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用户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天是: | 历史上的今天 【招商人@ZSR】助力招商引资工作!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招商站群 > 广东 > 招商载体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简介

时间:2023-04-30  来源:英德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不详
打印打印本文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欢迎投稿欢迎投稿  正文字号大小调整 --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英德市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建置沿革

  【先秦以前】英德历史悠久,从宝晶宫古河床胶结堆积层中发现的打制石器表明,英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群原始先民在今英红镇云岭狮石山牛栏洞里生活。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群原始先民在今青塘镇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群先民从洞穴搬迁到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冈,开始刀耕农业和渔猎生活。

  春秋时期,英德之地属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

  【两汉、三国、两晋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间,汉高祖在英德之地设置浈阳(今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及翁源县、新丰县和佛冈县部分地区)、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区)2县,属南越国。东汉沿西汉旧制,浈阳、含洭2县同属荆州桂阳郡。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省阳山县入含洭县。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析含洭县桃乡复置阳山县;浈阳、含洭2县属荆州始兴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永嘉元年(307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湘州始兴郡。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荆州始兴郡。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三十年,复归湘州始兴郡。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改浈阳县为贞阳县,贞阳、含洭2县仍属湘州始兴郡;六年,在贞阳县西60里置冈溪县。刘宋泰豫元年(472年),贞阳、含洭2县属湘州广兴郡。南齐建元元年(479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与含洭县同属湘州始兴郡。梁天监六年(507年),在含洭县置衡州和阳山郡,治所均在含洭县;浈阳县属衡州始兴郡,含洭县属衡州阳山郡。梁承圣二年(553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天嘉年间(560—566年),改衡州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县,含洭县属西衡州阳山郡,浈阳县仍属东衡州始兴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隋开皇九年(589年),浈阳县属韶州;十年,含洭县属洭州,改浈阳县为贞阳县,改属循州;十六年(596年),贞阳县一部并入曲江县;十九年(599年),贞阳县改属广州;二十年,含洭县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年),广州改称番州。大业三年(607年),含洭县属南海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在含洭县地复置洭州,贞阳、含洭2县属之。贞观元年(627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为浛洭县,2县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年),浈阳、浛洭2县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浈阳、浛洭2县属广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升广州为兴王府,浈阳、浛洭2县属兴王府。乾亨四年(920年),在浈阳县置英州,领浈阳县。浛洭县仍属兴王府。

  【两宋时期】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浛洭县改属广南东路连州;五年,因浛洭县名之“洭”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六年,改属英州。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因浈阳县名之“浈”字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同音,改浈阳县为真阳县,与浛洸县同属英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被赐郡名真阳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2县,自始得英德之名。

  【元、明、清时期】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广东道;二十三年(1286年)降为散州。大德五年(1301年),复升为路,领真阳、浛洸、翁源3县。至大元年(1308年)复降为州,领真阳、浛洸、翁源3县。延祐元年(1314年),废真阳、浛洸2县并英德州,属江西行省广东道。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属广东行中书省韶州府。隆庆三年(1569年),划英德县象冈、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镇和新丰县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县一部分地方设长宁县(今新丰县)。清沿明制,英德县属广东省韶州府。嘉庆十八年(1813年),分英德县大陂都高台、白石、独石、迳头4图,岩下都虎山、观音2图及清远县一部分设立佛冈厅(今佛冈县)。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英德县建置没有大的变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英德县归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英德,下辖英德、清远、佛冈、新丰、翁源5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城解放。英德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动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1988年1月,清远撤县设市,英德县从韶关市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清远市。市政府驻地英城街道。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英德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东邻翁源县、新丰县;南连佛冈县、清城区;西北与阳山县接壤,西南界清新区;北与乳源县、曲江区相连。地理坐标:北纬23°50′31″—24°33′11″,东经112°45′15″—113°55′38″。东起青塘镇,西至黄花镇,跨度约119千米。北自波罗镇、南至黎溪镇,跨度约78千米。全市土地面积5634平方千米(845.1万亩)。

  【地质】境内以变质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岩、硅质岩为主,地质构造属北江干扰带,经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期构造阶段,发生多次和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及岩浆侵入活动比较突出,地貌上形成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岩层走向有北、北东,也有西北走向东南,断层、逆断层随处可见。由于备受各期运动的影响且这些影响互相抗衡,构造极端复杂,严格控制区内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构成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骨架。尤其是燕山运动时期,英德北缘和南部地区形成的两列花岗岩侵入带,含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物;在岩溶区内,由于地下水运动,发育着大量的暗河与地下溶洞。

  【地貌】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主体从总体来看,英德地貌是一个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

  英德盆地。盆地东面以滑水山山脉为界,北面是黄思脑山脉,南面为一群花岗岩和低山、丘陵地区,西面主要是一列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屏障。

  弧形构造明显,岭界排列有序山脉走向以北、北东—南,南西、东—西,西北—东南三向为主。英德地貌格局大致由这3种走向决定,其中,东部岭谷为北东向,西部岭谷为北西向,形成明显的弧形构造。

  中低山广布,侵蚀强烈境内大部分土地皆为山地,面积274.5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5%,其中海拔500—800米的低山143万亩,占总面积的16.9%。若把丘陵面积计入,丘陵、山地面积446.82万亩,占总面积的52.9%。

  河流水源广,出路狭窄,形成易涝的河谷地带境内主要河流的唯一出口,是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狭窄谷地

  浈阳峡(俗称盲仔峡)、大庙峡等峡谷。集雨面积3.4万平方千米,水流从狭窄的河道流出,造成易涝的河谷地带。由于河水的堆积作用,境内普遍分布着冲积平原、河流阶地等堆积地貌。

  岩溶地貌发育,组合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有孤峰、峰丛、峰林、溶蚀畦地、山地等,岩溶地貌面积16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0%。

  地貌类型主要有流水地貌、岩溶地貌。

  流水地貌境内主要的地貌类型,遍布于境内各地,其形态分为平原、阶地、台地、丘陵、山地5种。

  平原,按其大小,分为冲积平原、河台平原、山间平地3种。面积63.0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5%。主要分布在大站、英城、浛洸、大湾、石牯塘、大镇等地,是主要的农业用地。

  阶地,有河流阶地、洪积阶地、洪积冲积阶地、洪积坡积阶地。河流阶地,境内阶地的主要类型,面积95.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1.3%。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及中部两江盆地。

  台地,介于阶地与丘陵之间,比高小于80米、坡度小于15°的地貌类型,分为低台地、高台地。面积26.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中部盆地。

  丘陵,境内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面积199.3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3.6%,分为低丘陵、高丘陵。

  山地,境内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面积247.5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9.3%,分为低山、中山。

  岩溶地貌境内发育着各种形态的岩溶地貌,主要有岩溶平原、岩溶台地、岩溶丘陵、岩溶山地。

  【土壤】1982—1983年英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英德土壤分为10个土类、15个亚类、52个土属、145个土种。土壤面积789.1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3.4%,其中自然土682.47万亩,占80.8%;耕作土115.64万亩,占13.7%。自然土以赤红壤、红壤、红色石灰土和黄壤为主,分别占自然土的48.7%、27%、15.8%和6.6%;耕作土以水稻土、赤红壤旱地、红色石灰土旱地(红火泥地)和潮沙泥土旱地为主,分别占耕作土的64.8%、20.1%、7.9%和6.8%。

  赤红壤,境内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面积355.9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2.1%、土壤面积的45.1%。红壤面积184.0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1.8%、土壤面积的23.3%。水稻土,境内数量最多的耕作土壤类型,面积74.9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8.9%、土壤面积的9.5%,广泛分布在低山丘陵区、河谷平原区和石灰岩峰林区。

  【山脉】英德地处五岭山地南缘,是一个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东面是滑水山山脉,北面是黄思脑山脉,南面是一群花岗岩、低山及丘陵,西面主要是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屏障。

  黄思脑山脉东西走向,长约40千米,横亘于市境北部,是境内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脉,对境内小气候及河流水文等自然环境有明显影响。该山脉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70余座,其中船底顶1586米(境内最高峰)、十二旗1150米、上天堂1366米、叶顶山1124米、大竹坪顶1324米、梅花顶1384米、黄思脑1364米、芦古丁1092米。

  滑水山山脉北、北东—南、南西走向,长约60千米,纵贯于市境东部,为东部滃江盆地与中部地区的自然界线,境内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脉。该山脉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30余座,其中,雪山嶂1397米、君子嶂1135米、滑水山1142米、洋伞1004米。

  五点梅花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0千米。该山脉构成中部地区与西部岩溶盆地的自然界线,主要山峰有:旗山1178米、五指山1144米、郎芒山850米、北山顶979米、五点梅花906米、马路跳顶911米。

  天堂山山脉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8千米。该山脉为南部丘陵、山地地区主要山脉,对南部降水中心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主要山峰有:鹅公脑608米、人字脑830米、莺哥头901米、天堂山790米。

  浪伞脑山脉东西走向,长约25千米。该山脉为南部丘陵、山地地区较主要的山脉之一,中部为北江“切”开处,形成大庙峡。

  【河流】河流水系除北江、滃江、连江三大过境河流外,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6条。

  北江古称溱水,珠江水系第二大河,有东西两源,东源浈水发源于江西信丰县石碣大茅山,西源武水发源于湖南临武县麻石坤。两水汇合于韶关市区始称北江。以浈水为主流。自韶关市区至佛山市三水区河口长258千米,经三水区思贤窖与西江汇合,主流由东平水道经狮子洋、虎门注入南海。在境内北起沙口镇高桥村,南至清新县旧横石,纵贯境内98千米,境内以南集雨面积3.4万平方千米,其中沿江两岸直属北江水系面积1817.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2%。河面宽畅,除个别峡谷地段外,其余河面宽在400米以上。河道坡度平缓,河床平均坡度0.7‰。干流沿岸除滃江、连江汇入外,还有官田水、仙桥水、波罗坑水、黎洞水4条支流汇入。北江水系径流丰沛,汛期平均径流量115.8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74.3%。浈阳峡、大庙峡等处流道紧束。常年可通航,上通韶关,下达广州等地。

  滃江发源于翁源县船肚东,河面平均宽度80~90米,河床平均坡度1.24‰。干流自翁源县官渡下榕角附近流入境内,沿途流经青塘镇、桥头镇、东华镇鱼湾、大镇和英德华侨茶场,在狮子口与白沙水合流后,经长湖于东岸咀汇入北江干流,全长173千米,其中境内流程69千米,集雨面积1289.5平方千米。干流沿岸还有青塘水、横石水、小北江水、大镇水、白沙水、汶罗河水6条支流汇入,其中大镇水、小北江水发源于境内,其余支流分别发源于佛冈、新丰、翁源县。径流较充沛,汛期平均径流量39.5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79.3%。

  连江又名小北江,古称洭水,北江干流最大支流,发源于连州星子圩磨面石,上段称东陂水,至连州市区后称连江,经连州、阳山、英德3地于连江口汇入北江,全长262千米,全流域面积1万平方千米。干流自阳山县在境内西北部入境,境内流程80千米,河床平均坡度0.77‰,集雨面积2572.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5.7%。干流在境内经大湾镇青坑、浛洸镇张陂、西牛镇、石灰铺镇、水边镇、连江口镇,在江口咀注入北江,沿岸有波罗水、田心水、黄洞水、竹田水、青松水、水边水6条支流汇入,雨量亦较充沛,汛期平均径流量84.04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81.3%。河床较平缓,易发生洪灾。干流是沟通连州、阳山、韶关、广州等的主要水运航道。

  【气候】英德处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根据广东省气象局对自然季节的划分方法,即以5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称为冬季;稳定在22℃以上,称为夏季;稳定在10~22℃之间,就是春季或秋季。英德的自然季节特色为:春季(3—4月)乍暖乍冷,多阴雨;夏季(5—9月)炎热,多雨偶旱;秋季(10—11月)清凉干爽、常旱;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少冷偶寒,云多雨细。

  英德气候资源丰富,但天气和气候灾害种类也较多,且出现较频繁,主要有低温阴雨、倒春寒、高温、寒露风、霜冻、雷暴、大风、飑线、冰雹等自然灾害。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21.1℃,每年平均气温在20.1~22℃之间变化。一年中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11.1℃,极端最低气温-3.6℃(1961年1月19日);最热月在7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高气温40.1℃(2003年7月23日)。

  年平均霜日6天,平均初霜日为当年12月25日,终日为翌年1月22日。平均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8.3℃;一年中12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达9.8℃,次大值出现在11月,为9.4℃;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小为4月。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906.2毫米,丰水年最多达2657.2毫米(1975年),枯水年最少为1399.9毫米(1963年),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近1倍。一年中雨量多集中在4—9月,降水量1524.2毫米,占全年的83%;其中4—6月降水量921.7毫米,占全年的50.2%。英德南、北部形成降水较多的两个地带:黎溪镇南部至连江口镇,年平均降水量2100~2500毫米;横石塘镇北部山地,年平均降水量2100毫米。市内其他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

  年平均降水(指日降水量≥0.1毫米)天数163.5天,占全年天数的44.8%,最多年份达208天(1975年),占全年天数的57%;最少年份129天(1977年),占全年天数的35.3%。降水天数年内分配是春夏多,秋冬少。一年中5月最多,平均20.5天;11月最少,平均6.5天。

  1994年6月18日23时至19日零时,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4.51米,超过警戒水位(26米)8.51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高水位。2006年7月18日,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4.19米,超过警戒水位8.19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极值。据历史资料记载,20世纪英德最大洪水发生在1915年,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7.03米;其次是1931年,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5.52米。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1717.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最小相对湿度出现在秋冬季节,此时受冬季风控制,秋高气爽,降水少,故湿度也小,相对湿度最小值为11%。按有关标准划分:1—2月为湿润;3—6月为很湿润;7—9月为湿润;10—11月为半湿润;12月为半干旱,相对湿度最小值11%。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1631.7小时。每年时数介于1357.6~2210小时之间。一年中日照最多是7月,平均218小时,占同期日照可照时数的52.5%;日照最少是3月,平均64.3小时,占同期日照可照时数的17.3%。一年中平均有62.2%的白天时间,天空被云、雨、雾遮蔽。

  风力英德处于季风区,一年中季风的转换主导着大部分风向的变化;另外,高山、丘陵、峡谷等地形影响风向。风向在各地有所差异,但主导趋势仍然是冬季以盛行偏北风为主,夏季以盛行偏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1.7米每秒,每年平均风速多在1.8~2.2米每秒之间。一年中1月平均风速最大,平均风速2.3米每秒;6月、8月平均风速最小,平均风速均为1.2米每秒。受峰区、局地性热对流、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影响,英德出现8级或以上大风(相当于17米每秒以上)的天数年平均两天,年出现最多天数为5天;一年中以7月出现的概率最高,平均0.5天。

  根据风速自动记录,任意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18米每秒,瞬时最大风速29米每秒,相当于11级大风,出现于1984年7月30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简介 下一篇: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简介
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 户 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还没有注册?
评论表情:
  验证码:
站内搜索
推荐阅读
政府招商引资协议存在问题及示范文本的完善对策之我见
政府招商引资协议存在
招商经验 | 十年“老招商人”的工作笔记
招商经验 | 十年“老
“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十个方面为您全解析
“新质生产力”究竟是
预制菜产业链“5张招商图谱”+龙头企业名单!
预制菜产业链“5张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招商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