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电解海水制氢装备投运!国内外海水制氢进展及突破如何?]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招商实务]-[产业研究],内容来源于 [巅峰氢能微信公众号],作者 [碳索氢储],转载请记得注明!
6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新闻《【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圳:一面创新墙的背后,聚焦深圳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典型成果,并报道了全球首台单体容量最大的海水制氢装置落地深圳能源。
报道称:在深圳,有一批特殊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推动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产业中顺利落地,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加速器。
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海洋氢能研发中心,这里的团队成功研发出海水制氢这项填补世界空白的关键技术,但之前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验证技术的应用场景。
此时,深圳能源集团正积极发展海洋绿色能源战略,急需寻找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条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于是双方携手合作。深圳能源集团为其提供海上应用场景和工程技术、装备,并与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同成立联合研究平台和投资基金,为这项技术落地聚集所需要的人才、资金和市场资源。
有了这种“联合创新+产业化平台”的新模式,海水制氢这项技术很快在深圳能源集团的电厂里应用落地。
“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目前,500千瓦电解海水制氢装备已落地深圳能源集团妈湾电厂并正式开展示范应用。项目于2023年11月开始安装、调试,运行后制氢量可达到每小时100标方。该项目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首个百标方级电解海水制氢示范工程。
国内外海水制氢进展及突破如何?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结合海上风光发电技术,通过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直接制氢,将为绿氢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新路径。
近年来,海上风电的迅猛发展提出了巨大的就地消纳需求。电解海水制氢可以克服深远海可再生能源并网难、巨量可再生能源储存难的瓶颈问题,实现规模化海上能源的高效存储与海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开发海水电解制氢技术,不仅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摆脱对淡水的依赖,而且可以提高海上制氢效率,精简工序,降低成本,形成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全新制氢技术路线,引领氢能行业发展,推进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该技术不但可应用于海洋可再生能源制氢场景,也可拓展至盐碱/盐湖水、矿井水、油气田采出水、工业及城市中水等高含盐水制氢领域,解决大规模制氢水源限制的问题,为全球氢能规模化应用提供支持。
按照是否需要提前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海水制氢分为直接电解制氢和间接电解制氢两类路线。相比于间接制氢,海水直接制氢路线简化了工艺流程,因此更容易实现降本目标。
此前,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西南石油大学、中国海油、航天科工、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项目“兆瓦级抗波动直接电解海水制氢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集成应用”获得科技部立项。
近年来,来自全球各地的科研团队先后在海水电解制氢方面实现突破,海水制氢技术快速发展。此外,国内外企业正在积极推进海水制氢产业化发展,多个海水制氢项目陆续启动。
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东方电气
2022年11月30日,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物理力学与电化学相结合的全新思路,建立了相变迁移驱动的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与技术,彻底隔绝海水离子,实现了无淡化过程、无副反应、无额外能耗的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理与技术重大突破。
2022年12月16日,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共同签署了“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创技术中试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四方合作协议。
2023年6月,经中国工程院专家组现场考察后确认,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
2023年10月,东福院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将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应用于长庆油田。这是该技术在海上中试成功后,首次应用于工业废水制氢领域。项目未来探索将海水制氢技术拓展到节能环保领域,为石化废水、炼钢废水等工业废水制氢提供路线参考。
2024年5月,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团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圆满完成中石油长庆油田气田采出水无纯化电解制氢现场试验。试验期间,示范样机氢气产量达到额定值,现场测量显示氢气纯度达到99.999%。
除了东方电气,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国家能源集团等其他央企也在进军海水制氢,推动海水制氢产业加速发展。
氢致能源(江苏)有限公司2024年4月2日,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与氢致能源(江苏)有限公司签约,氢致能源拟投资1亿元在园区布局海水制氢装备业务,建设研发和制造基地。
氢致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海洋氢能研发中心下设的产业化公司,专注于电解水制氢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应用,在关键电极材料、先进电极结构、高效工艺流程、电解海水制氢系统领域形成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其中,研发的电解海水制氢技术优势明显,可达小于4.4Nm³/h,有效降低制氢成本,相关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公司已与深圳能源集团、中海油、中石油、中广核等央国企开展深度产业合作。
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李朝升课题组2024年3月,在海水制氢技术方面,南京大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李朝升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层状双氢氧化合物(CoFe-LDHs)电催化剂来应对海水中高浓度的Cl−为电解海水制氢带来的挑战。
巅峰了解,相关成果已经以“Ultrastable electrocatalytic seawater splitting at ampere-level current density”为题,于2024年2月9日在Nature Sustainability(2024, 7, 158‒167)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研究还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和南京大学卓越计划等项目资助。
天津大学凌涛教授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乔世璋教授团队2023年1月30日,天津大学凌涛教授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乔世璋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 Energy期刊上发表了海水制氢研究成果。该成果通过在常见的催化剂表面引入硬路易斯酸材料,在催化剂表面构建了局部碱性的反应微环境,在不经过净化、脱盐处理和不添加强碱的条件下,在近中性的天然海水中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电解制氢。
大连洁净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1月28日,大连市普兰店区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发电量1.37亿千瓦时和年产2000吨的新能源绿氢产能,并在未来三年计划累计投资约30亿元,逐步形成500兆瓦新能源发电、10000吨绿氢的产业规模。
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充分利用普兰店区滩涂光伏资源优势及大连市技术研发、储能设备、制氢设备、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整车、氢能消纳等可实现完整产业链本地化的优势,打造国内首例,集滩涂光伏、储能、海水淡化、电解制氢为一体,尝试风光耦合及大规模不受上网指标限制的孤网运行模式的氢能源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李箐教授、王谭源副教授团队2023年7月4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发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李箐教授、王谭源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一种钠离子导通的不对称电解槽用于降低直接电解海水制氢工作电压“A sodium-ion-conducted asymmetric electrolyzer to lower the operation voltage for direct seawater electrolysis”。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20级硕士生石灏为论文第一作者,李箐教授和王谭源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2023年10月消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围绕近岸/离岸海上风电制氢的需求,研发出一条以海水为原料制备氢气联产淡水的新技术,并依托该技术完成了25千瓦级装置的测试验证。
团队利用电解水产生的废热作为海水低温制淡水的热源,建立了废热回收系统,并与海水低温淡化技术进行集成耦合,研发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相比传统淡水电解水制氢,该技术省去了废热移除所必需的换热器单元,以及与之配套的冷却介质,减少了设备成本与能耗。
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制出了25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运行结果显示,以海水为原料可实现高效电解水制氢联产淡水,氢气产能可达3吨/年,产生的淡水在满足自身电解需求的基础上,可额外联产淡水6吨/年,证明了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有望为近岸/离岸海上风电规模化制氢提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支撑。
牛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1月4日,英国牛津大学Edman Tsang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吴新平团队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期刊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该成果报道了一种太阳光驱动下海水高温分解产氢的新策略,取得了高达15.9%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了目前已报道的同类体系。
该成果清晰地揭示了海水中电解质离子在该催化体系中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的作用机制,对该体系在纳米甚至原子尺度有了新的认识,创新地提出了电解质辅助极化效应,并初步探究了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2024年2月消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提出了一种海水制氢的新策略——利用电化学重整废弃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从海水中提取出氢气。该研究为废弃塑料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以及绿色氢能生产提供了新思路,有望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作出贡献。
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名为“钯-四氧化二钴铜”的复合电催化剂,成功破解了电解水制氢降本增效的难题。这种催化剂不仅可以高选择性地将废弃PET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乙醇酸,还能有效提升海水制氢效率并降低成本。在模拟海水环境中,该体系在1.6安培的电流下,稳定运行时长超100小时,显示出较高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韩国现代重工2021年3月,韩国材料科学研究所宣布,该所的研究团队在韩国国内首次成功开发了可利用海水直接生产绿氢并划时代地降低氢气生产单价的“阴离子交换膜(AEMs)海水电解技术”。现代重工已与釜山大学、韩国材料科学研究所共同开发了海水电解催化剂及电极技术,与首尔大学共同开发了水电解系统工程解析模型等。
2023年2月,现代重工、韩国造船海洋、现代石油银行、韩国材料科学研究所、首尔大学、釜山大学、三星泰科、HEESUNG CATALYSTS CORPORATION等8家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共同签署了海水电解系统核心技术开发业务协议。
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的新技术和研究旨在直接利用丰富的海水来制造绿氢以减少对淡水的需求。研究人员使用碳基支撑材料代替金属作为电极,几乎消除了电极在海水中腐蚀的可能性。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开发的技术可用于工业和生活废水处理。他们已经计划开始利用工业废水进行实验。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由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RMIT)高级研究员纳西尔·马哈茂德博士领导的团队成功地从海水中电解制得氢气,同时绕过了昂贵的海水淡化过程。马哈茂德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专门针对海水的催化剂。与其他催化剂相比,这些新型催化剂更加高效、稳定且更具成本效益。该技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改变催化剂的内部化学性质,由于催化剂容易制造且生产成本更低,因此有助于扩大海水电解的规模。该技术可显着降低电解槽的成本,研究人员的下一步是开发一种新型电解槽,使用一系列催化剂有效生产大量氢气。
斯坦福大学SLAC团队斯坦福大学SLAC团队通过双膜系统直接利用海水电解生产氢气。目前大部分电解水制氢系统使用单层膜。SLAC团队研究使用两层隔膜系统,该系统可以减少氯离子到达阳极并氧化的情况。质子穿过其中一层膜到达可以被富集的场所,并通过与阴极相互作用转化为氢气。系统中的第二层膜仅允许阴离子(例如氯离子)通过,而另一层膜上带有电负性的基团。SLAC团队表示在实验中,带负电的膜被证明可以高效地阻挡几乎所有的氯离子,并且他们的系统在运行时不会产生氯气等有毒副产物。
英国ERM公司Dolphyn项目ERM公司Dolphyn项目利用分散式制氢模式,通过在风机平台上设置水电解制氢设备实现大规模的分散式制氢,将电解制氢模块和风力发电模块集成在半潜式风机平台上,氢气通过北海现有油气管道输往英国本土。这是一个融合了尖端浮动风能和制氢技术的革命性解决方案。
该集成系统将利用海上风资源的力量来推动大规模绿色氢的生产。这一创新解决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电解和 10 MW 风力涡轮机结合在系泊浮动下部结构上。其结果是一个完全集成的系统,能够从海水中生产绿色氢气,仅由风能提供动力。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2023年6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发布消息称,该研究所在海水电解制氢大尺寸、高稳定阴极技术方面取得进展,为解决海水电解制氢过程中面向工业规模化放大的高性能阴极合成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研究所对合成阴极的性能和成本的评估显示,该电极具备在工业规模下可持续制氢的潜力。
法国氢技术公司 Lhyfe2022年9月,法国氢技术公司Lhyfe启动了其Sealhyfe 海上制氢平台项目,该平台同时结合了太阳能、风能和波浪能,通过电解海水以获得可再生绿氢。
2023年6月,法国Lhyfe公司宣布其首个海上氢生产试点项目Sealhyfe投产,成功在大西洋生产出第一公斤绿氢。Sealhyfe 项目采用Plug提供的EX-425D型号PEM电解槽,电力来自浮动风力涡轮机提供的海上风电。Lhyfe同时宣布了HOPE项目(欧洲海上制氢项目),该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在比利时奥斯坦德附近每天生产高达4吨氢气。电解槽制造公司 Ohmium与膜蒸馏技术公司Aquastill2023年7月设计、先进质子交换膜 (PEM) 电解槽的制造商 Ohmium International(“Ohmium”)宣布与模块化膜蒸馏技术的领导者之一的Aquastill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废热进行海水淡化并制取氢气。
通过将 Aquastill 的海水淡化能力与 Ohmium 的模块化电解槽相结合,此次合作将为沿海地区的企业创造新的脱碳机会,提供更高效、可持续和低成本的清洁能源。此外,将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与海上风电场耦合,模块化海水淡化装置的创新集成将促进具有成本效益的绿氢生产。Ohmium 和 Aquastill 已开始评估这些技术的集成可行性,旨在尽快将这些技术投入商业使用。
韩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2023年7月20日,韩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KRISO)宣布,其研发的海上制氢平台已经获得美国船级社(ABS)的原则性批准(AiP)。该平台是一座可以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以生产绿色氢气的环保型平台。该平台由海水淡化系统、水电解系统、压缩系统以及加压储氢系统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