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黑龙江]-[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梅里斯”是达斡尔语,意为“有冰的地方”。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198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市辖达斡尔族区,素有“中国洋葱之乡、中国甜瓜之乡、中国菇娘之乡”之称。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2020年作为核心区被评为第九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21年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园获批黑龙江梅里斯经济开发区。
梅里斯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幅员面积2078平方公里,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嫩江贯穿全境,资源原始状态保持良好,土质肥沃,无工业污染。全区辖1乡5镇、1个街道,49个行政村、138个自然屯,总人口12.5万人,其中达斡尔族人口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0%,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的10%,是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汉、满、回、朝鲜等多民族聚集区。
农业资源丰富。全区耕地面积广阔,是典型农业区和近郊蔬菜种植区。全区粮食生产总面积可达18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亿斤,已实现“十五连丰”。全区果蔬种植面积可达30万亩,建有草莓、樱桃等棚室果蔬生产基地11处,洋葱、白菜、西甜瓜、油豆角等果蔬远近闻名。近年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4.35万亩,推广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示范田亩产突破2000斤,大豆示范田亩产达536斤。依托优势农业资源,大力促进畜牧业发展,引进东方希望大型生猪养殖企业,2022年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52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奶牛、家禽、羊饲养量均实现正向增长。积极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达1481户,其中有2户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工业前景广阔。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2022年提出“7+1+2”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依托山东金锣、东方希望、青岛汇能、四川雅娴等链主企业,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在烤肉产业链上,成功举办齐齐哈尔烤肉数字化发展现场推进会,建成梅里斯烤肉文化展览馆,启动梅里斯大片肉美食季,“梅里斯大片肉”作为“齐齐哈尔烤肉第一特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在中央绿色厨房产业链上,笨奔福有机品牌实现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发展,研发年猪菜、锅包肉等特色预制菜上百种,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定制化服务;在大豆产业链上,山松生物在首个生产期即晋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区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年新签约项目7个,签约总额达20.2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户,规上工业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65.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投入3300万元用于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给水、污水处理、供电等发展要素更加完备,产业平台作用更加明显。
民族风情独特。达斡尔人原居黑龙江流域,在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叛乱、开拓嫩江流域农耕文明、投身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其勤劳朴实、英勇善战等特点被称为齐齐哈尔筑城者、嫩江流域开拓者、祖国北疆守护者和民族团结实践者。多年来,梅里斯区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开设中小学达斡尔族课程,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支持各类民族文化创作,编写出版达斡尔族书籍,达绣作品成功被省博物馆收藏,“柳蒿芽茶工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入融合,建设了哈拉新村、额尔门沁等一批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哈拉新村被列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额尔门沁村获批第三批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举办“库木勒节”“抹黑节”“冬捕节”等特色民族活动,承办“黑龙江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中央电视台、黑龙江卫视、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民族文化不断绽放光彩。
交通便捷优越。梅里斯区内301国道、302省道贯穿全境,设有奈门沁、共和两个高速公路入口。距齐齐哈尔火车站23公里、高铁站16公里、民航机场14公里。齐齐哈尔至通辽高铁快运将在梅里斯区设高铁站。公路一小时经济圈可覆盖齐齐哈尔7区、3县,铁路滨州线、平齐线、齐黑线三小时经济圈可覆盖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吉林省白城、内蒙古扎兰屯等市。通过公路、铁路可直通黑河、满洲里、绥芬河等对俄口岸,民航可达北上广。
【政府网站】http://www.mls.gov.cn/
【历史沿革】 一、建置溯源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清代人口不过3万,解放初期也不足5万人口。迁居嫩江流域以前,达斡尔族的先辈在额尔古河流域、石勒克河流域及黑龙江以北的地区建村屯,筑城池,从事农业、牧业和狩猎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为黑龙江流域的历史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梅里斯境内,辽代归泰洲节度使管辖。泰洲(今为泰来县、白城子市、洮子河流域)原是契丹二十部放牧之地。
金代为女真族婆卢所辖地,嫩江西部归黄府路,隶属乌古迪烈统军司辖地。元朝初期忽必烈继位,改行省制,先属岭北行省后属辽阳行省。
明代,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地区,设置了奴尔干都指挥司及下属管理机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均受其统辖。从1403至1449年,在达斡尔族区域先后设立了仓塔河卫、古里河卫、野儿定河卫、阿刺山卫等卫所。实行部落酋长为部署、指挥,设千户、万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由各部部长、酋长管理所部,朝廷不派官吏。
1636年,皇太极继皇位,改国号为清。清朝统治者完全征服了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族各部。清政府对各部族采用安抚政策。仍按旧习生产、生活。各部酋长均衩朝廷命“朱录章京”即(长官之意,等同于当今的乡长)管理本部事务。
梅里斯区设治较晚。(顺治六年)1649年在江西的齐齐哈(今梅里斯乡的齐齐哈村)建立了直属理藩院的达斡尔总管,扎木苏为总管,洪吉为副总管,掌有总管印信。总管统辖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及鄂伦春族的行政、军事等各项事务。康熙初年撤销达斡尔总管,达斡尔族行政事宜受宁古塔将军监督辖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派萨布素任黑龙江将军,改归黑龙江将军衙门管辖,后又直接受齐齐哈城副都统衙门管辖,按“哈勒”、“莫昆”氏族组成的村屯为单位被编入清朝的“八旗组织”。清代的八旗是“出则为兵、归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的军、政、生产三合一的组织。布特哈旗下设92个佐,其中达斡尔族39佐,鄂温克族37佐,鄂伦春族16佐。布特哈八旗又称索伦八旗,俗称“打牲部”。
乾隆八年(1743年)由齐齐哈尔地区调达斡尔官兵十二佐驻防呼兰地方。道光年间为加强呼兰地方的防御力量,从巴尔其格(今大八旗)、呼兰额尔基(今富拉尔基)、岗根屯(今岗阿村)等地又征调120户达斡尔人到呼兰驻防屯垦。在呼兰城北建立了白旗屯、红旗屯、黄旗屯、三家子、巴莫勒等村居住,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将驻呼兰的530名达斡尔族士兵编入呼兰八旗水师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设黑水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黑水厅升为龙江府。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民国政府在齐齐哈尔设八旗办事处,处理咨询民间事宜和原八旗组织遗留问题。
梅里斯区在民国期间、日伪时期直至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达40多年归龙江县管辖。1954年划归齐齐哈尔市。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经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于1952年8月18日建立龙江县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1954年9月27日后划规齐齐哈尔市领导。1956年8月25日,撤销卧牛达斡尔族自治区,并入齐齐哈尔市郊区。
二、设治后沿革
1956年5月,根据齐齐哈尔市人民委员会《齐民字第11号文件》的通知精神,由达呼店区、榆树屯区、虎尔虎拉区合并成齐齐哈尔市郊区,暂在大民屯办公,9月份郊区搬到梅里斯办公,并将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并到齐市郊区,改区名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齐齐哈尔市城区外统归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管辖。下辖17个乡和10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7个乡是: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卧牛吐达斡尔族乡、雅尔塞达斡尔族乡、梅里斯达斡尔族乡、杜尔门沁达斡尔乡、哈拉乡(今哈力乡)、腰库勒乡、共和乡、瑞廷乡、达呼店乡、胜利乡、大民乡、水师乡、水师营乡、哈拉乌苏乡、哈什哈乡、联合乡、榆树屯乡。
1957年1月15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设6个中心乡。即水师营中心乡(辖水师营、哈拉乌苏、榆树屯);卧牛吐中心乡(辖卧牛吐、莽格吐、雅尔塞);腰库勒中心乡(辖腰库勒、杜尔门沁、哈拉);达呼店中心乡(辖达呼店、瑞廷、胜利);联合中心乡(辖联合、大民);共和中心乡(辖共和、梅里斯、哈什哈)。
1958年5月,富裕县划入的勇敢乡,并入联合乡。5月19日撤销雅尔塞达斡尔族乡的建制,成立齐齐哈尔市国营雅尔塞农场。
1958年末,建立华丰人民公社,下辖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梅里斯乡、共和乡、哈拉乡、哈什哈乡,并更名为管理区;卧牛吐、莽格吐两乡划归建华人民公社管辖;达呼店、瑞廷两乡及雅尔塞农场归龙沙人民公社管辖;腰库勒、杜尔门沁两个达斡尔族乡分别划归红宝石人民公社和红岸人民公社管辖;榆树屯、大民屯、水师营、哈拉乌苏四乡分别划归龙沙和铁锋人民公社管辖。
1961年10月后,梅里斯恢复郊区体制,机构名称为齐齐哈尔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和齐齐哈尔市郊区办事处,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辖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局、国营农场管理局及齐齐哈尔市周边16个农村人民公社。
1967年12月8日,撤销郊区工委和办事处,成立郊区革命革命委员会。1968年11月4日,郊区革命委员会与昂昂溪区革命委员会合并,仍称郊区革命委员会,驻地在昂昂溪区。
1970年3月5日,与昂昂溪区分开,又回到梅里斯驻地,仍称郊区革命委员会,下辖梅里斯、哈拉、共和、卧牛吐、莽格吐、大民、边屯、雅尔塞、瑞廷、水师营10个农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2年,大民公社划归龙沙区管辖。1973年又将水师营公社划给昂昂溪区领导。1974年,边屯公社划给铁锋区管辖。
1980年3月10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郊区革委会名称改为梅里斯区,区所在地按城镇管理,并建立街道办事处。是年5月31日,正式成立梅里斯区人民政府。管辖梅里斯、雅尔塞、达呼店、卧牛吐、莽格吐、瑞廷、共和、哈力8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
1984年1月18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哈拉乡改为哈力乡,是年3月13日,恢复卧牛吐、莽格吐为达斡尔族乡。同年12月30日,经市政办(1984)107号文件批准撤销雅尔塞乡的建制,成立雅尔塞镇人民政府。
1988年7月,经民政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恢复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1989年6月起,卧牛吐达斡尔族乡、共和乡、达呼店乡先后改乡设镇,至1990年底,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下辖4乡、4镇、1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