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湖南]-[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永兴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永兴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北陲,位于东经112°43′~113°35′,北纬25°54′~26°29′,东邻资兴,南连苏仙,西靠桂阳,北接安(安仁)耒(耒阳),辖10镇4乡2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8.6万人,系黄克诚大将的故乡。地域狭长貌似蚕形,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56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79.4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0.93%,东部多山,西部以丘陵为主,中部丘岗平原间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G107、S212纵横境内,耒水上游的便江四季通航。
【文化】
永兴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湘南起义旧址群——板梁暴动夺枪旧址、板梁村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9处,即观音岩寺、永兴县第九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安福司关圣祠及纪念塔)、何昆故居、黄克诚故居增补点—黄氏宗祠、黄克诚故居、郴州古堡群——金鹅寨、湘南工农兵代表会议旧址—太平寺、郴州古堡群——桃李寨、仙水大屋(马氏官厅),另外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馆藏文物451多件,其中国家1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38件。
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4个,即《永兴花鼓戏》《大布江拼布绣》《永兴县汉“三侯”祠重阳庙会》《银饰锻制技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个,即《永兴金银传统冶炼技艺》《永兴皮影戏》《高亭宴礼》《元宵倒灯》《永兴红薯酒传统酿造技艺》《端午节划龙舟(永兴塘门口西河龙舟赛)》《土法茶油榨制技艺》《江南七侠拳》。
永兴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年均免费开放2800小时以上,接待群众40万余人次,年书刊外借5.6万册次。2022年开展“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90余场。
【教育】
2022年全年财政投入教育支出84077万元。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4420个,普通高中学位1960个。化解高中大班额0个(按计划已于2021年完成),发放教育助学资金2187.5763 万元。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1%。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025人,在校生2722人,毕业生880人;普通高中招生5329人,在校生14775人,毕业生4128人;初中招生8709人,在校生26688人,毕业生8479人;普通小学招生5633人,在校生43600人,毕业生8663人;特殊教育招生26人,在校生259人,毕业生37人。全县幼儿园在园幼儿13791人。各类民办学校5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1102人。高考本科上线1764人。党支部62个,党员1634人。
【经济】
2022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五区并建’、实干兴县”,大力推进“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和“十大重点工作”,向着“中国银都、大将故里、永兴样板、全省十强”目标奋进,全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荣获全省真抓实干工作多项奖励(“5+1”即: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打造“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升级版,营商环境改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财源建设工程,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进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在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国务院综合大督查和省政府综合大督查中受到表扬激励或经验推介),继续蝉联全国产粮大县和全国调出大县等荣誉称号。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7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两年平均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99.4亿元,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3:37.1:52.6,分别拉动GDP增长0.4、2.7和2.9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949元,比上年增加6269元,增长6.6%。
农 业:
2022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5.36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367%;油料种植面积15.91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34%;蔬菜种植面积15.4千公顷,增长5.3%;烤烟种植面积1.98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353%。化肥施用量(折纯)2.184万吨。
全年粮食总产量27.01万吨,增长0.037%;油料产量2.52万吨,增长14.545%;油菜籽产量2.167万吨,增长11.67%;水果产量11.86万吨,比上年减产35.891%;蔬菜产量46.185万吨,增长4.02%;烤烟产量0.426万吨,增长1.42%,收购烤烟4.544万担;出栏生猪65.74万头;出栏肉类总产量56528.81吨;禽蛋产量6607吨。
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2家。实现企业总产值176.36亿元,比上年增长7.978%;带动基地总产值70.53亿元,增长7.795%;实现销售收入136.48亿元,增长7.532%;实现利润11.108亿元,增长7.427%;实现利税0.745亿元,增长4.93%。农民专业合作社1187个,增加4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2.8686万人。全年实现耕地流转面积226.536万亩,增长9.971%。建设家庭农场(包括未注册)1067个,增加49个,实现休闲农业经营收入5.7亿元,增长7.75%。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0.0392万处,投入资金5049万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30.2万立方米。总用水量2958.22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比开工前增加42.8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
2022年度,我县的湘阴渡街道油塘村、高亭司镇油市村获评郴州市市级精品村,便江街道西河村、湘阴渡街道湘阴村、夹口村获评市级示范村,高亭司镇板梁村获评省级精品乡村。
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增加值增长20.3%,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0.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下降13.2%,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25.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2.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下降26.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9%;按行业分,采矿业增加值负增长10.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负增长1.5%。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9.2%。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9.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增长22.19%,利润总额增长20.84%。其中采矿业利润总额增长69.23%;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15.3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利润总额增长7.89%。
全年共生产白银4280吨、黄金10吨、十种有色金属19万吨。
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9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7亿元,增长10.2%。
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不含农户)。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增长13.2%。按投资方向分,工业投资增长29.9%,产业投资增长10.1%,民生工程投资负增长13.2%,基础设施投资负增长51.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负增长16.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4.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负增长15.5%,非国有投资增长18.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9.6%。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9.7亿元,比上年增长4.2%。房屋施工面积132.6万平方米,增长23.5%。商品房销售面积48.0万平方米,负增长11.5%,商品房销售额20.68亿元,负增长13.0%。待售面积0.5万平方米,增长17.9%。
国内贸易: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8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1.27亿元,增长2.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54亿元,增长3.6%。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57.26亿元,增长2.2%;零售业53.68亿元,增长3.2%;住宿业2.92亿元,增长5.1%;餐饮业12.95亿元,增长5.2%。分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49.71亿元,增长12.6%;限额以下单位商品零售额77.1亿元,下降2.4%。限额以上批零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72744.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6752.6万元,增长19.6%;化妆品类2270.3万元,增长30.1%;金银珠宝类45055.4万元,增长49.5%;日用品类5162.4万元,增长29.1%;中西药品类22734.1万元,增长11.4%;文化办公用品类26035.8万元,增长15.6%;家具类22183.5万元,增长1.8%;煤炭及制品类3927.7万元,下降45.0%;机电产品及设备类776.3万元,增长714.6%。
对外经济贸易:
全县目前已有获进出口权企业49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74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出口总额26550万美元,负增长7.1%。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42591万美元,加工贸易4827万美元。按产销国别(地区)分,香港24138万美元,欧盟9496万美元,东盟4834万美元。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服装及衣着附件1820万美元,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11025万美元,集成电路5517万美元,鞋类756万美元。
全县实际利用外资项目2个,全县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1倍;实际到位内资117.46亿元,增长15.3%,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17.5亿元,增长31.1%,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境内省外项目66个,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66.8亿元。
财政、金融、保险:
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64亿元,比上年增长9%;上划中央收入7.88亿元,比上年增长4.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实现税收收入13.23亿元,增长12%,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75%;非税收入4.41亿元,增长0.9%,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25%。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48亿元,增长 7.8%,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民生支出35.16亿元,占总支出的72.52%。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1.2亿元,比年初增加5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14.0亿元,比年初增加31.6亿元,增长17.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3.7亿元,比年初增加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住户贷款73.2亿元,比年初增加7.38亿元,增长11.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5.09亿元,增长23.16%;中长期贷款余额48.11亿元,增长5.86%。
年末全县拥有1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开户股民(含基金) 3848个,证券交易额183.66亿元。年末全县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27亿元,增长28%。其中,寿险2.06亿元,健康险2.4亿元,人身意外伤害险0.32亿元,财产险1.5亿元。年末全县保险公司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2.3亿元,增长55%,其中寿险0.33亿元,健康险0.59亿元,财产险0.59亿元。
【人口】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68.6万人。全县常住人口53.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58万人,乡村人口23.63万人。城镇化率55.59%,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全县人口出生率5.1‰,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长率0.4‰。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3504人,发放奖励扶助金504.6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370人,发放扶助金433.1万元。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826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51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04元,增长8.0%。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731元,增长6.1%,其中,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919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7元,增长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1%,下降1.4个百分点。
2022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7.1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46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7%,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0.207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0.4447万人,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12.4582万人,实现在外务工劳务总收入58.2亿元。
【交通】
2022年全县交通运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720.48万元。完成马三公路二期项目一阶段沥青路面铺筑和浆砌水沟、标志标线、安防设施施工;G240绕城线项目一期便江大桥桥梁工程总体完成35%;便江大桥连接线完成路基土石方80%。完成资源产业路12.5公里、合乡并村路12.3公里,完成村级公路“白改黑”提质改造19条15.88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2.27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871.36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54.762公里,县道以下农村公路2616.6公里。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1676.2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8781.8万人公里,货运量843.86万吨、货运周转量50632万吨公里。
【邮电】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69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亿元,增长4.7%;电信业务总量3.59亿元,增长7.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5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3.48万户,减少1.52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3.55万户。
【旅游】
永兴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奇异、人文底蕴厚重。自然景观以山清、水秀、石奇、洞幽、寺妙著称,人文景观以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见长。以“中国银都、大将故里、永兴样板、全省十强”为目标,以“十大重点工作”(传红推绿、百亿产业)、“旅发大会”为抓手,全力打造大湘南休闲康养生态旅游精品区。2022年永兴县共接待游客482.0474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49.6653亿元,同比增长8.9%。目前,县内有AAAA级景区“板梁古村”、AAA级景区“黄克诚故居”、AA级景区“龙华山公园”、A级景区“人民公园”。
【科技】
2022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0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4%;实现增加值1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年完成科普培训6830人次。全年专利申请211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3 件。专利授权310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
【卫生】
2022年年末全县卫生机构466个,其中,医院12个、卫生院1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178个,村卫生室242个。医院拥有床位数2538张(含县妇幼保健院及县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拥有床位数135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3229人(不包括乡村医生及卫生员26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52人,注册护士165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37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0人。
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6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4万人。2022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4201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4950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3.7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7196人(含代征管4925人)。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707人次。
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68万人,参保率达94.11%。全县共有10.06万人次享受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补偿,补偿总额42711.32万元,统筹地区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59.26%。41.27万人次享受城乡居民医保门诊补偿,补偿总额9085.59万元。
【民政】
2022年末全县共有242个行政村,38个城镇社区。全县有城乡低保对象7187户14468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2897人,孤儿7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64名。从2022年元月起全县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600元/月·人、390元/月·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不低于6600元/人·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到75元/人·月;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补贴950元/月,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补贴1350元/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中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按孤儿基本生活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已获得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或者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的进行补差发放),其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按不低于孤儿基本生活标准的50%发放基本生活补贴。2022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5366.63万元,特困供养金2078.6万元,临时救助金183.2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305.08万元,孤儿基本生活补贴91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318万元。现有公办乡镇(街道)敬老院9所(含县中心敬老院,与县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三院合一,统称“三院”),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所,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1个,农村幸福院44个,村老年活动中心1个,集中供养特困人员350人。
【民族】
(一)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外地迁入干部、职工逐年增加,县内民族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到2022年,全县共有兄弟民族37个,兄弟民族居民23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3%,其中人员相对较多的有瑶族446人、土家族381人、苗族400人、壮族501人、侗族172人。鲤鱼塘镇足泉洞是县内瑶族聚居的地方,全村现有瑶族35户132人。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兄弟民族实行优待政策。土地改革运动中,18户瑶民分得水田124.84亩;旱土44.5亩、山林92.41亩。1972年政府投资6000元,由水电部门派人设计施工,修建了花坪水电站,解决瑶民灌溉、照明、加工用电需要。1982年9月,第八届县人大常委会组织16人的视察组专程视察该村兄弟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情况。1984年,政府投资30000元,群众自筹10000元,兴建一所4000平方米的花坪小学。1985年7月,经上级批准,正式以瑶族命名,成立足泉洞瑶族村民委员会。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县级领导的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庆(土家族)。
(二)瑶族源流。永兴居民多为汉族。明代始有瑶族从毗邻的桂东、桂阳、资兴三县迁入,散居在延道乡十八、十九、二十都的崇山峻岭,伐木建厂、耕山种土为生。明正德四年(1509)、隆庆二年(1568)和崇祯九年(1636),境内瑶民曾先后三次配合临武、蓝山和资兴的瑶民,揭竿而起,袭击官府,时称“瑶乱”。清乾隆十年(1745),县署奉文实行“以瑶治瑶”的政策,承认瑶民的合法地位,委任会稽人(属浙江省)盘子玉为瑶总,管辖盘圣友、赵学友、李起龙、邓召虎等4姓15户瑶民。 盘子玉死后,瑶人陆续迁居常宁、资兴等县,委牌上缴,瑶总撤销。乾隆二十三年(1758)后,赵天秀、邓文进2户8人复由资兴迁入延道乡十八都叶垅里定居。光绪三十二年(1906)搬迁至天狮岩后靛山里天香垅。民国时期,县内瑶民逐步散居今千冲乡的道垅里、石窝头、虎形、花坪里、张家湾、力孔山、长香垅、火烧坑、台上等地及今鲤鱼塘镇的芋头垅和大布江乡的三担里。至2022年,全县共有瑶民35户、132人。
(三)风俗习惯。县内瑶族分熟瑶、生瑶两种,熟瑶文化比较高,曾有人参加郴州童试,称新童,衣冠与汉人相同。生瑶男子蓄发,女子不缠足,以耕山采药为业。到城乡卖药时,背负竹笼,高数尺。男子头缠长巾,短衣宽裤;女子头戴平冠,竹木为架,上蒙青布,两边垂流丝、银铃;衣裙镶花边,喜吊耳环,戴手镯,打绑腿,穿草鞋。除卖药外,不轻易与汉人接触。瑶民自称盘瓠之后,以盘、沈、包、王、李、邓、赵、周、冯、唐、雷、罗为姓,迎神赛会众多,重纪念始祖盘瓠的“盘王节”,祭祀山神、龙神和火神的“三伏寨主日”和喜庆丰收的“还猪愿”。每年农历八月十九为苞谷大王生日,俗名“倒土”,杀猪宰羊,大摆筵席庆祝。忌讳甚多:寒食忌火,正月二十忌风,二十五忌雷。忌日女子停针、男子停猎。瑶民男女求婚,历史上多在节日中通过对歌形式自找意中人,然后托媒说亲。婚礼分“大讨”和“小讨”。“小讨”从简,“大讨”则大操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瑶通婚,大部分习俗汉化。县内瑶族历来讲瑶语、通汉话。在家讲瑶语,出门讲汉话。瑶汉通婚,多是瑶男汉女,瑶胞青少年从小跟母亲学讲汉语。瑶族语言没有正式文字,至今仅少数中老年人会讲瑶语、唱瑶歌。瑶语发音多带鼻化音。有些话如帐子、头枕等,则与当地汉语方言相同。有些名词,如月亮、星星、春天、夏天等以及现代新词语,亦用汉语。
【宗教】
我县是湖南省宗教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和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两个宗教团体。全县登记的场所共110处(包括佛教100处,道教9处,基督教1处),其中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处,市重点场所5处。全县教职人员97人,其中佛教教职人员65人,道教教职人员27人,基督教教职人员5人。
(一)佛教。佛教由唐代传入,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兴建的开元寺是永兴最早的寺院,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兴建的观音岩,为湘南佛教圣地之一。距县城3.5公里,临江倚岩建寺,远近闻名。明代,县在慧泽庵设僧会司。当时兴建的寺庙有崇敬寺、问仙洞、六如庵、清泉庵、金龙庵等。大布江的金宝仙山腰至今还保存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僧人舍利塔。清代县衙沿明制,设有僧会司,先后担任僧会的有唯参、了尘、通如、汉清等名僧。至清光绪九年(1883)境内有寺25处,庵20处,宫阁、禅林7处,以观音岩、太平寺、法轮寺、真觉寺、国宁寺香火为盛。民国18年(1929)县内寺庵增至251处,僧尼达550人。民国30年,中国佛教协会永兴分会成立,登记僧尼629人。尔后,由于财力不敷,加之战事频繁,寺庵失修,僧尼散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保存寺庵64处,僧尼减至93人。1953年,县佛教协会成立,首任会长释能禅,副会长释心专,常务理事5人,会址设城郊苏仙观。1955年,释心专被推荐为湖南省政协委员、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并出访缅甸。回国后,热心佛教事业,团结僧尼遵规守法、自食其力。1958年,县佛教协会购置机器,创办草袋厂,有40名僧尼分别在白马仙、沙罗庵和城关水南从事草袋、草绳生产。住寺僧尼在周围开荒种粮种菜,少数僧尼在附近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丧失劳力的僧尼得到生产队的“五保”照顾和民政部门的定期定量补助。1959年,推荐释心专、释潜道到武汉社会主义学院学习。随后又推荐2名佛教徒去北京和闽南佛学院学习。“文化大革命”中,寺庵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寺庵或倒塌、或被拆毁、占用。从80年代开始,僧尼四处募缘集资恢复寺庵,释明辰现任佛教协会会长。
(二)道教。道教传入时间无考。明、清县署有道会司,设司会负责道教事宜。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永兴乡土志》载:道教尊老子为祖,实为张道陵“五斗米教”,县内道教分为两派:一为丹鼎派。以修炼为主,男女皆出家,常住寺观,吃斋拜佛,与僧无异,但不剃发,时盘坐习静,有运气术,谓之炼丹。县内建有苏仙观、雷坛观、崇祯观、白鹿观、琼林观、洞云观、龙华观、列仙观、时兴观、昭德观、真武观、玉云观等道观12处,住持和散居道士,160余名。大布江金宝仙建有王真君庙,祀王锡,传在山炼形飞升。山上有丹灶、飞升故址。二为符篆派。不出家,不吃素,以禳祷为事,用符篆咒水为许愿者建醮设席,“治病驱邪”。民国时期,县无道教团体,道徒以乡、村为单位,自成体系,按师搭班,有事聚合,事毕即散。多为死者“超度”或与人“请神还愿”、“禳灾祈福”、大型功果有“打花碗”、“上刀山”、“跳火坑”仪式。民国18年(1929),县内有道教徒157人。2001年成立了永兴县道教协会,登记会员263人,曹华钦现任道教协会会长。
【政府网站】http://www.yx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