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怀集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怀集县地处粤、桂、湘三省(区)交汇处,位于广东西北部,肇庆市北部,东接阳山县、广宁县,南连德庆县,西界封开县和广西贺州市,北邻连山县、连南县。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明确怀集发展定位是肇庆城市副中心。怀集先后荣获“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攀岩之乡”“中国十大长寿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县”“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广东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教育强县”等荣誉称号。
【位置面积】 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绥江上游,东接阳山县、广宁县,南连德庆县,西接封开县和广西贺州市,北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西北隅通桂达湘的要道,也是国内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粤而达港澳沿海的门户,是泛珠三角的咽喉,居泛珠三角核心区(粤桂湘+港澳)的中心。历史上,由于区位所定,怀集县曾是岭南、岭北的民族文化交往走廊,也曾是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对接点。怀集沿通过其境内的省道,东达穗港澳,西越桂东而及大西南,南抵肇庆,北过连山而入两湖。怀集县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三高一铁”(二广、昆汕、怀阳三条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在县城交会贯通,是承接珠三角、辐射大西南、通向东盟经济区的桥头堡。二广高速公路怀集境内路段于2014年底全线通车,与广州、贺州、连州实现无缝对接;贵广高速铁路也于2014年底开通营运;昆汕高速公路省际最后一段路龙川至怀集段于2018年12月正式通车;2020年12怀阳高速怀集至郁南段正式通车,贯通二广高速、昆汕高速。怀集县真正融入广州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是肇庆市“十二五”规划副中心城市、肇庆市重点发展县。
怀集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3°28′07″~24°23′30″、东经110°52′09″~112°30′49″,位于北回归线北侧。
【地质】 怀集县的大地构造,因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褶皱隆起而从海底上升为陆地,属粤西隆起带。自泥盆纪(距今3.3亿~4亿年)以来已露出海面成为古地块。古生代晚期的海西(华力西)运动期间(距今2亿~3亿年)曾经下陷,接受泥盆纪和石炭纪(距今2.85亿~3.3亿年)的沉积物。中生代印支运动以形成褶皱断裂带为主,怀集大断裂的方向受加里东构造控制。燕山运动(距今1.4亿~1.95亿年)在怀集县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今县城至连麦、中洲一线断层明显可见,形成北东—南西方向为主的断裂体系,并沿着印支运动所形成的褶皱隆起地区侵入大量的花岗岩。在本地的花岗岩侵入构造上,沉积有中生代红色岩系。此时,地望内大部分地区及周围还是一片汪洋。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距今0.25亿~0.7亿年)在怀集县不强烈,所起作用主要为断裂和挠曲,使谠山形成了断块山地,地壳再次上升。此后,怀集县地域再没有下沉运动。
县内出露的地层分布面积约占县域总面积的69.5%,所保存的地层发育情况残缺不全。按时代划分,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寒武系,其上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下统、侏罗系、白垩系上统及第四系。寒武系和白垩系上统分布最广,是主要地层,其次为第四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和侏罗系为零星出露,分布范围小。寒武系主要分布于连麦—怀城—永固一线以东地区,以石羊山—牛企岭和凤岗—阶洞—坳仔—永固一带出露最广,西部边缘的谠山—七星顶次之。白垩系在县内主要分布在三片地区,即中部的中洲—冷坑—梁村—闸岗—怀城—罗龙,西南部的桥头镇以西的三宝顶—木柱岭一带,东部的滩头—阶洞—小竹一带,构成了北东向排列的怀城、三宝顶、小竹3个红岩盆地。
怀集县地层主要由细粒碎屑物质组成,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类。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洽水、中洲、下帅、蓝钟和东部的凤岗、甘洒及南部的永固、诗洞等镇,约占全县面积的38%。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约占全县面积的30%。沉积岩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约占全县面积的20%。其中,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桥头镇,大岗、梁村、岗坪、汶朗、怀城、连麦、中洲等镇也有部分覆盖;砂岩主要分布在坳仔、怀城街道、大坑山、连麦和中洲等镇,以及永固镇的富德、保良、永良等村。
【地貌】 怀集县处于粤西隆起带,地貌大致分为西部盆地区,中部、南部低丘区和高丘区,东部、北部、西北部山地区三部分。地域总体为山地丘陵地貌,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浆侵入县内北部、东部及南部,使地盘隆起,形成北部高、南部低,自西北至北向东南倾斜的山地,后又经河水长期侵蚀,在中部、南部形成了丘陵。县内山地地势起伏大,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座,其中北部53座。洽水镇与阳山县交界的大稠顶山海拔1626米,为全县乃至肇庆市最高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头岳、二岳和三岳连丛并峙。地处中部低丘的县城海拔为52.4~54.1米,县城南部最高的塔山海拔仅253米,比东北部洽水镇石莹村的水田还低200多米。
全县有盆地面积71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各镇(乡)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其中西部盆地最大,约400平方千米,怀城盆地、中洲盆地次之。西部盆地为中生代凹陷的红岩盆地,一般由平原、阶地、台地组成,地面坡度一般为5~20度,且普遍有1~2米高的残丘。梁村镇一带为冲积和河谷盆地,大岗镇以残积为主,马宁、冷坑两镇由冲积、残积和洪积而成。盆地多开垦为耕地,西部盆地是怀集县的主要产粮区。
全县有丘陵面积135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8%。除下帅乡、新岗林场外,其他各镇均有丘陵,海拔一般为80~400米。桥头镇的丘陵多属岩溶地貌,为中泥盆纪的石灰岩受侵蚀和溶蚀而成,形成连绵数千米的石山峰林,沿北东构造线分布。桥头镇岩溶石山海拔高度一般为200~400米,且有不少溶洞,洞内景观别致,尤以穿洞燕岩为著。
全县有山地面积1500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2%,分布在各镇(乡),主要在县境内东北部和西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运动造成,低山为红色岩系组成,中山为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713平方千米。
县境内,除西部有较大的梁村盆地(属山区小平原)和中部有岗丘、平原相杂的较开阔平地外,其他地方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上有许多林木和各种野生动物,地下有多种储量较大的矿藏。
【气候】 怀集县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气候宜人。1979-2000年平均气温为21.1℃,县内雨量充沛,但年际和月际变化较大,区域分布也不均,具有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年平均雨量约1782毫米,是肇庆市区域雨量最多的县。暴雨(降水量等于或超过50毫米)主要出现在4—6月的前汛期,占暴雨日数的70%。如受台风低压等特殊天气系统影响,在冬季也有强降水出现。累年实测年总日照时数为1319.4~1951.9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0.2小时。在月平均日照时数方面,2月的46.3小时为最少,9月的213.3小时为最多。累年平均地面温度为23.9℃,地温累年极端最高为67.8℃,最低为-6.1℃。累年平均霜日为9.1天,累年平均无霜期为310天。实测累年平均地面气压为1006.9百帕。怀集县远离海边且是山区,即便受台风影响也没有大风天气,但受强雷雨或飑线影响时会有局地阵性大风出现。大风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累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范围为77%~83%。县内空气湿润,但在地域分布上,以北部林区湿度最大,南部中部次之,西部略小。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9.7天,雷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4—8月,3月和9月次之,11月至次年1月也有出现。强雷暴出现时,常有雷电灾害和降雨。
【建置】 怀集县,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划南海郡四会县银屯乡设立,属同时所置的绥建郡,地望为今县中部和东部。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分封阳县立永固县,地望为今县南部和西南部。南齐年间(479—502年)分封阳县立洊安县,属临贺郡,地望为今县西部和北部。隋开皇九年至大业十三年(589—617年)怀集县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齐州、威州,分别设治于洊安县、怀集县。贞观元年(627年)怀集县、洊安县属南绥州。开元二年(714年)并永固县入怀集县。至德二年(757年)改洊安县为洊水县。五代(907—960年)时怀集县、洊水县属南汉兴王府(即广州)。宋开宝五年(972年)并洊水县入怀集县,自此形成今怀集县的基本境域。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怀集县改隶湖广中书行省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隶广西梧州府。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隶广西平乐府。民国元年(1912年)改隶广西梧州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隶广西平乐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1月24日怀集解放,仍隶广西平乐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5月托广东西江专员公署代管。1952年3月划归广东,属西江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属粤中区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2月属高要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怀集县与开建县合并称“怀建县”,1959年1月复称“怀集县”,属江门专员公署。1961年4月分出开建县,仍称“怀集县”,隶属肇庆专员公署。1968年3月属肇庆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属肇庆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1月肇庆地区设市,怀集县遂属肇庆市管辖,2018年仍然保持原状。故曰:“七百余载属广西,八百多年隶广东。”县人民政府驻地为怀城镇(现为怀城街道)。
【县名由来】 怀集县名由来,始见于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据《怀集县志》(清乾隆本)载,怀集县名由来一说县城以西有怀高岭;一说因县城西部有“怀溪水”,沿其意而称;一说县域内民谣杂居,欲长民者绥怀而聚集。学者认为后一说最符合历史实际。
【区划】 2020年3月,撤怀城镇、闸岗镇,而分设怀城街道、幸福街道并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怀集县的行政区划分设2个街道、16个镇、1个乡,全县共有326个村(居)委员会。此中,县人按习惯分其为上坊(梁村镇、大岗镇、岗坪镇、冷坑镇、马宁镇和蓝钟镇)、下坊[怀城街道、幸福街道、坳仔镇、汶朗镇、甘洒镇、凤岗镇、洽水镇、中洲镇、连麦镇和下帅壮族瑶族乡(简称“下帅乡”)]以及永诗桥(永固镇、诗洞镇和桥头镇)三大区块。这主要是依据其区域居民所使用语言进行大致划分。同时,以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建设和民俗风情观察,其特色也各自多姿。上坊处在县西部盆地,田畴开阔,是怀集县的粮食主产区,那里人口密集,聚姓而居,村落相望。梁村圩市被称为“小佛山”,名传远近。下坊广及县中部、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区域宽阔,高山、丘陵、田垌错落分布,农林并举,是怀集县林业主产地区。怀城街道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政府坐落其中,地利最著。永固、诗洞、桥头处在县南部及西南部,那里山丘谷地,村寨人家,农林同业,被人称为“三粥地区”(永固木薯粥、诗洞芋头粥、桥头玉米粥),乡间交际,用其标话。桥头镇有喀斯特色岩溶地貌和燕岩风景,令人瞩目。下帅乡是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聚居壮、瑶、汉3个民族同胞,壮族、瑶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70%。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四月初八的“牛王诞”是下帅乡盛大传统特色节日。下帅乡单枞茶和水豆腐颇受青睐。
【人口】根据县公安局户籍人口统计:2021年底怀集县户籍人口数为1134087人,其中男性599430人,女性534657人。根据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口统计:2021年全县出生人口13773人,出生率12.17‰;死亡人口4379人,死亡率3.87‰;自然增长人口9394人,自然增长率8.30‰。经省、市统计局核定,2021年底怀集县常住人口为80.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35万人,城镇比重为28.97%。
【语言】 怀集县居民交际的语言分别有粤语、标语(当地称“豹话”“标话”)和壮语;而瑶族群众因人口少且受环境的影响,所以瑶语已基本汉化,只有一些老人还记得一些瑶语的单词。怀集县使用粤语的人最多,分布最广,粤语是县内人民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由于地域不同,造成语音和语调有很大差异,习惯上分为上坊话、下坊话两大系。梁村、大岗、岗坪、冷坑、马宁、蓝钟等镇说的叫“上坊话”;怀城街道、幸福街道、坳仔、甘洒、汶朗、凤岗、洽水、连麦、中洲等镇说的叫“下坊话”。因语音、语调有差异,故一开口说话,就能分辨出说话者是哪坊人氏,但词汇和语法基本相同,所以并不影响平时的交际。标语,是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讲标语的人集中在县境西南部的诗洞、永固、桥头3个镇和大岗、梁村2个镇的部分地方。标语因地域不同,在语言、语调甚至词汇上都有差异,可分为诗洞、永固、桥头、大岗4个语支。壮语是壮族人民的语言,县内壮族人民集中在县境北部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交界的下帅乡和毗邻的中洲镇少数村庄,他们的祖先来自广东连山和广西贺州,所以他们的语言属广西壮族语系。
【名胜古迹】 怀集县地域广袤,山河川原相接,奇山秀水绵延,村落烟树互依,人文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丰富。怀集县文物普查结果及地下出土文物资料说明,早在4000年以前便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耕和渔猎生产。1981年省岩溶洞穴考察队在桥头区大部分岩洞中发现了不少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大象、犀牛、鹿、大熊猫的化石。在梁村区花石的岩洞中还发现古人类使用过的粗陶残片石器和用火遗迹。在绥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栏马、顺岗、眉田、永富等处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还发现了几座春秋、东汉墓葬。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全县共录得文物点235处,其中新发现202处、复查33处。按不可移动文物分类,古建筑168处、古遗址18处、古墓葬7处、石窟石刻7处、近现代建筑35处。栏马遗址和顺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证明那时怀集大地已有人类聚居。怀集县较为有名的景点及文物还有洊水古县城、威州古城址、永固古县城遗址等山冈遗址;有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文昌院阁、建于明清时期的梁村的华光寺、冷坑的双禄寺、连麦的凤凰观、岗坪的西界庙等古建筑;有建于1935年的“山”字形县立图书馆;有花石洞天各峰石刻,其中四门岩壁上有一副唐长庆年间的石刻,此石刻被列为2011年广东十大发现之一。
怀集县志记载明朝时有“怀阳八景”(南溪古渡、笔架文峰、燕岭樵歌、龙湾渔笛、沙田春雨、石井寒泉、塔山晓霁、佛灯晚晴);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李盘任县令时提新增八景(龙头远眺、新亭爽塈、浮桥秋月、桃花春水、三江泛棹、花石洞天、朝岩清汲、燕岩渡艇),共成十六景。2009年,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新“怀集八景”评选结果:燕岩洞天(燕岩省级风景区)、文阁塔影(文昌阁与塔山森林公园)、新岗叠翠(新岗林场及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禅岩佛光(冷坑上爱岭六祖岩及六祖禅院墙遗址)、三岳仙泉(蓝钟岳山风光和双兴温泉)、洊江榕景(县城一河两岸百年古榕及燕城、燕都广场)、大同竹韵(坳仔厘竹江景水色和六德堂)、下帅春晖(下帅壮瑶族乡民族风情、古战场和春天景色)。
【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怀集县较有名的文人作品包括:明朝梁允玳的《花石洞志》,梁方图的《五经要旨》《家礼四训约要》,清朝梁騉的《真愚草》,高仁山的《麟冈诗草》《燕岩记》,成子刚的《确园集》,郭清的《怡园诗草》。20世纪20-30年代,梁一柱等革命知识分子在省内外的报纸杂志先后发表了许多进步文章。1939年创办《怀集日报》。抗日战争时期,以学校师生为骨干的抗日文化团体空前活跃,他们运用话剧、漫画、诗歌进行宣传,推动抗日救亡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全县共征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852条,重点立项普查44项。其中“贵儿戏”“龙鱼舞”“春牛舞”列入省非遗名录,“凤舞”“壮狮舞”“徒手攀岩”列入市非遗名录。“壮狮舞”入选《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全集》,“贵儿戏”入编《广东省珍贵戏曲大典》。县博物馆收藏有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谭盛发因打败鞑靼军而获明宪宗皇帝的敕命一轴。
【名人志士】 怀集县志记载,东晋时期著名道学家葛洪到怀集采砂炼丹。唐代六祖惠能在怀集顿悟佛法15年。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及明、清两朝该县有进士5人,明、清两朝有举人105人,清朝有武举人12人。民国时期出任少将军衔的有邓谠、莫国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烈士有邓拔奇、钱兴等,以及1985年前为革命英勇牺牲的274名英烈志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怀集县涌现出本县籍的正处级(正团级)以上干部近100人,获高级职称的有370多人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有70多人次,获省级荣誉称号的有100多人次,在体育竞技上代表国家获得世界冠、亚、季军的有44人次,还有一批回乡创业有名望的民营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