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湛江市麻章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麻章区总面积476.76平方公里,辖麻章、湖光、太平3个镇;100个村(居)委会,262条自然村。
据统计,2022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06.57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78亿元,增长1.2%、增速全市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14亿元,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6亿元,增长1.1%、增速全市第三;外贸进出口总额46.67亿元,增长30.2%;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元,增长1308.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70元,增长5.6%、增速全市第一。
历史悠久。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曾在麻章辖地设铁耙县(县治在今湖光镇旧县村),现有国家级“湛江傩舞”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通便利。是湛江市西南出口门户和通往海南、大西南的要道,粤海铁路、国道325线、省道374线、广湛高速、渝湛高速、玉湛高速等均穿过麻章,有湛江高铁西站、湛江火车西站、麻章客运站;与湛江机场毗邻;至湛江港18公里。
科教发达。辖区内有广东海洋大学等15所高、中等院校,有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8个国家、省、市级科研院所;湛江教育基地落户麻章。
产业兴旺。麻章工业园区、森工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广东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物流产业园等起步建设;已形成森工造纸、装备制造、水产加工、花卉苗圃、生物医药、印刷包装、家具制造、商业物流等产业群。
生态良好。南亚热带农业资源丰富,海岸线长74.5公里,有省现代二级渔港通明渔港;有世界地质公园、全国唯一的玛珥湖——湖光岩风景区,以及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等一批风景名胜。
【建置沿革】麻章区地域于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铁钯县,县治在今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辖现湛江市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和遂溪县东部。唐贞观元年(627年),椹川、扇沙2县并入铁钯县。唐天宝二年(743年),铁钯县更名为遂溪县,县治仍在旧县村。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遂溪县并入海康县,县治随废。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复置遂溪县,县治设在遂溪县登云坊,宋乾道四年(1168年),迁址惠民坊,即今遂溪县治。旧县村作为县治,跨越隋、唐、宋3个朝代,历时382年(其中铁钯县167年,遂溪县215年)。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赵昰(端宗)在抵抗元兵中退守硇洲岛,病卒于岛上,其弟赵昺继位,改年号为祥兴,硇洲岛升格为翔龙县。后宋帝赵昺迁往新会县崖山。宋祥兴二年(1279年)战败,宋亡。元朝初,设在硇洲岛的翔龙县撤销并入吴川县。明隆庆年间,倭寇骚老区内沿海村庄,明皇朝令建白鸽寨在调蛮村(今太平镇通明村)驻扎水师,专司“海上备倭”之责、白鸽寨成为雷州水师重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强租广州湾,区境的寸金桥一云头一志满一湖光岩一旧县一新墟—太平一洋村等一线以东南被划入广州湾租界内,成为法国殖民地。民国32年(1943年)2月,日军侵占广州湾,该区又一度为日军所占领。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1日,国民政府正式接收广州湾。中国政府收回广州湾后,于民国35年1月1日在原地域设湛江市。时郊区(地城概念)置潮满、新鹿、坡头、北渭、东山、东简、通平、硇洲8个区。
1950年,郊区设置潮满、新鹿、东海、硇州、通平、滨海6个区公所,仍由湛江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后部分区域有变动,1951年滨海区划归吴川县,通平区划归遂溪县,后又划回来(1961年,大平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56年4月,湛江市设置郊区工作办公室管理郊区行政事务。1957年5月,成立郊区办事处,为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58年10月,原属遂溪县辖的甘霖、麻章、迈龙、迈合等4个乡划回湛江市郊区。1970年8月撤销郊区办事处,将海头公社和麻章公社分别划归霞山区和赤坎区管辖,其他区城由市政府直管。1973年1月,经省批准恢复郊区办事处,仍是湛江市革委会的派出机构。郊区办事处管辖麻章、湖光、大平、海头、东山、民安、东简、硇州、南三、坡头、龙头、乾塘等12个公社,220个生产大队、3652个生产队。1979年3月,将龙头公社分为龙头、官渡2个公社。1983年撤社建区改乡成立村委会,郊区设13个区公所,辖122个乡,970个村委会。同年,湛江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4年6月2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湛江市郊区为县级建制市辖区。1992年7月,划出民安、东山、东简、硇洲4个镇成立东海经济开发试验区(人大代表工作和武装、检察、审判仍属郊区);郊区行政管辖的有麻章、湖光和太平3个镇。1994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湛江市郊区更名为湛江市麻章区。1997年1月,麻章区委、区政府驻地正式从霞山迁到麻章镇。
【地理位置】湛江市麻章区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湛江市中心城区西部和南部。其范围为北纬20°55’—20°47’,东经110°73’—110°29'。东南临雷州湾,面向南海。东与赤坎区、霞山区相邻。西北与遂溪县接壤,西南与雷州市以通明河为界。麻章区总面积805.7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479.7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麻章区地层属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第三纪地层地表仅见于湖光岩,其他地方未见,但许多钻孔中见到。新第三纪地层有粉砂泥岩、泥质粉砂岩、砾砂岩、泥灰岩、夹玄武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粗沙岩、砂石、泥岩等。第四纪地层分为更新世(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全新世至现代,皆为松散的堆积物,砂土、黏土、层状黏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泥炭土、沿海岸带沉积的滨海砂矿层等,生物繁盛,但化石少见。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各镇皆有出现。主要分布于高阳、湖光农场、英豪、湖光岩以西一带。全区地形以火山形成的台地为主,地势比较平缓。主要有火山地形、剥蚀侵蚀地形、侵蚀堆积地形、海成地形等;海成地形有滨海平原。火山地形为第四纪晚更新世火山喷发活动遗迹,分布在湖光岩和高阳村、赤泥岭一带。湖光岩为雷北火山群之一,其火山锥呈平缓丘状,中央一级火山口积水成湖,东西长2千米,南北宽1.8千米,面积3.6平方千米,积水2945万立方米,正常湖水深23米,最大水深28米。湖底有南北向瘠地,说明原为2个火山口。四周环有10米至50米高的悬崖峭壁,壁上留有浪蚀洞穴。火山垣是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和浮石。楞岩寺后山标高87.6米,突人湖中,为一寄生锥。雷北火山群的火山地形还分布在高阳村、赤泥岭、交椅岭和赤坎区草苏等地。火山锥规模较小,呈盾状鼓丘,为玄武岩台地。剥蚀侵蚀地形在区内分布零散。在地表水的冲刷侵蚀下,切沟、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地形显得支离破碎,崎岖不平。侵蚀堆积地形在麻章区有多处分布,开成小块平原,主要有北海组准平原、河谷冲积平原和湖沼堆积平原。北海组准平原分布在甘林、调塾、丰厚、太平和东海岛等地。地面标高一般10~30米,地形平坦,表层由北海组轻亚黏土组成,透水性良好,侵蚀作用较慢,水系呈树枝状。河谷堆积平原有旧县河堆积平原,发育有二级阶地,呈树枝形状。湖沼堆积平原位于调塾至陈铁、畅侃洼地,前者面积大,标高10~20米,地面开阔平坦,与台地由缓坡过渡构成向斜盆地。局部低洼处仍有沼泽湿地分布,地下埋藏有较厚泥炭土。后者面积较小,约2平方千米,位于畅侃河较开阔的河谷洼地,地形与前者相似。海成地形的海蚀阶地主要分布在铺仔圩至料村,阶面标高一般小于20米,地势低洼,地面平坦。阶地由玄武岩、混合岩、侵人岩和湛江组组成;阶地狭窄,曲折迁回于海岸附近。海积平原亦称滨海平原,多由海淤泥质土、软店土、粉细砂组成,形态多为不规则的带状和树枝状,主要分布在铺仔圩至霞山区的坛头,面积宽广。海漫滩分布在海潮的高潮与低潮线之间,以泥质滩为主,在麻章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湖光两镇,为红树林滩地。
【地质地貌】麻章区土地总面积460.72平方千米(含麻章镇、 湖光镇、太平镇、湖光农场、麻章经济开发区)。有热带土壤的基本类型和滨海地带的土地分布,土壤类型较多,可划分为砖红壤、滨海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沼泽土、火山灰土、菜园土和水稻土等土类。
砖红壤是区内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 分布在全区各镇。在高温多湿、干湿交替的气候环境作用下,母岩质的风化彻底,淋溶强烈,富铝化作用明显,形成颜色红、酸度强、土层厚的砖红壤,有3个土层:硅质砖红壤,铁质砖红壤、硅铝质砖红壤,其中铁质砖红壤在区内分布面积较大,由玄武岩风化发育形成,自然肥力较高。
滨海土壤区南部临海,海岸线曲折,海岸地貌多,在潮汐和海风的共同作用下,为各种类型滨海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多种滨海土壤类型。包括滨海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等,此类土壤分布的地方部分淡水水源较好的辟为农田,部分围垦养殖。
水稻土由各种冲击物、洪积物和坡积物发育,经长期水耕种稻而形成,分布在区内河流台阶地、宽谷平原、碟形洼地以及其他地形较低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形部位。有7个亚类:淹育型水稻土。分布在梯田的上缘。包括红黄泥田、浅脚赤土田、浅脚质黑泥田、生泥田等7个土属17个土种,属于干旱的单造田或解决供水由旱地改为稻田的些产量低而不稳的土壤。其地下水位低,透水透气性较好,养分释放快、有利于水早轮作,但耕作层浅薄,一般仅13厘来左右, 养分含量低,在区内分布较少。清育型水稻土。多见于地形开阔、能灌导排的宽谷坑期,包括黑泥田、泥田、沙泥田、赤土田和砂质田等12个土属53个土种,是水稻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亚类。 能排能灌,生产性能较好,产量高而稳,在各镇均有大面积分布,是区内的基本农田。种植的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花生、甘蔗、大豆、芋头、蔬菜。潜育型水稻土。有冷底田、乌泥底田、青泥格田3个土属13个土种,多分布在区内地形较低洼处,分布面积较少。其主要障碍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潜在肥力较高,开好排水沟,降低底下水位,配合施磷钾肥,可夺高产。渗育型水稻土。分布在地面较阔而又略带倾斜的坑、垌两侧,包括白蟮泥田和滨海砂质田2个土属。土壤质地偏沙,受水分侧渗漂洗,土壤盐基物质流失大,保肥性能较差。沼泽型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最低,包括烂逆田、冷浸田、渍水田和泥炭土4个土属。土壤终年渍水,水位高于田面,水稻根系常受透气差条件下所积累的土壤有毒物质的毒害,土壤潜在肥力高,在区内分布较少。盐渍型水稻土。包括咸田、咸酸田和反酸田3个土属11个土种,含盐量高或酸性强而影响水稻生长。矿毒型水稻土。全区分布面积极少,主要分布工矿附近。土壤通透性差,结构不良,微生物活动受抑制,肥力下降。
【气候特点】麻章区在湛江市区的西部、西南部,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属热带北缘季风气候。气候北热带特色明显,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热。主要气候特征:季风明显,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长,冬季短,若按气候标准划分四季,则长夏无冬,春秋相连。热量资源丰富,历年年均气温23.8℃,年累积温度8309.29~8518.8℃;雨量尚丰,雨事(4—9月)长达6个月。光照充足,年日照总时数1816.8~2073.5小时;低压.热带风暴,台风登陆影响频繁。
按照平均气温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的标准,麻章区从4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夏季,11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秋季和春季。今按通常习惯,把3—5月、6—8月、9—11月、12月至次年2月分别划为春夏秋冬四季。
春季气候特征冬、 夏季转换过渡期,东风季风减弱,东南季风增强,主要盛行偏东风;湿度大,云雾多,光照少,相对湿度在80%以上;当冷暖空气相持于华南沿海时,春雨绵绵,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雨季来迟之年,常见春旱;强对流天气开始活跃,历年中出现的冰雹,80%出现在春季。
夏季气候特征主要盛行东南风;热带风暴、台风是主要灾害性天气,全年登陆及影响区的热带风暴、台风,夏季占86%;暴雨频繁,全区本季暴雨出现总次数占全年出现总次数77%,主要是前汛期(5—6月)锋面暴雨及后汛期(8—9月)台风暴雨;气候炎热,年极端高温出现于夏季,为37.4~38.8℃;强对流天气旺盛,午后雷雨交加,有时伴有龙卷风、大风及冰雹,雷暴日占全年出现总次数81~86%。
秋季气候特征逐渐转向受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东北季风转强,主要风向由偏东风逐渐转偏北风;干燥、少雨、晴天多,最小相对湿度1~26%,雨量占全年雨量7~15%;在冷空气和晚秋台风影响下,有30%年份出现3~5天的寒露风天气;在晚秋台风少及秋台风雨量不充沛时,常发生秋旱。
冬季气候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主要盛行偏北风;初冬(12月至次年1月)干冷多晴天,偶有霜冻出现;晚冬(2月)湿冷多阴雨,常有低温阴雨天气。
气温年平均气温23.8℃。月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6.2℃,7月最高,为28.5~28℃。极端最高温38.1℃,多出现于4月中旬至9月中旬,以7月出现天数最多,平均2.7天。极端最低温2.8℃,历年极端低温≤5℃,月数平均1.0天,主要出现于12月中旬至3月上旬,以2月出现天数最多,平均0.5天。
降水麻章区雨量尚丰,雨季长,降雨强度大,年均降雨量1396.3~1759.4毫米。月降水量分配不均匀。月平均雨量8月最多,达238.39毫米,12月最少,为19.1毫米。一年中降水量主要集中于4—9月(雨季),占全年总量81%。平均年降水日数(日水量≥0.1毫米)141天,占全年日数39%。以8月降水日数最多,为17天;12月最少,为5天。雨季开始时间为4月下旬,结束时间为10月初。按降水强度和持续天数,后汛期(7—9月)台风暴雨比前汛期(4—6月)影响较大。区日(24小时)最大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上,时最大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
风麻章区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随季节变化而转变。春季(4月为代表)盛行东风及东南风,夏季(7月为代表)盛行东南风,秋季(10月为代表)盛行偏东风,冬季(1月为代表)盛行偏北风。一年最多风向频率是东风及东南风,占全年各风向出现频率14%;最少风向频率是西北风,占全年各风向出现频率0.5%以下;静风(无风)出现频率占全年10%。年平均风速3.1米/秒。3—4月风速较大,达3.5~3.6米/秒,8月较小,2.6米/秒,最大风速50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