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浙江]-[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文成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文成县(Wén Chéng Xiàn,Wencheng Xian)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温州市西南部,飞云江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6'~ 120°15',北纬27°34'~ 27°59',中心为北纬27°47′,东经120°05′。东邻瑞安市,南界平阳县、苍南县,西倚泰顺、景宁县,北接青田县,总面积1292.16平方千米。隶属温州市,县政府驻地大峃镇,距省会杭州市274千米,距温州市区62千米,距温州市一小时车程。距东海62千米(均系直线距离)。2022年年末户籍总人口40.40万人。
文成县辖12个镇(其中1个民族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分别为:大峃镇、珊溪镇、玉壶镇、南田镇、黄坦镇、巨屿镇、百丈漈镇、峃口镇、西坑畲族镇、周壤镇、二源镇、铜铃山镇;周山畲族乡、平和乡、双桂乡、公阳乡、桂山乡。县人民政府驻大峃镇建设路125号。
文成属浙南山地,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5% ,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为西北部的石垟林场杨顶峰,海拔1362米,最低为平和乡大垟口,海拔15米。山脉分属两支,江北属南田山脉,为洞宫山脉分支。江南为南雁荡山脉分支,从平阳县进入文成县,南田高山平台,为文成县山地的典型地貌。河流绝大部分属飞云江水系,主要河流是飞云江(中上游),横贯县境南部,流程43.5公里。
【历史人文】
文成,地处温州西南部,以本地历史名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谥号为名,文成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文魅力的县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当代新闻泰斗赵超构、叶式太极创始人叶大密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刘伯温是浙江省第一位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历史文化名人,刘伯温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也是温州市第一个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近年来,该县以推进省级“文化强县”建设为统揽,全面实施“文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走出了一条以刘伯温文化为龙头,畲族文化、侨乡文化、红色文化、孝文化等多元发展的地域文化品牌。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遗4项,市遗67项,县遗167项。
【刘基】
刘基,字伯温,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谋略家、文学家。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路总管府判,后弃官归隐故里,著《郁离子》。五十岁出山,辅佐朱元璋,灭陈友谅、执张士诚、降方国珍,北伐中原,一统大明江山。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追赠太师、谥文成。通经史,善诗文,有《诚意伯文集》存世。“学为帝师,才称王佐”,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刘伯温传说】
刘伯温传说是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生平事迹为基础内容,经历代人民群众口耳相传,集体创作而形成的民间文学作品群。最早见于明初黄伯生《刘公行状》,明朝中后期文人笔记更是多有记录。20世纪80年代,在民间文学集成普查中,刘伯温传说得以较系统全面搜集。刘伯温传说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传承久远、流布广泛,形成“浙南青田、文成群”“江苏南京群”“北京群”和“海外群”等多个传说群,是不可多得的民间口头文学瑰宝。2008年6月,刘伯温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太公祭】
太公祭是存续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为对象的祭祀礼仪习俗。太公祭始于明正德九年,浙江处州知府钦承圣命首次致祭。此后刘伯温例享春秋二祭,均在刘基庙举行,春祭为正月初一举行的家族祭祀,秋祭为刘伯温诞辰农历六月十五地方举行的先贤祭祀。太公祭持续五百余年,一直完整地保持着固定的家族祭祀仪式,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刘氏宗亲以及旅居海外的刘氏后裔前来参加祭典。2011年5月,祭祖习俗(太公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赵超构】
赵超构(1910-1992)中国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笔名林放,1910年5月4日生于浙江文成县。1934年任南京《朝报》编辑。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6年任上海《新民晚报》总主笔。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延安一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畲乡韵致】
周山畲族乡,西坑畲族镇是浙江四个少数民族镇之一。早年文成民间多称畲族人为“畲客人”,意识就是外来客,大约在明清时期逐步由外地入迁文成,有蓝、雷、钟、李四大姓。县博物馆设立面积200多平方米的“畲乡韵致”专题展厅从历史、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充分表现畲族情况和面貌。展厅内容包括“畲族源”、“畲乡俗”、“畲山风”、“山哈韵”四个单元。500余件畲族文物,包括服装、银饰、道教器具、祭祀工具、生产生活用具、歌本等。
【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文成调,是流传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境内,波及部分周边相邻的县(市、区)畲民族聚居地的一种畲族民歌调式,具有“一个地域一个调”的特征。畲民歌的基础调“丽水调”分别向“羽”“徵”两个调式系统衍化,向“徵”调式系统衍化时便产生了“文成调”。畲民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他们以歌代语来表达自己心声,“对山歌”是畲族民歌——文成调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畲族打王舞】
畲族打王舞,俗称“打王”,起于何时,已无处稽考,相传起始于广州凤凰山的传统民族节日 “招兵”节。自1560年雷法有第一支畲民迁入文成境内,打王舞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便在文成境内流传开来。在“打王”中兼有打七塔、吊九楼、翻三界等带有杂技性质的动作。打王舞通常由畲族师公来跳,以龙角铃刀为道具,以驱邪避凶为目的,舞姿刚强凌厉,是畲民宗教信仰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文物与非遗项目】
黄坦镇培头钟氏宗祠2002年12月被列入县第二批文物保护点,成为温州地区唯一一处保留较完整的少数民族宗祠,宗祠内陈列着民族文物和民俗物品。先后将畲族民歌、畲族婚俗、畲族三月三、畲家拳等24项列入非遗名录,公布了14人次畲族相关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培头民族村申报为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畲族三月三传承基地,将培头民族小学列为畲族民歌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将培头民族村列为畲族三月三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将让川悦慢民宿列为市级非遗体验基地,使畲族项目切实得到传承发展。
【华侨文化】
文成是浙江省著名侨乡,百年华侨文化影响深远,被誉为“侨领之乡”。依托县博物馆侨乡专题厅收集相关华侨历史文物文献,展示文成华侨文化。加大对百年华侨历史研究和华侨名人及其艰苦创业、爱国爱乡精神宣扬,塑造侨乡开放、文明、诚信、奋进的新形象。
【政府网站】http://www.wenche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