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黑龙江]-[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呼兰地处黑龙江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素有“江省邹鲁”之美誉。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辖3乡6镇10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2229平方公里,2014年末户籍总人口631553人,比上年增加18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7737人。2015年,全区年末户籍总人口617603人,比上年减少13950人。其中城镇人口147034人,农村人口470569人。2016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19388人,比上年增加1785人。其中城镇人口150717人,乡村人口468671人。2017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07869人。其中城镇人口127376人,乡村人口480493人。2018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8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1.8%。在全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2%。全区出生人口2558人,出生率4.3‰,死亡人口2327人,死亡率3.9‰。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019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27705人。其中城镇人口105705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在全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576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9%。全区出生人口1972人,出生率3.7‰,死亡人口1768人,死亡率3.4‰。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522067人。其中:城镇人口204623人,乡村人口31744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2%。2021年末户籍总人口516607人。其中:城镇人口201596人,乡村人口315011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2022年末户籍总人口512507人。其中,城镇人口199486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8.9%。
人文历史厚重。新石器时代早期呼兰就有了人类活动,到了辽金时代,诞生了胡拉温屯这个最早见于史书的村落。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设呼兰城,是黑龙江最早开发的五城(齐齐哈尔、黑河、墨尔根、布特哈、呼兰)之一。蜚声中外的萧红故居,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称的天主教堂,清新别致的四望亭,亚洲之最的百年仙人掌,文庙、三光庵、清真寺等宗教建筑,赋予呼兰深厚的人文底蕴,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区位条件优越。扼守哈尔滨北大门,是省城、市府北向交通要冲,处于全省“八大经济区”战略格局的重要极点,是全市实施“一江居中、两岸繁荣”战略的重点区域,地处东北亚经济合作圈,南向辐射吉林、辽宁及内地省份,北向辐射龙江腹地及东北亚,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汇之地。滨北、滨洲两条铁路境内通过,哈黑、哈大、哈绥等5条国省级公路贯穿全境,城市内环直接连通太平国际机场,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交通网络,成为连接黑龙江北部及俄罗斯、东北亚的重要通道。
生态资源富集。境内“一江四河”(松花江、呼兰河、泥河、少陵河、漂河)纵横交错,拥有66公里的江岸线,70公里的呼兰河流长,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大江河、大森林、大湿地的特有景观和天然的滨水生态,为发展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经济发展强劲。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304.7亿元,增长6.3%;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9.13%;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56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7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29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801元,增长12.6%。2015年,呼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3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075元。全区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3681元,从业人员41436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65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6元,增长14.6%。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4.8亿元,比上年增长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752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0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7.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7.3亿元,增长5.5%。三次产业结构为20.3:39.9:39.8。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0%:44.0%:33.0%。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156元,比上年增6.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7.9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为19.7:37.1:43.2。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3%:23.8%:56.9%。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9亿元,比上年下降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亿元,同比下降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1亿元,同比增长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同比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8:15.5:47.7,调整为28.9:16.5:54.6。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比上年下降4.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比上年下降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3亿元,比上年下降5.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2:14.5:49.3,调整为36.8:14.9:48.3。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7亿元,比上年下降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8:14.9:48.3,调整为36.8:14.7:48.5。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6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6亿元,比上年下降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8:14.7:48.5,调整为36.2:15.0:48.8。202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2:15:48.8调整为36.6:15.5:47.9。
[位置面积]
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位于东经126°25′~127°19′,北纬45°49′~46°25′之间。东滨漂河、少陵河与巴彦县为邻,东南与哈尔滨市道外区、宾县隔松花江相望,南与哈尔滨市松北区接壤,西濒呼兰河与哈尔滨市松北区相邻,西北濒泥河与兰西县为邻,北及东北以泥河、大荒沟为界与绥化市、巴彦县毗邻。辖区总面积2229平方千米。区政府驻新城区南京路8号,电话区号0451,邮政编码150025,距哈尔滨市政府14.5千米。
[地质地貌]
呼兰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松嫩沉降带东部隆起区边缘,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洪积冲击物和沉积冲击物两类。洪积冲击物主要分布在境内黑土区和松花江阶地上,沉积冲击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漫滩地上。地貌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为地质构造上凹陷地区。受江河流水作用侵蚀,形成河谷、漫滩、阶地等沟谷纵横的平原地貌形态。境内无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整个地势平坦开阔,西部低平、中部平缓、东部略高,呈东高西低趋势。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113米,最高点(团山)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之间。
[气候特征]
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4.0℃。区境东西横跨1个纬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递减,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春季风速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全年无霜期平均144天。初霜日期平均为9月26日,终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全年气温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9.4℃。冻土深达197厘米。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土地资源]
全区总面积321.2万亩,已开垦耕地233.12万亩,占总面积72.6%;其中水田面积20.12万亩,占耕地面积8.6%。可耕地中土质养分含量高,宜耕性良好的黑土、黑钙土居多,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土质黏重宜耕性较差的草甸土、沼泽土为少,占耕地面积近30%。还有未开垦的沼泽地,为鱼池分布和畜类牧放区。此外,还有草类泥炭土和黏土资源。草类泥炭土,主要分布沿江河沼泽地带,质量好、埋藏浅,是草炭肥源,改造中、低产田效果好,也用于猪、鱼饲料的拌料。黏土埋藏于天然或人工植被以下,具有分布面积广、埋藏浅、厚度稳定、理化性质好的特点,用途广泛,是房屋建筑、修筑江河堤防、水库水坝、各种路面垫层原料,为工业、建筑业、手工业生产重要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沙资源较丰富,细沙、中细沙储量大。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呼兰河、松花江河槽与河漫滩,沙质较优良,主要由石英、长石颗粒及云母碎片构成。其中石英含量占75%、长石占15%、云母及其它杂物占10%左右。沙资源长度90公里,宽度平均2公里,可采深度平均1.5米,其中中沙以上的沙源储量少,难开采;中细沙、细沙储量大,易开采,可满足一般工程和农田改土用沙的需求。境内团山子系由泥质页岩、沙页岩、粉沙质板状页岩间夹铁染质细沙岩组成。岩石严重风化,可作一般公路基底垫层材料。
[水资源]
辖境江河纵横、湖泡沟渠密布。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沟泡湖泊412个。境内流经的江河有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除呼兰河外,均属界河。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自呼兰区利民街吕刚屯东入境,腰堡街、方台镇、二八镇、杨林乡东界少陵河口出境,境内段总长66公里,江段直线流程51公里,曲折系数1.29,最高洪峰水位118.35米,平均年径流量455.38亿立方米。呼兰河发源于铁力市太平岭,为松花江最大支流之一。自呼兰区孟家乡张家围子入境,经孟家乡、兰河街道、呼兰街道、利民街道、腰堡街道出境,境内流长70公里,其中直线流程27公里,曲折系数2.59,最高洪峰水位119.0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1.29亿立方米。泥河发源于庆安县青、黑二山之谷,自呼兰区莲花镇大荒沟处入境,流经大用镇、许堡乡、孟家乡张家围子入呼兰河,境内流长75公里,直系流程46公里,曲折系数1.63,平水年水位高程119.57米,多年平均年相应径流量0.981亿立方米,漂河发源于巴彦县西北,自呼兰区白奎镇戴家屯东入境,流经石人镇、西井村、二八镇、杨林乡郝家庙屯东汇入少陵河,境内流长58公里,直线流长35.8公里,曲折系数平均1.78,年均相应径流量0.385亿立方米。少陵河发源于庆安县小青山、黑山之谷,自呼兰区杨林乡郝家庙屯东入境,汇入松花江,境内流长12公里,最大含沙量24千克/立方米,为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植物资源]
境内草原分布广、草种多。有小叶樟、乌拉草、塔头草等,多分布于松花江漫滩区。芦苇、臭蒲、水葱、羊草、柳蒿、黄瓜香、落豆秧等,多分布于泥河、呼兰河、漂河、少陵河等漫滩及沼泽地带。碱蒿、碱莲等分布于盐碱化土壤区。五花草、碱草、燕子草、狼尾草、星星草、野古草、稗草等杂草,多分布于阶地、岗阜状平原区。境内高低平原盛产野生药材,有防风、柴胡、蒲公英、车前子、黄芪、灵仙、紫菀、黄芩、地丁、知母、艾蒿、透骨草、扁蓄、瞿麦、薤白、小蓟、大蓟、昆草、葶苈子、小菖蒲、泽兰、王不留、白薇、山龙、草乌、狠毒、苦参、白藓皮、血见愁、仙鹤草、苍耳、青蒿、茵陈、三棱、芡实米(鸡头米)、龙胆草、大力子、小荭子、菟丝子、赤芍、白头翁、细辛、浮萍、升麻、兔子伞、野薄荷、桔梗、旋夏花、鼠曲草、苦杏仁、酸浆、赤包、马齿苋、黄花、山豆根、重楼、玉竹、猪毛菜、铃兰、龙葵、问荆、鸭跖草、猪苓、萱草根、黄精、百合、老颧草、独活、薄黄、马兰、地榆、红旱莲、茜草、远志、天仙子、白屈菜、野茴香等百余种。人工种植药材有平贝、黄芪、荆芥、香瓤、黑豆、紫苏、王不留、丝瓜、山药、大青、玄参、生地、薏苡仁、凤仙花、枸杞子等百余种,有家养有野生。家养主要有芍药、萱草、牵牛、凌霄、江西腊、海棠、迎春、月季、秋葵、金盏、蓝雀、鸡冠、刺梅、菊、冰凉花、山丹、鞑子香、红蓼、茉莉、绣球、荷花、柳桃、相思豆、仙人掌、仙人球、仙人剑、大头兰、兰草、杜鹃、君子兰、玫瑰、对红、葡萄莲、灯笼、滴水莲、石榴、百合、大叶青、玻璃翠、六月梅、木菊、含羞草、卷叶莲、丁香、紫罗兰、八宝树、霸王鞭、龙骨、铁树。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不多,兽类有山狸、银鼠、灰鼠、狐、獾、鼬(黄鼠狼)、兔、家鼠、田鼠等;禽类有猫头鹰(鸱鸺)、野鸭、雉鸡(野鸡)、雉凫、燕子、杜鹃、黄莺、画眉、斑鸠、布谷鸟、乌鸦、喜鹊、啄木鸟、蜡嘴、麻雀、黄雀、鹌鹑等;鱼类有鲤、鲫、白鱼、黑鱼、狗鱼、白鳔、鲢鱼、山胖头、柳鲚、重唇、鳌花、草根、黄鳝、泥鳅、鲇、鲍、哲罗、鳟、郤、雅罗、鳊花、葫芦籽、黄尾巴囊等;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等;爬行类有蝮蛇、松花蛇、野鸡脖子蛇、蜥蜴(马蛇子)等,还有蚌蛤、鳖、龟、蟹、虾、螺、蜗牛、水鳖等。有益昆虫有蜂、螳螂、粪郎、瓢虫(花大姐大部分种类有益)、蝴蝶(大部分种类有益)、蜻蜓等。其他动物还有蜘蛛、蚯蚓等。
[林业资源]
境内林业资源有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特用林,全区已建成4个林业基地和一个经济林中心。呼兰中西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东部丘陵区以水土保持林为主,江河沿岸和各涝区以薪炭林为主,黄土山林场区为用材林基地,各乡村及村民各户发展果树建成经济林。森林覆盖率13.4%。树种有杨、桦、柞、榆、枫、椴、槐、柳、落叶松、樟子松、红松、核桃楸、水曲柳、黄波椤及小灌木。其中以人工栽植管理自然生长的杨、柳、落叶松等速生品种为主。落叶松、樟子松、黄波椤、水曲柳、核桃楸以抚育、天然次生混交状态分布于黄土山林区和部分江河堤防内外。果树类海棠、葡萄、灯笼果、托盘、杏、李、石榴、沙果、小苹果、樱桃、草莓、山楂、大秋果、黄太平、山丁子、山核桃。2015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2.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城区新植树木1.5万株、新增绿地78.5亩,建成区绿地率达3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平方米。
【政府网站】http://www.hul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