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用户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天是: | 历史上的今天 【招商人@ZSR】助力招商引资工作!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招商站群 > 江西 > 招商载体

江西省南昌市简介

时间:2022-10-30  来源:南昌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不详
打印打印本文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欢迎投稿欢迎投稿  正文字号大小调整 --

[江西省南昌市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江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南昌市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南昌,江西省省会,现辖3县(南昌、进贤、安义),6区(东湖、西湖、青云谱、青山湖、新建、红谷滩),3个国家级开发区(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临空经济区、湾里管理局,面积71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3.75万人,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湿地城市。

  南昌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西汉大将灌婴在此筑城,始称灌婴城,历经2200余年,别名豫章、洪州、隆兴等,明代定名为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是历代县治、郡府、州治所在地,也是江西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人文荟萃之地,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流传古今。南昌还是一座“英雄城”,八一起义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等红色遗址随处可见,国之重器055型导弹驱逐舰首舰被命名为“南昌舰”。

  南昌文化厚重。名人辈出,孕育了中国音乐鼻祖伶伦,汉代南州高士徐孺子,净明道派创始人、晋代治水专家许逊,明末清初写意画大师八大山人(朱耷)等历史名家,王阳明、朱熹等历代大家在南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话轶事和不朽诗文。文化遗存众多,拥有600余处文化遗址,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曾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西山万寿宫为道教净明忠孝道的发祥地;绳金塔屹立1100余年不倒,是南昌的“镇城之宝”;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是我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南昌生态优美。水资源丰富,“襟三江而带五湖”,拥有“一江十河串百湖”的发达水系网络,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29.78%。环境优美,城市绿化率超43%,梅岭素有“小庐山”之称。气候宜人,空气质量连续七年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PM2.5浓度持续保持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劣V类水整治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彰显。

  南昌区位独特。自古就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之称,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城市,是唯一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是京九、沪昆铁路的交汇点,也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快速路网等加快建设,航线发展、港口建设加快推进,立体交通网络正加速形成。特别是赣深、安九高铁的开通运行,南昌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将更加凸显。

  南昌势头强劲。近年来,南昌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0.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八大重点产业全年营业收入突破6000亿元,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新型材料四大千亿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突破2000亿元。航空产业飞速发展,国产C919大飞机前机身、中后机身均为“南昌制造”,数字经济发展展现良好势头,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同时,聚焦率先“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瞄准“每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南昌创业就业”的目标要求,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广开选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智力保障。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1年,全市上下因时因势统筹经济运行,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六千亿新台阶,总量达到6650.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GDP突破10万元大关,达到104788元,增长6.1%。“两个大幅提升”迈出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2.5%,首位度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第15位,比上年前移1位。

  人口规模持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批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我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643.75万人,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8.25万人,增长2.92%,人口增速超过全国、全省水平,也高于过去十年我市人口平均增速,人口增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人口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4.25%,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4.84亿元,同口径增长10.0%(同比增长0.2%)。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0.01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上年回升3.3个百分点。其中民生类支出达到726.4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3.5%,增速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良好,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2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利润总额增长449.62亿元,增长4.8%。规上工业34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28个行业利润总额实现增长。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1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利润总额88.58亿元,增长70.8%。规上服务业33个行业大类中,4个行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10个行业利润总额实现增长。

  金融支撑稳健有力。全市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总体活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4757.42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虽有回落,但存款平稳增长态势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620.96亿元,增长10.1%,存量贷款盘活力度加大,资金利用率提高,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要素支撑不断强化 创新发展汇聚新动能

  2021年,我市下大力气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从市场环境、政策扶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入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成效显著,促进经济动能不断向创新驱动转换。

  科技成果加快转化。2021年,我市专利授权量23800件,比上年增长32.9%;全年登记技术合同3278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6.70亿元,增长46.4%。同时,我市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不断加快。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50家;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40个。

  经济活力不断涌现。达规达限企业数量不断攀升,全年全市共新增一套表单位1497户(不含其他投资法人),比上年增长83.7%,新增数达到历史新高。非公经济更加活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51.44亿元,增长11.0%,占GDP比重达59.4%。新兴业态发展持续加快,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216.49亿元,占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14.2%;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6.36亿件,增长36.4%。

  市场主体活力涌动。2021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 11万余户,比上年增长11.77%,其中新登记企业4.8万余户,比上年增长19.07%。民间发展动力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26.4%,增速比上年提高32.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15.3个百分点。民间资本投入向国家重大战略及补短板领域项目倾斜,其中,基础设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制造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18.5%、71.6%、22.5%和18.8%。

  产业主导地位突显。工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全市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998.48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我市着力打造的“4+4+X”新型产业体系中,航空装备、现代针纺、机电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3.4%、27.6%、13.6%和12.2%,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6%,高于第二产业6.8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4个行业增速超过GDP增速,分别增长20.0%、13.0%、11.7%和11.6%。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

  2021年,我市聚焦群众期盼和民生短板,持续深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让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打造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的幸福城市。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年新增普惠性幼儿园67所,新增普惠性学位1.9万余个,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5个;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年招收研究生1.74万人,在校研究生4.7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8%和14.1%。

  文化体育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28个;全年完成全民健身工程2个,总投资250万元,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卫生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716个,其中医院139个;拥有床位4.6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4.02万张;拥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4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1万人。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地铁1号线北延和东延、2号线东延工程有序推进,4号线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28.6公里。桃新大道主线通车,沿江中北大道提升改造、九龙大桥快速化、九洲高架东延等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全年铁路、公路、水路完成货物运输量18678万吨,比上年增长26.5%。信息网络不断增强,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55.37亿元,增长30.7%;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310.9万户,增长13.0%。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2021年,我市坚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靓丽。

  节能降耗成效显现。2021年,全市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16%,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低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2021年末全市建成区拥有园林绿地面积1464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743公顷,公园绿地4053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05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优良率91.5%,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7.3%,空气质量连续四年达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省会城市持续领先。

  双循环加快构建 开放发展彰显新格局

  2021年,我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振内需,扩大外需,双循环效益持续显现。

  消费需求不断改善。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限上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新能源汽车等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8.5%、40.9%、60.5%、159.5%,居民消费品质需求有效释放,升级类消费品更加活跃。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行业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5%,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6.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4.0%。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增长2.2倍,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54.0%,研发与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52.8%,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50.8%。

  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全年进出口总值129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出口值897.68亿元,增长25.9%,增速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43.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利用省外项目资金1303.38亿元,增长9.3%。

  民生保障明显改善 共享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1年,我市坚持为民惠民利民、民生优先导向,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居民收入持续恢复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50447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13元,增长9.5%,快于GDP增速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3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0:1,比上年收窄0.04。

  社会保障日趋健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民生支出保持较高增幅,分别增长37.2%、21.3%和17.2%。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2.34万人,比上年增加4.22万余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9.19万人,增加4.00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9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43万人;城乡医疗救助人数14.42万人。

  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7.22万人。市场供求总体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0%,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江西省简介[v] 下一篇:江西省九江市简介
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 户 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还没有注册?
评论表情:
  验证码:
站内搜索
推荐阅读
政府招商引资协议存在问题及示范文本的完善对策之我见
政府招商引资协议存在
招商经验 | 十年“老招商人”的工作笔记
招商经验 | 十年“老
“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十个方面为您全解析
“新质生产力”究竟是
预制菜产业链“5张招商图谱”+龙头企业名单!
预制菜产业链“5张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招商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