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广东]-[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地形地貌】荔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市西部。东北部与越秀区相连,东南部与海珠区和番禺区隔江相望,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相邻,西部、南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辖地面积59.1平方千米。北片区(珠江西航道以北)地势平坦且向南向西呈低落之势,西南部平均海拔6米左右。北面为台地,地势较高,西南、南部略低,高差2米左右。由西湾到小北江间,大部分为低洼平原。侵蚀平原分布于区内的克山和西村一带,堆积平原分布于西关大部分地区。中山七路东段到西山最高,最低处在丛桂路涌边。多宝路和逢源路各街低处标高在106.4米左右,而珠江高潮面在107米上下,故潮涨即入内街。因地势低洼,每逢大雨季节,局部地段地下水上升至地面,致排水不畅。
南片区(珠江西航道以南)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绝对高程5.5—5.8米,相对高差2米左右,多为第四纪堆积层,厚1.5—30米。在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二级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岗,岗顶标高17—20米,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且面积很小。
荔湾区地域地质基底为白红岩体,上层为第四纪沉积岩、沙土、黏土、淤泥、杂填土等。辖内北片区的基底大都为垩尔岩及其他岩系,分布很广,第四纪地层系统由表及里分为表层土人工填土层和全新世海陆交替层,属陆相湖盆地沉积,沉积物厚度在500米以上。南片区地处三水盆地,区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有第四系、第三系及白垩系。
【气候】荔湾区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因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明显,季风影响显著,具有温湿多雨、夏长冬短、日照充足、冬无冰雪、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21.4℃~21.8℃。
【水文资源】荔湾区平原地域是近代珠江河道沙洲发育形成的,总体地势低洼,辖内珠江及内河涌受北江水系和潮汐影响。前汛期大约在每年清明以后,白鹅潭水位逐渐高涨,春夏之间潮位最高,其次是夏天台风季节,直至10月开始回落。后汛期在夏秋期间,热带气候暴雨导致水位上涨。
荔湾区北片内河流以珠江为主干,北江、流溪河水汇流贯通。天然河涌水道均由东向西流出增埗河和西航道,其间串通多条人工开挖涌渠以利排水。荔湾区南片地域三面环水,区内河涌多。北片区域在1915年、1947年、1957年水灾影响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治理,多数河涌改为渠箱,水质有所好转,水浸街现象得以缓解。2010年11月亚运会开幕前,荔湾区按照广州市河涌治理规划有序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分别对区域内的河涌实施“重点”“主要”“一般”三个层次的整治,有效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水环境进一步改善。据钻孔和民用井涌水量资料显示,荔湾区地下水并不丰富。地下水类型之一的第四层潜水,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冲积平原和丘间谷地的冲积洪积层的松散介质中。由于冲积层厚薄不一,地下水水位从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自然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荔湾原有农田大部分被征用,耕地主要集中在珠江南片区。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264公顷,一般农地区335公顷,城镇村建设用地区4510公顷,风景旅游用地区41公顷,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384公顷,其他用地区755公顷。根据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划定要求,荔湾现有允许建设区451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153公顷,限制建设区1242公顷,禁止建设区384公顷。
【政府网站】http://www.lw.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