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内蒙古]-[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凉城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地区位置:凉城县座落于东经112°02′─113°02′、北纬40°10′─40°50′之间,地处阴山南麓和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位于内蒙古中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是蒙、晋、冀三省区交界地带的中心,东临丰镇市,南与山西省左云县、右玉县毗邻,北与卓资县接壤,西与呼和浩特市、和林县交界。东距张家口200公里;东南距北京400公里、天津港550公里;南距大同110公里、太原50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100公里、包头250公里、鄂尔多斯200公里;北距集宁90公里、二连浩特490公里;距呼和浩特白塔机场1小时车程,距大同机场2小时车程。
政区现状:全县辖6个镇(鸿茅镇、岱海镇、麦胡图镇、六苏木镇、永兴镇、蛮汉镇)2个乡(天成乡、曹碾满族乡),130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871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
人口:到2021年11月份,凉城县户籍人口22.8万,其中,城镇人口4.3万,农村人口18.5万。
地形地貌:全县土地总面积3458.3平方公里(518万亩),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0.3%;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南北最宽73公里。地形总体特征为四面环山、中怀滩川(盆地)。北部为蛮汉山山系,山体狭而陡峭,最高峰海拔2305米;南部为马头山山系,山体宽而平缓,最高峰海拔2042米;中部为内陆陷落盆地──岱海盆地,岱海镶嵌其中。全县平均海拔1731.5米。山地面积为165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83%;丘陵面积为811.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46%;盆地面积为82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93%;水域面积为16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8%;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称。全县耕地95万亩,其中水浇地24.02万亩(水浇地中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28%;旱地70.9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4.72%(其中沟湾地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8.95%);人均耕地3.99亩;林地146万亩;草地140万亩;林草覆盖率62.08%,森林覆盖率35.76%,位居全区前列,全市第一。
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全年极端最低气温-34.3℃,极端最高气温39.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3℃,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0.5℃。
无霜期平均120天左右,其中滩区109-125天,初霜9月14日至9月20日,终霜5月17日至5月27日。丘陵区无霜期77-109天,初霜9月2日至9月14日,终霜5月27日至6月16日。年日均气温0℃以上持续时间193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多小时,有效积温2600℃。
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据1960年-1998年38年的降水资料分析,全县年平均降水量392.3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938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94倍,年平均湿润系数0.37。降水量变化较大,最多(1967年)达621.3毫米,最少(1965年)仅216.13毫米。
历史沿革:凉城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 6000 多年前,古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 留下了华夏祖先傍海而居的足迹,老虎山、王墓山、园子沟等环岱海遗 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这里赞誉为 “ 太阳升起的地方 ”。有文字记载以来,这里就成为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水乳交融的沃土。数千年来,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英贤辈出,俊采星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良将李牧,保国戍边;飞将李广,拒敌阴山;鲜卑拓拔,开北魏基业;木兰从军,展巾帼英姿;康熙巡边,始有马刨神泉;达赖受封,积淀宗教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名流都曾踏上这方热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凉城人民。
凉城县是北方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迄今为止已发现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291 处,形成了以老虎山、园子沟和王墓山遗址为代表的环岱海遗址群, 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环岱海遗址群及岱海旅游区被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风景名胜区。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半坡文化是土房矮屋,而凉城的老虎山、 园子沟是高楼大厦,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
【政府网站】https://www.liangche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