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作者 [],转载请记得注明!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09°40′~110°58′,北纬20°13′~21°57′之间,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北部的一部分。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博白、陆川县毗邻,东北与本省茂名市的茂南区和电白、化州县接壤。市区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介于东经110°10′~110°39′,北纬20°51′~21°12′之间。辖区总面积1326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湛江的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大致是中轴高,东西两侧低,南北高而中间低,起伏和缓,多为平原和台地。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平原占66%,丘陵占30.6%,山区占3.4%。陆地水面(包括水库、山塘、池塘、江河)占6.4%。
湛江所辖五县四区均面向海洋,海岸线总长2023.6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243.7公里、岛岸线779.9公里,海岸线系数(海岸线长度与国土面积之比)为0.16,即每平方公里国土的海岸线长162米。
湛江北部低丘陵区,地势最高为廉江市北部、西北部,以海拔80~250米的低丘陵为主,有湛江最高点双峰嶂(海拔384米)与数十座100~300米的峰岭并排,形成一道屏障。其余山地多呈扁馒头形小山丘,沟谷较宽,丘陵疏矮,起伏不大,坡度8~15度,相对高度在30米以下,海拔高度在50~100米之间,少数达150米。丘陵渐靠河谷,亦渐为低矮。其中穿插的沟谷,切割明显。
湛江的半岛缓坡台地,三面临海,台地略有起伏,无明显峰谷,地势较平缓,坡度3~5度。在大片缓坡地之间有水田、小溪或冲刷沟等切割。以火山喷发遗迹的小山较高,地势向四周逐渐变低。较高的山岭有螺岗岭(海拔223米)、仕礼岭(海拔226米)、石卯岭(海拔259米)、石板岭(海拔245米)。螺岗岭以南地势平缓,东西部皆为台地,台顶平坦,周边较陡。
湛江的沿海平原区,以河流冲积的滨海平原为主,部分为滨海台地,地势平缓,起伏极微,坡度1~4度。滨海平原海拔0.8~3米。
湛江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东头山岛、南屏岛等。东海岛面积达289平方公里,为广东省最大的岛屿,是中国第五大岛屿。湛江南三岛面积 164平方公里,为广东省第二大岛屿,是全国第七大岛屿。
土壤
湛江既有热带土壤基本类型,也有滨海地带土壤分布,共有赤红壤、砖红壤、滨海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潮沙泥土、沼泽土、火山灰土、菜园土、水稻土等10个土类,以红壤居多,湛江因此有“红土地”之称。其分布大体是北纬20°40′以南地区为砖红壤,占土地总面积一半以上,是该市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北纬20°40′以北地区为赤红壤;沿海地区为海滨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和滨海盐土;九洲江和鉴江沿岸两侧为潮沙泥土。
气候
湛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属于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22.7℃~23.5℃,由北向南递增,南北相差1.5℃。年平均雨量1395.5~1723.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4.8~2038.2小时。4-9月为多雨季节,8月雨量最多;10-3月雨量较少。低压、热带风暴、台风登陆影响较为频繁。据气象局统计,从1960~2018年,登陆本市的台风52个,每年平均0.9个。
水文
河流水系
湛江境内河流较多,但大部分源流短,水量小,落差不大。全市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干支流有40条;属独流入海的22条。
海洋水文
湛江东部海区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在1个太阳日内出现峰——谷、峰——谷的潮候,即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两峰的高低、两谷的深浅也不一样。其规律:一月之中,“二十五六潮长,至朔而盛,初三大盛,之后渐杀;十一二又长,至望而盛,十八大盛,后又渐杀,大抵视月之盈虚为候”。
湛江西部海区(北部湾)潮汐,属于典型全日潮,其特点是在1个月内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日子每天只有一个高潮和一个低潮,在一个太阳日内完成一个潮汐循环。在一个月里,每当月亮偏北和偏南最甚的日子过后几天,潮差特别大;反之,逢月出正东和月没正西的日子过后几天,潮差特别小。每一潮潮期起止时间为14天,除三、九月份各有3次大潮,其他月份每月为2次大潮。最高与最低潮差4~5.5米;最大潮汐流速100~150厘米/秒,最小潮汐流速30~55厘米/秒。
琼州海峡潮汐,属于规则混合潮。东西向的琼州海峡,略似一条带形的内陆航道,东西的两个出口,加上每年东南、西南、东北的季风等气象因素和海峡沟底凸凹不平地形的影响,形成“南潮北汐”不相同,涨落时刻、潮的大小也不相同。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0年,湛江市土地总面积132.63万公顷,其中国有土地39.26万公顷;集体土地93.36万公顷。土地利用情况:耕地(不含可调整地类)46.6万公顷,园地14.76万公顷,林地29.74万公顷,草地1.14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33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81万公顷,其他用地1.12万公顷。
矿藏资源
2020年,湛江市发现矿产42种,占全省发现矿产148种的28.38%,矿产地337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92处。优势矿产有滨海稀有稀土砂矿、玻璃用砂、银矿、水晶、高岭土、泥炭、硅藻土、玄武岩、地下水、矿泉水、地下热水、南海石油及天然气等13种。其中湛江地热田是省内最大的地热田,分布面积4245平方千米,允许开采量106万立方米/日;高岭土矿产资源探明储量9052万吨,远景储量超2.5亿吨;硅藻土地质储量近7000万吨,在省内名列首位。
水资源
湛江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89.85亿立方米,入境径流量97.37亿立方米,总径流量187.22亿立方米,人均2553立方米,耕地亩均2675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90.17亿立方米,人均2594立方米,亩均2717立方米。从地区分布看,雷州最多,为25.52亿立方米,最少是吴川,为5.84亿立方米。全市可供开采地下水30.03亿立方米。1960年,建成雷州青年运河 , 总长5000多公里,以农业灌溉为主,其中,鹤地水库 最大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总库容11.44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湛江市天然林主要种类有52科76种,主要的有樟科、番荔枝科、桃金娘科、桑科、红树科、无患子科、柿树科、楝科、大戟科、壳斗科等。比较名贵的树种有胭脂、沙罗、樟木、苦楝、土沉香、红椎、酸枝、箭毒木等。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4个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2万公顷,有红树林15种,包括红海榄、木榄、秋茄、角果木、榄李、桐花树、白骨壤等。此外还有银叶树、海芒果、黄槿、杨叶肖槿等半红树林种9种。
动物资源
湛江主要的脊椎野生动物种类有25种以上。其中爬行动物纲如鳖、龟、蛤蚧、马鬃蛇、金环蛇、南蛇、银环蛇、眼镜蛇、蟒蛇等7科9种;动物鸟纲如禾花雀、毛鸡、斑鸠、麻雀、野鸡、鹧鸪、猫头鹰、翠鸟等6科7种;哺乳动物纲如华南虎、山猪、水獭、穿山甲、刺猬、松鼠、黄鼠狼、狐狸等9科9种。
人口
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常住人口为7030900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266600人,占46.4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764300人,占53.54%。
经济
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03.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6.6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46%,比上年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8.41万人,出生率12.00‰;死亡人口2.72万人,死亡率3.88‰;自然增长人口5.69万人,自然增长率8.12‰。
经广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1年湛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559.93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0.94亿元,增长7.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7.9%;第二产业增加值1373.18亿元,增长11.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9%;第三产业增加值1545.81亿元,增长6.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5.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0:38.6:43.4,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814元,增长8.1%。
全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税收收入97.88亿元,增长11.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0.22亿元,增长0.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8.32亿元,增长0.4%;教育支出121.65亿元,增长3.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9.44亿元,增长16.2%;卫生健康支出74.80亿元,下降1.7%;节能环保支出6.18亿元,下降34.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6.06亿元,下降41.6%;农林水事务支出64.54亿元,下降4.4%;交通运输支出22.09亿元,下降0.3%;住房保障支出16.87亿元,增长9.8%。民生类支出448.81亿元,增长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