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贵州]-[招商产业],内容来源于 [黔东南州投资促进局网站],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作为引领国内外双向开放的重要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整合了国内最有活力的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最前沿的对外开放阵地,并拥有与国际市场相连的便捷通道,充分具备了打造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新格局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因此,黔东南州应紧紧抓住当前的重要机遇,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十四五”及更长远时期社会经济行稳致远。
一、粤港澳大湾区基本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三江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广阔海域面。经济腹地广阔,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产业布局现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以政策为导向,通过加强珠江口岸核心区域的投资建设,辐射带动环珠江口岸的发展,形成“三核、三区、三湾”的空间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追求创新经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阶段差异大,优势不同。以香港、澳门为代表,第三产占到90%以上的纯服务型经济体;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代表,由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过渡,第二产业占比在50%以上;其余5个城市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第二产业是GDP贡献的主力军。
二、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2021年,中央决定广东省结对帮扶贵州省,佛山市结对帮扶黔东南州,以此契机,以“资源对接、产业链对接、要素对接”三个对接为精准实施路径,聚焦“消费、产业”两大内循环领域,推进一批企业投资合作,达成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统称“321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实施计划。
(一)资源对接大湾区企业+黔东南资源、大湾区市场+黔东南产品、大湾区总部+黔东南基地、大湾区研发+黔东南制造。
1.大湾区企业+黔东南资源。围绕黔东南资源优势与需求,结合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发挥黔东南资源优势,进行产业链招商,招引大湾区企业到贵州发展,同时借助大湾区企业的优势,补足黔东南资源型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实现双赢。一是结合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资源优势与需求,招引矿产开采、新材料研发应用、玻璃、钡化工、制造、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钡盐等大湾区企业;二是结合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资源优势与需求,招引铝、铅、锌、铜、银等金属冶炼加工及铅酸电池、新能源动力电池、资源回收和绿色建材等大湾区企业;三是结合特色食品资源优势与需求,招引种苗研发、智能机具、产品深加工、预制菜、冷链物流等大湾区企业;四是结合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资源优势与需求,招引林浆纸、生态家具、智能家具及泛家具等大湾区企业;五是结合大健康医药产业资源优势与需求,招引药品研发制造、保健品研发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超微粉深加工、中药萃取、大健康等大湾区企业;六是结合黔东南红色文化与山水自然,以及农业、康养与文旅融合发展需求,招引康养、文旅开发、农创文化投资、运营、合作等大湾区企业。
2.大湾区市场+黔东南产品。充分挖掘黔东南的优质资源与产品,尤其是农业资源与中药材资源,发挥大湾区市场的消费拉动能力,助推“苗侗山珍”出山,实现消费内循环;发挥大湾区的国际贸易地利与平台优势,助力黔东南产品与品牌外贸出海,促进经济外循环;同时充分利用大湾区的研发、深加工、营销能力,助力提升黔东南资源产品化、品牌化、产业化能力,助力粤黔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借助大湾区消费市场,助推“苗侗山珍”出山。二是借助大湾区电子商务平台与营销机构,打通销售渠道。三是借助大湾区研发生产,将黔东南资源转化成产品。
3.大湾区总部+黔东南基地。以“总部经济2.0”为依据,以盘活升级利用黔东南现有产业载体(开发区、基地、产业园)为原则,摒弃龙头企业产业圈地的行业弊病,以及因单纯的产业梯度转移而带来的动能低下、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保障企业“总部+基地”产业布局与空间耦合的同时,让大湾区的企业总部资源与黔东南的产业基地资源有效互补互通,让科技、资本、人才、信息、市场等总部战略产业要素与原料、生产、空间、人力等基地常规要素有效流动,既解决大湾区的总部企业发展需求,也为黔东南的产业基地赋能,保障黔东南产业基地的持续性、内循环、高质量发展,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地、基地所在地三者共赢。一是“大湾区龙头企业+黔东南园区+黔东南政府”共建基地。推动大湾区龙头企业到黔东南设立子公司、区域总部、生产加工基地等分支机构。以“盘活现有产业载体,有效利用空间资源”为原则,在黔东南原有的产业基地之上进行升级,对黔东南基地进行重新定位、整体改造、产业升级。二是根据大湾区总部需求,规划六大品类产业基地。根据科技成果产业落地需求,建设广东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招引科创总部企业;根据玻璃制品、钡盐、金属冶炼、铅酸电池、新能源动力电池关联产业需求,建设加工产业基地,招引玻璃、钡盐等制造总部企业;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移需求,建设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招引传统制造龙头企业;根据大湾区食品消费庞大需求,建设大湾区食品加工供应基地,招引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根据大湾区日益增长的文旅康养需求,建设两栖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基地,招引文旅开发龙头企业;根据黔东南“苗侗山珍”借道出海需求,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基地,招引外贸、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4.大湾区研发+黔东南制造。充分发挥大湾区研发对黔东南制造的创新赋能优势,以及大湾区制造与黔东南制造的产业链延伸叠加效应,做到人力成本、生产效率、制造质量、科研成果的价值链最优组合。重点承接大湾区与黔东南制造业产业链关联度高,有自主研发能力,有制造转移需求的制造龙头企业,比如汽车制造产业、白酒制造产业、能源装备产业、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制造等企业。
(二)搭建两大“内循环”平台。
“聚合全要素,形成大生态”是科技创新与提升生产力的土壤与动力,也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互补产业要素、补齐产业要素、成功落地的保障。将人才、信息、资本等战略产业要素与原料、生产、空间、人力等基地常规要素有效融合双向循环流动,是“要素对接”实施路径的主要载体,将以共建基地、园区、孵化器、加速器、科研平台等方式,构建创新、创业、创投平台。一是消费内循环。“苗侗山珍”出山合作示范平台。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与黔东南州美丽乡村融合互动,紧扣大湾区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及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实施 “菜篮子”“果园子”产销对接,大力推动“苗侗山珍”出山。二是产业内循环。“大湾区的店黔东南的厂”产业转移平台。响应《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把握国内产业转移大趋势,依托黔东南土地、空间、人力等要素优势,引导大湾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果转化型、大型终端制造型企业转移黔东南。
(三)加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政策保障。
一是出台税收分享机制。关于大湾区到黔东南投资的产业园区,按照“飞地经济”模式操作,以投资年度为基期年,对投产之后产业的增值税地方留存增量部分,在一定期限内执行按比例分成返还政策。关于大湾区转移到黔东南的企业,采用股份合作管理模式或异地生产、统一经营模式,对投产之后产业的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在一定期限内执行按比例分成政策。二是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迁入贵州或在贵州注册且符合《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的企业,按规定落实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对企业投资、融资、上市等经营活动,制定金融扶持政策,设立相关金融保障,搭建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四是出台营商环境支持政策,建立企业帮扶机制。加强企业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制定行政审批支持政策和专人专企服务政策,建立智慧政务系统,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事项办理进度。五是人才支持政策。根据国家、省、州人才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奖励支持。六是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工业用地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