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江城区位于阳江市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1°39′35″—21°57′27″,东经111°47′12″—112°03′12″,东面和北面与阳东区毗邻,西北与阳春市接壤,西接阳西县,南临南海,国道325线横贯而过,为阳江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中共阳江市委、市政府驻于区内。江城区水路东距广州市区220海里、香港特别行政区165海里、澳门特别行政区140海里,西距湛江市区110海里、海口市区160海里;陆路东距广州市区247千米,西至湛江市区230千米。
2022年,阳江市江城区辖埠场、双捷2镇和岗列、城西、白沙、城东、城南、城北、南恩、中洲8街道,以及渔业管理委员会,面积434.38平方千米,2022年末户籍人口 523511人。
【历史沿革】春秋时期,今江城地域为百越之地。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 214 年)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江城地域属之。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赵佗建立南越国,江城地域属南越国。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 年),置高凉县,江城地域属合浦郡高凉县。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 年),置高凉郡,又分高凉县设安宁县为高凉郡治,江城地域属高凉郡安宁县。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 年),县改称令,高凉令并入安宁令。南朝齐(479~501 年),安宁令复称安宁县。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至二年(527~528 年),安宁县改称高凉县,隶属高凉郡,江城地域属高凉县。
隋煬帝大业十三年(617 年),高凉县更名为阳江县,县治名阳江城,这是阳江县和阳江城得名之始。此后,或设郡,或建府、州等,阳江县均为其辖地或自成州(厅),而江城地域一直为其属地,江城地域之中心——阳江城则同时为县(州、厅)治所在地。这一地位延续到阳江辙县建市时。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废高凉郡设高州总管府,武德七年改称高州都督府,府治设在阳江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废高州都督府设恩州,西平(今白沙)为恩州州治。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改恩州为恩平郡,郡治在阳江城。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废恩平郡复称恩州,州治仍在阳江城。昭宗大顺二年(891 年),避兵乱,迁州治于恩平恩城,昭宗天复四年(904 年),复迁州治回阳江城。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年),恩州改称南恩州,江城为州治。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 年),改南恩州为南恩路总管府,江城为府治。至元十九年,复称南恩州,江城为州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年),废南恩州,阳江县改属肇庆府。
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 年),阳江县升格为阳江直隶州。同治九年,阳江直隶州改称阳江直隶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复称阳江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 年),国民政府内务部颁布《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废除府、州、厅三级,改为省、道、县三级,阳江直隶州改为阳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称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 10 月,阳江县隶属粤中专区,1952 年改隶粤西行署,1956 年隶属湛江专区,1983 年 11 月,隶属江门市,江城地域均属阳江县。
1988 年 1 月 7 日,阳江撤县建阳江市,以阳江城为中心设江城区为市政府驻地;同年 4 月,阳江市江城区政府成立,阳江城亦为区政府驻地。于是,阳江城成了阳江市的市区和江城区的城区。
【地理位置、面积和人口】 江城区位于阳江市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1°39′35″—21°57′27″,东经111°47′12″—112°03′12″,东面和北面与阳东区毗邻,西北与阳春市接壤,西接阳西县,南临南海,国道325线横贯而过,为阳江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中共阳江市委、市政府驻于区内。江城区水路东距广州市区220海里、香港特别行政区165海里、澳门特别行政区140海里,西距湛江市区110海里、海口市区160海里;陆路东距广州市区247千米,西至湛江市区230千米。
2022年,阳江市江城区辖埠场、双捷2镇和岗列、城西、白沙、城东、城南、城北、南恩、中洲8街道,以及渔业管理委员会,面积434.38平方千米,2022年末户籍人口 523511人。
【地质结构】江城区地处华南褶皱系南西段、云开隆起区东南缘,区域性北东向恩平—新丰深断裂带之海陵—苍城断裂北西侧。海西—印支期,江城区境域处于隆起剥蚀阶段。古生代中期,西太平洋古陆分裂,北东向平冈断裂、白银河—新沙围断裂和北西向丰头河断裂形成。喜马拉雅构造期,西部印度次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在江城区域产生东北和西北向“X”形剪切断裂形成。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幔上隆,南海边缘型断裂系形成。江城区为地震多发地带。
【地貌】 江城区位于漠阳江中下游,除少数地区为丘陵(含台地)以外,大部分为河流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丘陵分布于双捷镇、埠场镇、白沙街道、城东街道,最高山峰为白沙街道与阳西县程村镇之间的罗琴山,海拔448.7米。漠阳江冲积平原逐年扩展,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漠阳江出海口的独石洲向东、向南扩展千余米。
【水文】 主干流为漠阳江,发源于阳春市河朗镇,流经云浮市新兴县、阳春市进入江城区双捷镇,在阳东区红丰镇麻汕新塘村分东、西两干流,东干流经江城区中洲街道、城西街道,西干流经江城区白沙街道、埠场镇,然后两干流在阳东区北津港汇合,注入南海,干流长199千米。江城区较大的河流还有:青冲河,发源于罗琴山,经双捷镇拦河坝注入漠阳江;九姜河,发源于罗琴山,经东一村、东二村、疍场村、九姜围村注入洋边海,长20千米;新冲河,发源于高新区平东,流经周村、那棉村、黄村、麻梨村、沙头垄村和阳东区北津港,注入南海,长20千米;马曹河,发源于奕垌村,经随垌村、坪郊村、马曹村,注入漠阳江,长22千米;大垌河,起于城东街道随垌村,经城北街道冲口、金沙、马曹、金郊、坪郊、鱿鱼桥头下游流入漠阳江,长9.9千米。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人工河开凿成:漠西运河,起于双捷镇白鹤朗滞洪区,于高新区九姜注入洋边海,长31千米;双捷运河,从双捷拦河坝引水,经双捷镇、白沙街道、高新区注入南海,长40千米;双捷西干渠,从双捷拦河坝引水,通过反虹吸,穿越漠阳江,然后分成两支,其一经津朗村、碧桥村、华龙村出漠阳江,另一经山津村、麻演村注入漠阳江,全长28千米;中心洲排涝河,流经和平村、华龙村、阮西村等地,一端在和平水闸注入漠阳江,另一端在阮西村水闸接漠阳江,全长26千米。
【气候】 江城区大部分地区处在南亚热带最南缘,基本上在热带季风气候的控制范围,光照时间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由于地形地质复杂,区域性气候明显。夏秋属台风季节。由于地处亚热带,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蒸发量较大,年均蒸发量1400毫米,其中冬春季830毫米,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60%。除4月至9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外,其余月蒸发量均大于降水量,常出现春旱和冬旱。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值为65%。江城区地形复杂,高低悬殊,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常出现干旱、涝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江城区太阳年总辐射量111.56千卡/平方厘米·年,光能资源相当丰富。日照的年内变化是冬春弱,2月是全年辐射最少月份;5月至10月较强,7月是全年最强月份。年际变化较大。江城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926小时,无霜期350天以上,日照时间明显春夏季长、秋冬季短。
气温江城区北缘亚热带气候,常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和,水温适中,日照充足。沿海年平均气温22.3℃,陆地年平均气温22.5℃,年极端最高气温38.4℃(1990年8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1.8℃(1963年1月6日)。无霜期350天以上,偶有低温霜冻。
降水量江城区雨量丰沛,平均降水量2350毫米,平均径流量88.2亿立方米。汛期长,枯水期短,但时空分配不均。江城区江河水资源补给主要是漠阳江上游径流量及大气降水,汛期长达半年多(4月至10月),地表径流量占全年的90%左右,其余几个月为10%左右。
风江城区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每年的春、夏、秋季以吹清爽的东南风为主,冬季多以吹西北风为主。全年以东南风和西北风为主,其中吹东南风时间最长,约占全年的3/4。每年影响江城区风力6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平均为2.3次,登陆江城区的年均0.65次,一般出现在7月至9月,是江城区的重要灾害之一。龙卷风在江城区出现的次数较少。1990年4月9日,江城区曾遭受特大龙卷风的袭击,最大风力12级以上,冰雹最厚60厘米,最重20千克。1995年10月3日、1996年9月9日江城区两次遭受龙卷风袭击。
【经济发展】2022年是江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下行、疫情反复等多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和市委“123+N”工作安排及区委“四大体系”建设,坚决打赢多轮本地疫情歼灭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1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78亿元,增长3.3%,增速居全市首位;农业生产总值49.45亿元,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8亿元,可比增长2.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增长4.8%;合同利用外资152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0万美元。
【政府网站】http://www.jiangche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