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韶关市武江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建置沿革
【简述】武江境内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曲江县,隶属桂阳郡。西汉末年改称南平郡,东汉初复称桂阳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设始兴郡,属荆州。西晋太康元年(280)三月,武帝平吴,始兴郡移属广州。曲江县治从莲花山迁往安聂邑(今西河),西河成为曲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末(419),县治迁往官滩。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5),于始兴郡置东衡州,州治在曲江,州、县治所迁西河。隋开皇九年(589),改东衡州为韶州,州、县治所迁莲花山。开皇十一年,曲江县并属广州。唐武德初年(618),曲江县治再迁西河。武德四年广州之曲江置番州,不久更名东衡州。唐贞观前期(627—633),改东衡州为韶州。五代时期,后梁乾化元年(911),州、县治迁往中洲(今市区小岛)。此后至民国期间,先后隶属岭南东道韶州、广南东路韶州、海北广东道韶州路、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广东布政司韶州府、北江行政区、第二行政区和第三行政区。
1949年10月7日,武江全境解放,武江为曲江县的一部分。初期先后属曲江县、韶关镇。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建置,隶属韶关市管辖。1952年设立西河街道,1956年并入和平街道。1959—1971年13年间,武江境内为韶关市郊区(中途曾撤销)和韶关市区划分东河、西河等6个区的一部分,其中1961—1971年武江境内设立(含合并和分设)有西河街道,环市、芙蓉(又称西联)公社。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街道和公社均成立过革命领导小组或革命委员会。1975年成立武江区。1976年3月,撤销武江区,恢复韶关市郊区,辖环市、芙蓉、北郊等公社(区),管理农村农业工作。1984年9月28日,撤销韶关市郊区和武江区,组建市辖县级武江区,辖西河、芙蓉、新华3个街道和河西、马停脚、黄田坝、白芒、下坑、田心、沐溪、阳山、甘棠、西联、芙蓉、黄塱、车头13个乡、两个场(塘湾良种场、山蕉农场)。武江区因珠江水系北江上游武江流经境内而得名,另因地域处于武江(河)以西,故又俗称“西河”。
自然地理
【位置 范围 面积】武江区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境内的武 江、北江河以西。坐标北纬24°42′00″—24°48′00″,东经113°06′00″—113°34′00″。东与浈江区隔河相望,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东坪、乳城、一六镇毗邻,北与乳源桂头镇相连。辖区总面积677.85平方千米。
【地质 地貌】武江区域内的地质地层属于沉积岩地层为主。受粤北“山”字形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内褶皱和断裂极其发育,褶皱主要由古生代地层形成紧密式之背斜核部,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次级构造亦较为发育。褶皱构造有北部的大岗头向斜,中部的天子岭背斜和南部的芙蓉山向斜。均为断褶带内曲江复向斜的次褶皱带。地貌以丘陵地带和冲积小平原及高山奇峰为主。区境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海拔多在55—200米,坡度约30度左右。江湾镇境内的大东山主峰海拔1390米,是武江区最高山峰;依次有江湾镇枫岭头海拔1100米,龙归镇凤田黄茂堂海拔941米,西河镇境内的圆子背肩山海拔1125.5米、大岗山海拔406米、天子岭海拔357米、芙蓉山海拔282米。最低武江河河床处海拔55米。
【地形面积】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的盆地之中,其地形犹如一只卧狮,东西长、南北窄成不规则多边形。区境东起市区武江河中心,西至江湾镇武洞、白石村,长56.75千米,南至曲江交界的圆子背肩山,北至重阳镇大夫前村,宽17.8千米。
【河流】武江区主要河流有武江、北江、南水河、重阳河、锅溪河、韶西水、沐溪水、芙蓉水、沙山水。其中武江历史上曾称虎溪、武溪,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途经坪石、乐昌、桂头,由浈江区犁市镇上朗流入该区重阳 镇水口村,至北江桥下与浈江河汇合成北江河。武江河全长260千米,河床坡降0.906‰,在该区河段约16千米,河面宽150—200米,为Ⅶ级航道,境内河段通航能力为300吨级船舶。含武江在内的韶关市区最高洪水位57.21米,最大洪流量9460立方米/秒,发生于1994年6月18日。最低水位0.7—1米,枯水流量12.3立方米/秒,发生于1966年9月24日。北江河古称“溱水”“肆水”“始兴大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和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上游分别称“浈江”“武江”。北江流至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西江汇合,全长468千米,河床坡降0.398‰,多年平均流量1080立方米/秒。北江流经武江区西河、西联境内约12千米。河面宽150—350米,可通航为Ⅶ级航道,通航能力为300吨级船舶。西联镇下胡村、赤水村有煤运码头常年水运,可直抵珠江三角洲及连接西江水道。
【气候与灾害】武江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气候为主的湿润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季多干冷的偏北风,夏季多偏南的暖湿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其中年平均最高气温25.4℃、最低气温16.8℃),年平均湿度为52%,年平均日照时数1858小时,年太阳总辐射111.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雨量为1537.4毫米。入汛期为每年4月中旬至7月下旬。春季冷暖季风交替繁,多为低温阴雨天气,日照最少;夏季火热酷暑,雨量多且集中;秋季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冬季雨量减少,天气寒冷,年无霜冻期305天。2005年秋旱严重;2006年7月15日,遭百年一遇的洪灾;2008年1月,遭遇80年一遇的雨雪水灾;2013年5月16日、8月15日,武江大部地区遭遇重大洪涝灾害。
【土地资源】武江区耕地面积6826.35公顷(水田3987.84公顷,旱地2342.85公顷,水浇地495.66公顷),园地641.91公顷,林地48693.07公顷,草地1581.9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281.1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958.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98.35公顷,其他土地896.05公顷(设施农用地102.19公顷,田坎283.55公顷,裸地510.31公顷),森林蓄积量33583.8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24%。
【矿产资源】辖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储量较少,共生、伴生矿较多。主要有煤矿、铁矿、铅锌矿、锡矿、钨矿、金矿、银矿、石灰石、高岭土、萤石矿等。铅锌矿(小型)主要分布在重阳镇;石灰石储量丰富,品质好,主要分布在西联镇、龙归镇、西河镇。萤石矿主要分布在龙归镇续源、江湾镇架锦坑。陶瓷矿(高岭土)主要分布在重阳镇、龙归镇。煤炭矿区有芙蓉山、田心、车角岭煤区(已停采)。
【动植物资源】武江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体形较大的野兽多栖息在西北山区,一般兽类出没于平川、丘陵。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主要野生植物有:维管束植物2349种,分隶207科877属。水果类38种、野生药用植物135种。内陆水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共14门120多属。
武江丝茅姜是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著名的农副产品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据光绪年间编写的《曲江乡土志》记载,当时武江区已经开始种植丝茅姜。武江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8小时,年平均雨量为1537.4毫米,无霜冻期305天,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丘陵、平原交错,山峦叠起,山间多封闭洼地、暗河,溶洞较多,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武江丝茅姜提供了有利条件。武江丝茅姜以“香”“辣”“渣少”闻名省内外,含有挥发性精油及辛味油,对身体非常有好处。
【旅游资源】武江区是粤北古邑,韶关博物馆珍藏有武江境内出土的汉代、三国、西晋、东晋文物。人文景观主要有唐朝宰相张九龄家族墓、宋朝尚书余靖墓和蓉山古刹。有南昌起义军朱德部队旧址、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旧址、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遗址、青水塘和李子园炮楼等24处革命遗址。自然景观有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芙蓉山公园、芙蓉仙洞、沐溪水库、石背窝水库和江湾温泉等。辖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167处。有市属韶州宾馆和流花宾馆、湖心宾馆、倚山宾馆等一批民营涉外旅游宾馆。沐溪水库湖水碧绿,蔚为壮观,泛舟遨游,闲来垂钓,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是市民郊游的好去处。此处集会所、饮食、住宿、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多项旅游设施,成为郊游的新亮点。
人口 语言
【总人口】户籍总人口289731人,其中:城镇人口221301人,乡村人口68430人;男性144259人,女性145472人。全区常住人口373686人,其中:城镇人口315838人,城镇化率84.52%,农村人口57848人。全区常住出生人口2859人,人口出生率9.61‰;死亡人口1665人,人口死亡率5.6‰;自然增长人口11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01‰。
【语言】武江区方言复杂,有粤语、客家话、虱婆声、连滩话、船民话、瑶族勉语等方言。还有潮汕、清远、河源、梅州、湖南、四川、河南等地方言。粤语区域面积、人口均占全区的绝大部分,城乡流行。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龙归等5个镇的大部分地区。虱婆声主要分布在重阳、西联镇大部分农村、龙归镇后坪村和西河镇向阳、村头、大村等。连滩话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下坝村、黄塱中坝村。江湾镇瑶族村村民讲瑶族勉语。
行政区域
武江区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东以武江/北江为界,东与浈江区隔河相望,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毗邻,北与浈江区犁市镇相邻。辖新华、惠民2个街道和西河、西联、龙归、重阳、江湾5个乡镇。共38个居委会,51个行政村。
民族·宗教
【民族】武江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31个,超过100人的少数民族有5个,主要有瑶族、壮族、苗族、畲族、土家族,其中,瑶族人口最多,主要集中在江湾镇瑶族村。
【宗教】武江区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依法正式登记宗教活动场所2个,分别为韶关市芙蓉禅寺、韶关市武江区基督教龙归聚会点,批准筹建的宗教场所1个,为九归禅寺。全区信仰宗教教徒约470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0.15%,其中佛教教徒约400人、基督教教徒约70人。全区有宗教教职人员9人,其中:佛教僧尼7人。
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 武江区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97%,达到市区AQI优良性93%以上要求;PM2.5为2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六项指标(SO2、NO2、CO、PM10、PM2.5、O3—8h)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综合指数为2.96,为市辖三区空气质量最好,无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水环境】 武江十里亭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稳定达到Ⅱ类水要求;地表水4个市控以上断面(孟洲坝电站、武江桥、十里亭、龙归)水质达标率100%,其中孟洲坝电站和武江桥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全区断面无劣Ⅴ类水体;水环境质量全市排名第5;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量35.74吨、氨氮减排量8.28吨,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声环境】 武江区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48.1—55分贝之间,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道路交通噪声声环境质量好;市区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2.3—67.9分贝。各功能区声环境基本达标。
区内资源特点和人文自然景观
区内动植物、矿产、水利和旅游资源丰富。各类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森林面积达79.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90%,森林蓄积量320.43万立方米;铁、锑、石灰石、煤炭、莹石、其它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蕴藏量高。风景名胜主要有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蓉山古刹、唐丞相张九龄墓、宋代重臣余靖墓、仙桥古渡、沐溪水库、狮背窝水库、江湾温泉和江湾门洞等旅游景点。有南昌起义军朱德部队旧址、八路军驻韶办事处旧址、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遗址、李子园炮楼和重阳炮楼等24处革命遗址。
【景观】风景名胜主要有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蓉山古刹、唐丞相张九龄墓、宋代重臣余靖墓、仙桥古渡、沐溪水库、狮背窝水库、江湾温泉、江湾门洞、黄沙坪公园、江湾生态休闲特色旅游小镇等旅游景点。有南昌起义军朱德部队旧址、八路军驻韶办事处旧址、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遗址、李子园炮楼和重阳炮楼等24处革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