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陕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岐山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社会民生篇
教育事业
岐山教育历史久远,周朝时期即设立官学和乡学培养人才,唐代设县学,明万历时建社学,名闻西府的“凤鸣书院”延续了上千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改凤鸣书院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改学堂为学校。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普遍兴办学校,到1990年底,全县共有幼儿园8所、小学等198所、普通中学49所。高考制度恢复后十多年,岐山每年考取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数量一直居于全省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2004年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近年来,岐山县坚持“教育强县”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条件,改善校园环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现有中小学校61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特教学校1所、初级中学13所、九年制学校6所、小学37所,在校中小学生37829人。现有幼儿园67所,其中公办(含企办)幼儿园共34所,民办幼儿园33所,在园幼儿10530人;普惠性幼儿园63所,普惠园占比达94.0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8%。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实施片区教研、送教(培)下乡、名师带动、五级赛教、同课异构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坊和特级教师工作室,实施“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养骨干教师1679名。36人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思政课标兵等荣誉称号。建成投用岐山县体育馆、渭河运动生态公园和公共体育场均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周末及节假日向社会开放,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县长期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10万余人。先后荣获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示范县、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县、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县、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等荣誉。立足新起点,我们将围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以名校合作、质量提升、梯队建设三大关键为突破口,以“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为总抓手,在聚焦质量提升,打造教育高地上出实招;在坚持德能并重,打造教育铁军上下实功;在坚持预防为主,确保校园安全上见实效,不辜负社会各界的信任和重托,踔厉奋发、接续奋斗,走好新时代岐山教育追赶超越的赶考之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社会保障
岐山县自1984年开始,逐步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1986年10月开始收缴全民合同制工人基本养老金,1995年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1993年成立岐山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站,鼓励农民自愿参保。2009年7月,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近年来,全县社会保障工作以“和谐发展、保障民生”主线,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工作现代化、规范化水平,目前已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投资5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县级创业孵化中心,建成镇级创业中心9个,孵化企业32家,带动就业人数192人。开展“点对点”用工服务“直通车”,输送务工人员260人。大力推进“互联网+人社”建设,建成智慧人社微信公众号、“陕西12333”公众号、手机APP、指静脉认证系统等线上应用载体。下一步,岐山县将积极推进“稳就业、惠民生、育人才、促和谐”四轮驱动,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抓好高质量就业创业、织密社保服务体系、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推行线上“一网通办、移动秒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民生事业
岐山是“周礼之乡”,历来重视民生。古公亶父改革旧俗,笃行仁义;周文王以“仁”立国,敬老爱幼,万方归服,积德行善,扶贫济困等品德深深地融入在了岐山人的血液中。近年来,岐山县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现有15个城镇社区、106个村,公办养老机构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个,农村幸福院100个,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凤东路社区、蔡家坡火车站社区、益店社区等7个社区先后创建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通村公路拓宽硬化改造,群众出行更加便利顺畅。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和全省双拥模范县。同时,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重中之重,1979年成立岐山县扶贫领导小组,1984年起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优抚对象发展生产。近年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三年行动目标,全力推进“十大提升行动”,创新开展“户分三类细摸排,平茬齐过解难题”专项行动,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高线达标,15515户51812人脱贫。建立就业“1+N”培训模式,入选全国人社扶贫典型案例。健康扶贫“523”工作法被陕西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32个,与4563名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长效机制256个,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