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蒙山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蒙山县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全县面积1279平方公里,6镇3乡,总人口22.36万人,常住人口为16.47万人,主要矿藏有金、银、铜、钛、铝、锌等。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2.17%,有“天然氧吧”美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蒙山县历史文化深厚,是抗法名将苏元春、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漫远、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师梁羽生先生的故乡,尤以太平天国开国封王建制闻名中外。
蒙山县围绕“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农业、优势工业、特色旅游、品质城镇、福祉民生”工作思路,大力打造桂东南生态休闲精品城市。近年来,相继获评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中国中老年养生基地、中国长寿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国家级荣誉,以及广西园林城市、自治区第七轮文明城市、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森林县城、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一批自治区级荣誉。
绿色农业快速发展。桑蚕、灵芝、蜂蜜、特色水果、木瓜丝等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区县、多、村各级示范区(园)达到67个。优势工业提质增速。以打造中国西部茧丝绸织造新城为目标,建成广西唯一一家丝绸专业产业园区,全县高级剑杆织机台数和真丝绸年产量分别占全区70%以上;新引进中丝成丝绸深加工项目,我县丝绸产业在印染、炼白、家纺、服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填补了广西丝绸中下游产业链空白;级丝艺小镇丝艺文化中心和商业街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全县已建立起以丝绸、林产林化、建材、制药、矿产、电力等优势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全力打造“新派武侠风、醉美蒙山情”旅游品牌,建成AAAA级景区4家、AAA级景区7家,与阳朔、荔浦联合打造“阳荔蒙”旅游联合体,不断加快融入桂林“大旅游圈”,“中国长寿之乡”“羽生故里”“永安封王”等特色文化旅游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历史沿革】
商周时期(公元前1711~前1098年),蒙山地属百越族中西瓯苍梧部族。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蒙山地属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蒙山地属苍梧郡荔浦县。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蒙山地属始安郡。 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设金安县、蒙县、常安县,这是蒙山地设县的开始。县域设立县级行政建置之始。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南恭州,为本县设立县之上行政建置之始。随后,南恭州更名蒙州,蒙州又曾改名蒙山郡。宋太平兴国(976~983年)初,原由隋化县改名的立山县,又更名蒙山县,为今县名之始。后又复名立山县。明成化十八年(1385年)始于立山县废址上置永安州。民国元年(1912年),永安州改为永安县。后为避福建、广东两省之永安县同名,永安县复改称蒙山县。今蒙山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县,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县城蒙山镇陆路距首府南宁市460公里,北上距桂林市146公里,南距梧州市186公里,西距柳州市186公里,东距贺州市180公里,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全县面积1281平方公里,辖6镇3乡(其中2个瑶族乡),总人口22万人,世居少数民族(壮族、瑶族)人口4.86万人占总人口的21.9%。
【自然地理】
蒙山县资源丰富,物产繁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永安牙粘米曾远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颇享盛名。经济作物以甘蔗、桑蚕、生姜、茶叶较著名,其中种桑养蚕是蒙山县40多年来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县蚕农每年售茧收入超过1亿元。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以松、杉为优势树种。果类有砂糖桔、橙、梨、桃、李等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楂、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蘑菇、平菇、秀珍等。药用真菌类有茯苓、灵芝等。蔬菜有瓜类、菜类、豆类等80多种。饲养动物有牛、猪、狗、猫、鸡、鸭、鹅、兔等。野生动物中,县内现存的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水产鱼类有鲢、鲤、大鲵(娃娃鱼)等30多种。矿产资源以重晶石、黄金、硫铁矿储量为最丰富。水能蕴藏量9.68万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24万千瓦,已开发1.39万千瓦,人均年占有水8238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源年均总量为14.9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年耗水量仅19.5%,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地理位置
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处在鸡冠山脉与大瑶山山脉间的丘陵盆地中。跨东经110 °20′至110°44′,北纬23 °52′至24°25′,靠近北回归线。东界昭平县,西连金秀瑶族自治县,南邻平南县、藤县,北与荔浦县相接。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3公里,南北纵距70公里。总面积1279.3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0.54%。
地形
蒙山县四面环山,东西窄,南北长,全境呈长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形错综复杂,主要河流湄江纵贯其中。北部的新圩、文圩、蒙山镇及西河均为小盆地,有三千亩连片平原20个。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河谷地。夏宜、长坪为山谷地带。蒙山盆地及湄江两岸,为侵蚀堆积地形的河床阶地,余为侵蚀构造地形。
山脉
蒙山县西连大瑶山。西北部大瑶山山脉东延的鸾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伸延经蒙山至昭平县,全长50多公里,东西宽40公里,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因山脉北高南低,形似鸡冠而得名。蒙山县境的鸡冠山脉部分,北起长坪瑶族乡海拔1065米的三妹岭,南至黄村乡海拔938米的鸡蛋山。鸡冠山中段主蜂,海拔1100米的倮倮顶,为蒙山的第二高峰。西北部蒙山与荔浦两县交界处,有海拔1017米的白面山,由北向南延伸新圩乡内。西南部夏宜乡境有海拔1025米的石崖顶和海拔1005米的大道岭。南部陈塘与藤县交界处有海拔779米的高山顶。整个县境山脉,海拔500至800米盼低山占63%,其余在海拔800米以上。
河流
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发源于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脉腹地。其中,集雨面积在17.5平方公里的江河有24条,总长576.85公里,除南垌江东流入桂江及夏宜六洛江流入藤县大黎外,其余均以东西两侧呈树状汇入湄江。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产属珠江水系,发源予金秀县忠良山区,由西北入境,流经新圩、西河、县城、黄村、汉豪、陈塘,下经藤县濛江注入浔江,境内流程为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76米,经流量大,水资源丰富。除此,县境主要支流还有:忠良、壬山、茶山、瓦冲、百合、文圩等河流。
1975年,在县城北三公里处修建了茶山水库。这座水库堵茶山河而建,库容6300万立方米,装机3140千瓦,是灌溉发电兼备的中型水库。湄江河上已建有忠良电站、古湄电站、三江壁电站,以及一批水轮泵站。
土壤
蒙山县出露的地层仅有寒武系和泥盆系以及少许第四系地层。成土母质主要有:岩石风化、冲积、洪积、红土母质、紫色岩风化等物质。全县土壤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土类。全县水田总面积123413亩。水稻土有7个类,18个土属,43个土种,大部分为沙质壤土田,均宜种植水稻。早地总面积17985亩,旱地土有4个土类,9个土属,11个土种。该类土绝大部分分布于坡地上。少量分布于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和河谷地带,是多种作物的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山地土有山地红土、山地黄土、山地酸性紫色土3个土属,以山地红土为主。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台地,是蒙山县林业生产主要用地。
气候
蒙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长,酷热;冬季短,无霜期长。据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9.7摄氏度。极端最高温38.5摄氏度(1971年7月12日),极端最低温为-4.5摄氏度(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cm2,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0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4至6月降雨量800至1000毫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8~50%。
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经济状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6%;第二产业增长0.6%;第三产业增长6.4%。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4%、41.7%、36.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9.2%、4.9%、55.9%。人均GDP增长5.5%。
【政府网站】http://www.gxm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