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四川]-[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炉霍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炉霍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东连道孚县,西接甘孜县,南邻新龙县,北靠色达县,东北与阿坝州毗邻,距州府康定约264公里,距省府成都约565公里。昔称“霍尔章谷”,“霍尔”本是风的象声词,自隋朝时期,生活于此的部族以“霍尔”命名;“章谷”有“岩石之上”、“岩石尽头”、“岩石部落之主”等意思。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制屯时因炉(打箭炉)至霍尔为入藏要道,两地名中各一字命名“炉霍”。炉霍县素有“康北中心”之称,G350、G317两条国道在炉霍交汇,被称为郎卡杰唐卡文化艺术之乡,山歌之乡,崩科之都。全县幅员面积为5796.64平方公里,辖4个工委,11个乡、4个镇、139个行政村,其中纯牧业乡(镇)6个,半农半牧(镇)9个。县政府驻地新都镇,海拔约3250米。
【历史沿革】
炉霍县古称霍尔章谷,于1950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炉霍县工作委员会和炉霍县人民政府。位于甘孜州中北部,东连道孚县、西接甘孜县、南邻新龙县、北靠色达县、东北与阿坝州壤塘县和金川县毗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制屯时因炉(打箭炉)至霍尔为入藏要道,两地名中各一字命名“炉霍”。
【地理气候】
炉霍县位于甘孜州中部,地处川西高原与山原的接触地带,介于北纬31°00′~31°51′和东经100°10′~101°13′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河流走向多是由西北向东南,牟尼芒起山自北部伸延入境,鲜水河西北向穿流全县。处于鲜水河断裂带,县内平均海拔3860米。最高点为旦都喀雪山,海拔5484米,终年白雪皑皑,高山地貌特征极为明显,是探险、科考的上选地;最低点为仁达乡扒里村,海拔3050米。炉霍县总的气候类型属高原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垂直分布变化明显,但也有区域性差异。全县地形相对高差大,垂直变异显著;立体地貌景观突出,气候基带属山地寒温带气候,并随海拔增高而依次过渡为山地亚寒带→山地寒带→极高山冰冻带等不同4条垂直气候带谱,2020年平均气温约6.2℃,年总降水量约695.7毫米,年日照总时数为约2256.4小时。
【行政区划】
炉霍县幅员面积为4477.13平方公里。辖4个工委,12个乡、3个镇、139个行政村,其中纯牧业乡6个,半农半牧乡(镇)9个。虾拉沱片区工委基层区划:仁达乡、虾拉沱镇。新都片区工委基层区划:新都镇、雅德乡、泥巴乡、卡娘乡、洛秋乡。朱倭片区工委基层区划:旦都乡、朱倭镇、充古乡、更知乡。罗宗片区工委基层区划:上罗科马镇、下罗科马乡、宗塔乡、宗麦乡。
【人口民族】
人口民族:2022年,全县总人口为47185人(户籍人口),城镇人口:12989,非城镇人口:34196人。其中:男24161人,女23024人;其中:农业人口34196人,非农业人口12989人;藏族44028人,汉族7975人,蒙古族2人,回族164人,彝族125人,土家族7人,羌族11人,土族4人,仫佬族1人,塔吉克族1人,壮族2人,布依族1人,朝鲜族1人,满族1人,白族1人,东乡族2人,水族1人,撒拉族7人,保安族1人。
【自然资源】
炉霍县境内有草地面积1754.71平方千米,林地面积2360.0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51.89%;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340.946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95%;有砂金、泥炭、汞、多金属矿和一定储量的石灰石;全县农业主产青稞、小麦、豌豆、土豆、胡豆;牧业主产牛羊肉、皮毛和奶制品;出产贝母、虫草、羌活、党参、三颗针、大黄、秦艽、雪莲花等名贵中药材,有猴头菌、刷把菌、红菌、草地白菌、鸡蛋菌、羊肚菌、獐子菌、木耳等稀有菌类以及野生蕨菜、沙棘等。
【政府网站】http://www.luhuo.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