网络、养老诈骗178件,挽回损失114万元,36户安全隐患房屋全面整治到位,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均下降66.7%,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全区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网址】http://www.ylq.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