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简介[v]]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江西]-[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宁都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自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县,至今已有1786年历史。县域面积4053平方公里,现辖2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35个居委会,总人口85万。
宁都被誉为客家祖地。这里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属纯客家县,现有130多个客家姓氏。这里是众多客家民俗文化事象的发源地,客家语言、客家信仰、客家节日、客家道情,都在宁都有清澈的源头,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东龙村、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誗墓。这里客家遗存丰富,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戏曲独立曲种,宁都采茶戏是全国335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客家傩戏、竹篙火龙、桥帮灯等10种民俗文化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
宁都被誉为文乡诗国。宁都自古“士尚诗文”,“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文乡”之誉添于明清。南宋时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誉全国,清初创立的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这里崇文尚学、底蕴深厚,自唐至清,县有县学、乡有书院、村有私塾、姓有义塾;现今亦是远近闻名的教育大县。自宋至清,宁都中榜进士132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居赣南之首。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清代江西山水画始祖罗牧、肉眼发现新星的天文学家段元星、最早分离并在果子狸身上发现SARS冠状病毒的微生物学家管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等名人大家。
宁都被誉为苏区摇篮。宁都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及通讯队的诞生地;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驻扎地;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以及最后阻击和被迫放弃的核心根据地;是红军作战原则、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成立了少共国际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全县有5.6万多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1.6万多人;建国初期授衔的宁都籍将军有13人,从“宁都起义”部队走出的开国将军有30人。
宁都被誉为赣南粮仓。宁都是产粮大县,现有耕地80多万亩,年产粮食8亿斤以上,占赣南总产的五分之一,自古就有“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形成了黄鸡、黄椒、黄橙、黄茶、黄酒、乳业“五黄一白”农业主导产业,以及白莲、烟叶、蓆草、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产业,宁都黄鸡年出栏数量、脐橙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均居赣州市首位。宁都不仅是赣南“粮库”,还是资源“宝库”。全县有林地450余万亩,居全省第二。硫铁矿储量与开采价值居华东地区之首,锂辉矿为全国三大采矿点之一,铀矿储量大,稀土资源非常丰富。
宁都被誉为赣江源头。发源于宁都北部的梅江河,自北向南流经11个乡镇,河道全长145.2公里,流域面积372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每秒91立方米,是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境内有赣江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梅江国家湿地公园、大型水库——团结水库,592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纳入赣江源头保护区范围。全境有大小河流638条,盛大的水系滋养着这块享誉千年的客家鱼米之乡,孕育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72.1%,是全国首批100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之一。境内的翠微峰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凌云山、大龙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气候】
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其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南昌324公里,至赣州市162公里。
宁都全境地质构造较复杂,褶皱、断层、隆起、凹陷均有。地质基础系古生代震旦纪的浅变质岩构成。已出露的地层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以震旦系、白垩系为主。岩石主要有花岗岩、变质岩、紫色页岩、粉砂岩,以花岗岩居多。
宁都属赣南中低山丘陵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全县有丘陵14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73%;山地17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13%。境内北部多山,中部丘陵起伏。西、北、东三面高,中间低,自北向南依次下降。西、北部边界为雩山山脉,地势较高;东部属武夷山山脉的分支,连绵不断;中、南部是丘陵、岗地及纵贯南北的梅江河冲积平原。境内一般高程300米至500米,最高点为西北部的凌云山,海拔1454.9米;最低处是南部黄石镇下车坪村,海拔154米。
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矿产资源】
县内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钨、煤、铁、石灰石、硫、萤石矿、高岭土、硅石、云母、稀土、钴土、铀、锰、绿柱石、重晶石、铅、锌、钛、磷、铜、钾长石、钼、锡等22种。这些矿分布在青塘、赖村、安福、东山坝、石上、会同、固厚、固村、黄陂、钓峰、长胜、黄石等地。现将几种主要矿物简介如下:
钨分布于安福廖坑、青塘白石坳、坎田、大沽南林。廖坑矿藏分布范围较广,东西长3000余米,南北宽1000余米,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大小矿脉约30-40条。类型为高温热液石英大脉型黑钨矿及少量残积坡积砂矿藏。含量一般为0.02-0.03%,最高达0.22%。青塘白石坳矿,位于燕山期花岗岩株与石炭系纪灰岩的接触变质带上。类型:白石坳地带为砂卡岩型白钨矿。狮吼山、赤水至山峰仙等处均为含钨石英脉型黑钨矿。
硫铁矿分布在青塘打山岭、杜弯背、和尚脑、狮吼山、茶山岗、麻齐湖一带。矿化面积5.14平方公里。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为主。主要赋存于石炭系地层中。矿物组合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铜兰、辉铜矿、毒砂、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类型属高热液接触交代矿藏。矿石品质优良。
煤主要分布在青塘、赖村、黄贯等地。矿点很多,储量丰富。煤质为无烟煤,赋存于石炭系梓山组地层中。煤层不稳定,变化较大,且常为断层所破坏。黄贯煤矿从莲花山至五罗棋山麓,纵贯两山,共有四平方公里含煤面积。
石灰石分布于青塘、黄贯、赖村等地。有的整座山都是。仅黄贯后山塘口一处石灰石储量就达100万吨以上。
铁矿石主要产于青塘狮吼山、刘坑燕子岩、田头牛栏洞、长胜尼姑山、固厚蜀田和铁树坳、东韶漳灌、肖田美佳山、东山坝等地。但矿石品位不高。
萤石矿分布在刘坑、会同、石上、东山坝、黄石、洛口、黄陂、钓峰等8个公社。据钻探资料表明,从黄石的山梓至肖田的小吟都延伸萤石矿脉,全县萤石蕴藏量估计可达百万吨。
绿柱石黄陂、小布、钓峰、廖坑等地均有分布。凡县内有花岗岩、云母岩的地方都发现有此种矿物。多呈绿色,也有无色、蓝色、黄色或粉红色的。呈六棱柱形,有玻璃光泽,硬度大,可用以提炼铍及其化合物。
其它矿物(1)大理石分布在青塘、赖村、肖田等地。纹理有土黄、黑色、灰白、红色数种。目前尚未大量开采。(2)建筑石料有小布花岗岩,灰白中夹杂黑星点,质地坚硬、美观;赭红石,产于石上莲湖,梅江河东及梅江下游两岸。开采量较大,多用于建桥、建房。(3)磨刀石产于青塘老埠磨刀坳、固厚蜀田一带,细嫩多浆。
【政府网站】http://www.ningdu.gov.cn/
【经济发展】
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9年生产总值实现64.28亿元,同比增长11.1%,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6.81亿元、24.51亿元和22.96亿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6亿元,同比增长22.9%。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关口,总量处于赣州市第一方阵,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4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0.3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36.64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16:39.76:36.07。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56.44亿元,比2011年增长11.2%,占GDP比重达55.57%。人均GDP为12983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0.1%。
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111.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5%;财政总收入7.9亿元,增长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97亿元,增长18.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3亿元,增长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6亿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5元。
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122.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2.98:40.29:36.72调整为22.22:40.54:37.24;财政总收入9.2亿元,增长16.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亿元,增长14.6%;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3亿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0元,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69元,增长8.2%。
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33.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2.38:27.61:50.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65亿元,增长9%;财政总收入10.12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8亿元,增长9.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7.99亿元,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4亿元,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5806万美元,增长10.42%;实际引进内资24.26亿元,同比增长12.78%;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386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89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5元,增长13.5%。
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9.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2%;财政总收入10.42亿元,同口径增长9.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8亿元,增长2.6%;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9.41亿元,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9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5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9元,增长11.9%。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8%;财政总收入12.03亿元,同比增长1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0.93亿元,同比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3亿元,同比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7060万美元,同比增长10.1%;出口总额3923万美元,同比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1元,同比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9元,同比增长11.0%。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13:29.32:52.55;财政总收入13.17亿元,同比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9亿元,同比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25亿元,同比增长11.2%;实际利用外资7767万美元,同比增长10.0%;出口总额33148万元,同比增长2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79元,同比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5元,同比增长10.0%。
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9.68:27.99:52.33;财政总收入14.11亿元,同比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6亿元,同比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5亿元,同比增长11.8%;实际利用外资8307万美元,同比增长6.95%;出口总额16114.48万元,同比下降5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32元,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8元,同比增长10.5%。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0.72:26.93:52.35;财政总收入13.45亿元,同比下降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17亿元,同比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8752万美元,同比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83元,同比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6元,同比增长9.4%。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6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69.6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16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为19.1:28.3:52.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34.39亿元,增长10.0%。
宁都县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