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江苏]-[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镇江市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镇江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总面积38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1万,现有丹阳、句容、扬中3个市,丹徒、京口、润州3个区和镇江新区、镇江高新区。
清新秀丽、生态优良。镇江市素有“城市山林”之称,全市有235座山体,河流63条,林木覆盖率达25.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2%,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市级绿色工厂62家,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建设试点城市。
底蕴丰厚、人文荟萃。镇江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3000年,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刘备招亲”“水漫金山”等传说故事广为流传,《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巨著成书于此。拥有9所高校和20多所中专院校,在校生10万余人。
交通便捷、资源丰富。镇江市位于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交汇处,7条铁路(含宁句城际S6线)和6条高速公路穿越境内,1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拥有江苏最长的长江深水岸线,港口吞吐量2.47亿吨。
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63.42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7.59亿元,比上年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204元、31354元,分别增长8.5%和10.4%。
【自然地理】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占全省3.7%。其中,市区1082平方公里,丹阳市1047平方公里,句容市1387平方公里,扬中市331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全市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全市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2003年末,耕地157300公顷,其中,市区41770公顷,丹阳市54970公顷,句容市49220公顷,扬中市11340公顷。
水资源:全市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以人工运河为多。水系分北部沿江地区、东部太湖湖西地区和西部秦淮河地区。长江流经境内长103.7公里。京杭大运河境内全长42.6公里,在谏壁与长江交汇。全市人工水库、塘坝总库容量5亿多立方米。其中,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107座,库容量3.7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宁镇山脉。矿种有铁、铜、锌、钼、铅、银、金等金属矿藏和石灰石、膨润土、白云石、大理石、磷、耐火粘土、石膏、石墨等非金属矿藏。其中:石灰石矿石质优良,储量30多亿吨;膨润土矿1.5亿吨,储量居全国第三。宝华山发现省内第一处大型红柱石矿,开发前景广阔。此外,尚有煤、泥炭和地热资源等。
生物资源:植物方面,落叶阔叶树有麻栎、枹树、黄连木、山槐、枫杨等;常绿阔叶树有青风栎、苦楮、石楠等。药用植物有700多种。引进的树种有黑松、杉木、泡桐等。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有木兰科中最珍稀的宝华玉兰。动物方面,鱼类资源丰富,青、草、鲢、鲤等淡水养殖鱼类和鲍、鲶、鳝等非人工养殖鱼类均有大量出产。境内长江鱼类有90多种,其中刀、鲥、鳗、鱼回、河豚是名贵品种;白鳍豚、中华鲟等是我国珍稀动物。全市有鸟类100多种,其他野生动物20多种。
【人文历史】
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宜”地。1954年从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了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铭文。有文字记载的3000余年漫长的岁月中,镇江曾多次更名: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说明了镇江在重要军事地位。自秦汉起直到建国前,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确立魏、蜀、吴三分下的赤壁之点,其发韧地便是镇江;南宋韩世忠率八千精锐困十万金兵于黄天荡,杀得金兵丢盔卸甲仓皇北窜;元蒙灭宋那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水战,两军水师即会猎于镇江江面;太平天国定都后更在这“东南锁钥”与清军鏖战长达十二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伏击战,奏响了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果断地向妄图阻碍中国革命进程的英军“紫石英”号发起炮击,终结了大英帝国在华的炮舰政策。特别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中的镇江保卫战,面对强敌,镇江守军同仇敌忾,直到全军壮烈殉国。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镇江军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中国士兵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镇江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曾产生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传世佳作,主要有:“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之一的《抱朴子》;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首开中国笔记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选集《昭明文选》;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现存的第三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著述《马氏文通》;中国著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书《铁云藏龟》;中国第一部医学史专著《中国医学史》;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国文化史》等等。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东晋时,中原鸿儒显宦纷纷南下,移居京口者众多,或完成大业,或著书立说,著名的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著有《晋书》的臧荣绪,选编《玉台新咏》、诗文与庾信齐名的徐陵,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等。北宋移居镇江的有:著有被誉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的科学家沈括,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明清两代镇江名人有: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杨一清,主持编修《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张玉书。近代以来有:著有《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著有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历史学家柳诒徵,飞机制造专家巴玉藻,华生电扇发明者杨济川,世界语运动开创者之一的符恼武,金融家陈光甫,桥梁专家茅以升,辛亥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赵声,辛亥革命著名将领李竟成、解朝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镇江籍5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冷遹、诗人闻捷。
【区划人口】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镇江府,始称镇江,历经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后称丹徒县,1928年改为镇江县。1929年至1949年2月为江苏省政府所在地(其中1937年—1945年镇江沦陷期间,省政府迁往苏北)。1949年4月23日镇江划城区和近郊为镇江市,四乡为丹徒县,均隶属于苏南行政区镇江专署。1953年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合并建江苏省后,设镇江专员公署,辖镇江市和10个县(丹徒、丹阳、扬中、句容、江宁、高淳、溧水、武进、金坛、溧阳),镇江为县级市和专署所在地(其中1958年9月—1959年9月,专署迁至常州,改称常州专员公署)。1983年3月,镇江市改为省辖市,辖4县2区。1987年、1994年、1995年,所辖丹阳、扬中、句容先后撤县设市;2002年,丹徒撤县设区。现镇江市辖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和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以及镇江新区、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至2021年底,镇江市辖56个镇(街道)。其中,镇31个,街道25个。丹阳市辖10个镇、2个街道;句容市辖8个镇、3个街道;扬中市辖4个镇、2个街道;丹徒区辖6个镇、2个街道;京口区辖3个镇、8个街道,其中,镇江新区代管3个镇、2个街道;润州区辖8个街道,其中,镇江高新区代管1个街道。
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68.10万人,比上年减少1.16万人;出生人口1.22万人,死亡人口2.1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4.6‰,死亡率8.1‰,自然增长率-3.6‰。户籍人口中男性132.16万人,减少0.66万人;女性135.93万人,减少0.50万人。
镇江市是江苏省民族工作重点城市之一。全市有回、蒙古、苗、满、彝等47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8493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为0.594%;人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以上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4%。
【产业经济】
综合实力。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63.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19.73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2286.67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3:48.7:48.0。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82万元,增长9.2%。
经济结构。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19.73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2286.67亿元,增长8.6%。
对外开放。2021年,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29.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进口总额36.89亿美元,增长21.6%;出口总额92.25亿美元,增长24.8%。一般贸易出口额82.63亿美元,增长30.5%,占出口总额比重为89.6%;加工贸易出口额7.93亿美元,下降15.6%。从出口市场看,对东盟出口13.09亿美元,增长28.3%;对欧盟出口15.18亿美元,增长25.3%;对美国出口19.71亿美元,增长15.0%;对韩国出口3.66亿美元,增长22.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31.63亿元、增长32.0%,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3%。
2021年工商新注册外资企业100家,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4项。实际利用外资8.09亿美元,增长2.8%;协议利用外资21.40亿美元,下降2.2%。
2021年服务外包合同总额3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离岸外包合同总额13.16亿美元,增长18.2%;执行总额31.88亿美元,增长12.0%,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11.68亿美元,增长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