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云南]-[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界丽江市古城区、宁蒗县,南连大理州剑川县,西接迪庆州维西县、怒江州兰坪县,北邻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四川省木里县。介于东经99°22′49″~100°32′17″,北纬26°35′03″~27°45′46″之间。有7镇9乡(含3个民族乡),104个村(居)委会,1312个村(居)民小组。2021年末,全县总人口22.7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02万人。居住着纳西、汉、傈僳、白、彝、普米、藏、苗等十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53万人,占总人口的85.8%。其中,纳西族人口12.61万人,占总人口的55.4%。具有“纳西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县人民政府驻黄山镇,海拔2392米,距省会昆明502千米。
地域广阔,气候宜人。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结合部,横断山南麓,北高南低,群峰林立,沟壑纵横。南北长151千米,东西宽112千米,总面积6198.76平方千米。有山地、盆地、河谷三种地貌类型,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6.53%。为南温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3.3℃,年日照时数2411.7小时,年降雨量968.1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最高点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鸣音镇洪门村江边四组,海拔1370米,相对高差4226米。
资源富集,文化灿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是云南省乃至全国旅游资源富集县,丽江市75%的旅游资源分布在玉龙县。
生物、矿产资源丰富。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云南省重点林区。有种子植物145科758属3200余种、药材2000多种,被誉为“高山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滇金丝猴、云豹、中华秋沙鸭、云南红豆杉、玉龙蕨等珍稀物种。有金、铜、铁、煤、大理石、花岗石等9类28种矿产。2021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76.95%。
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境内水资源丰富。金沙江干流流经县境3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3.9亿立方米。径流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8条。境内泉眼众多,有大小泉眼62口。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95亿立方米(不包括金沙江过境流量)。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大型电站中的“一库四级”在县境内,总装机容量达1280万千瓦,梨园、阿海、金安桥三座电站已投产发电。全县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6万千瓦,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79万千瓦,建成小型水电站11座。太阳能、风能资源也极具开发潜力。
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有中国首批5A级景区、国家冰川地质公园玉龙雪山;有长17千米、相对高差3896米的世界最深峡谷虎跳峡;有“滇省众山之祖”、国家地质公园、“北半球珍稀濒危物种避难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有“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的万里长江第一湾;有“环球第一树”万朵山茶;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美丽河湖拉市海;有太安万亩高山花海田园风景等。被列为“中国生态魅力名县”“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
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交汇带,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东巴古籍文献是“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字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祭天、祭祖、“三多”文化独具特色。纳西古乐乃“天籁之音”,是人类文明的“音乐活化石”。白沙壁画、宝山石头城、金沙江岩画、茶马古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古街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各民族勤劳质朴,能歌善舞,民间文学、民族歌舞、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异彩纷呈。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本主教、毕摩教在境内和谐共处,宗教文化各具特色。
历史悠久,英才辈出。玉龙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纳西族较早迁居的地方。这里曾是唐朝、吐蕃和南诏的“逐鹿”之地,亦是忽必烈率蒙古十万铁骑南征大理国的“元跨革囊”之地。是以“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的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还是红军长征经过、渡江之地,是滇西北革命的摇篮,是革命老区。
境内各民族历来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历代人才辈出。明代的“木氏六公”,清代堪称“神州禁毒第一人”的著名诗人马子云,曾任贵州镇远镇总兵的和耀增,现代著名学者范义田,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周霖,“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云南大学教授方国瑜,云南省原省长和志强,作家王丕震,民族音乐家宣科,动物营养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凤,将军和国才、李斌,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无臂书法家和志刚以及美籍华人方宝贤、和惠桢等均为玉龙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
基础完善,交通便捷。玉龙县城是丽江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中心城区总规划面积9.98平方千米,建成城区面积8.8平方千米。2021年,县城入住率78%。一座具有遗产地特点、纳西族特色、新时代特征,集山、水、田、城、文化共生共融的生态旅游城市正在崛起。
玉龙公路四通八达,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县公路里程5200千米,国道214线过境56.6千米,大丽高速过境43.97千米。丽江火车站坐落在县城,2011年8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至丽江动车于2019年1月5日开行。丽江飞机场距县城22千米,白沙老飞机场重建使用。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城区5G网络、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所在地4G网络全覆盖,实现村村通光纤。
全县建成水利工程9497件,建成水库30座,总库容13837万立方米。建成塘坝186座,窖池6456座,水闸24座,泵站58处,机电井1856眼。城乡供水工程871处,受益人口18.98万人。达标堤防长度66千米,划定水功能河道长度1018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7千公顷。防洪除涝面积10.97千公顷,灌溉面积19.77千公顷。红岩、岩洛等水库下闸蓄水,滇中引水、龙蟠提水、螳螂坝引水、青龙湖水库等项目加快推进,江湾水库完成前期工作。金沙江干流保持Ⅱ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区县分设以来,全县生产总值由6.02亿元增加到100.29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0.3亿元增加到7.6亿元,年均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7亿元增加到38.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500元增加到340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7元增加到14988元。于2018年9月在全省贫困县中首批摘帽退出,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如期兑现了“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的庄严承诺。县域贫困治理创新经验列为全国典型。
全县耕地面积67.25万亩,粮食产量11.07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9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21.26亿元。坚持产业支撑,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东、中、西部产业带基本形成,列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县”“中央生猪调出大县”“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猪产业重点县和牛羊产业重点县”“云南省云药之乡”“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村庄清洁示范县”,拉市镇、鲁甸村、玉湖村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个本土品牌入选全省“绿色食品牌”目录。“丽江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完成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0个。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持续发展。“一园三片区”建设稳步推进,雄古工业片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2021年,全县工业产值47.88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28亿元,对GDP贡献率达44.7%。规上电力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3.5%。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7.11亿元。
聚焦品质提升,主动融入全市旅游发展布局,推动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布局持续优化,彰显玉龙旅游新优势。张艺谋主导的《印象丽江》、黄巧灵导演的《丽江千古情》大型剧目先后开演。入选“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十佳”“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2021年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石鼓红军渡口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点),拉市镇均良村、白沙镇列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白沙镇玉湖村获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2.63万人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5.8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1.68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4%。
共有保障性住房1470套(其中,建成1428套,利用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剩余尾款购买市场房源42套),入住率100%,累计入住2176户住房困难家庭,保障人数达7802人。2007年起,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5490户。2021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46人,“百名丽江工匠”23名。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专家工作站5个、专家基层工作站3个,市级专家工作站6个。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4198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6956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人数196956人。城镇新增就业186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6%,“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清零状态。列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先进县城、云南省“双拥工作先进县”。
全县共有学校187所。其中,幼儿园89所(公办69所,民办20所),小学86所(完小49所,教学点37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发展中心1所,特殊学校1所(丽江市特殊学校)。共有学生29012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756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019人(包含34人市特殊学校中职生),初中在校生5108人,小学在校生12536人,市特殊学校学生201人。全县有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8420人(初中3802人,小学4618人)。共有教职工3050人。其中,专任教师2618人。2007年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2010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20年顺利通过云南省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责任督导评估验收。县幼儿园于2020年顺利通过云南省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评估认定。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5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9人(不含村医)。病床数865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3.83张。有95个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2个,195名乡村医生。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电子建档人数171906人份,电子建档率76.44%。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1.24‰。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人民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并于2021年3月25日全面开诊。
共有县级文化服务管理机构(团体)1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6个。24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东巴的女儿》《依古纳西》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先后多次承办国家级体育赛事,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三多节”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环境优良,商机无限。玉龙立足实际,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税收征管、土地使用、证照办理、规费收缴、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竭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2021年末,全县共有企业442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51户,个体工商户16412户。随着玉龙着力建设金沙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示范区、大滇西旅游环线重要枢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步伐的加快,涌现出无限商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克难奋进、开放包容”的玉龙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友人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考察交流、投资创业!
【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