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福建]-[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宁化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人 文 历 史
【历史人物】 宁化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仅列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的就有30余人。唐代汀州第一位进士伍正己,宋代史学家、书法家郑文宝,明代状元张显宗,明末清初文学家、方志名家李世熊,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黄慎,被誉为“天下第一流人物”的理学家雷鋐,易学家罗登标,“南伊北邓”之一的书法家伊秉绶,文章沉博绝丽的解元张腾蛟等都是一代名流,建树卓越,享有盛誉。当代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跻身中国技术殿堂之列,被收入英国剑桥大学编纂的权威人物辞典《世界名人录》。
【革命老区】宁化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的重要实践地,十大元帅中有7位、十位开国大将中有5位曾在这里战斗过。1930年1月,毛泽东率部途经宁化时,写下了光辉词章《如梦令·元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地方武装,县域曾建立3个县(宁化、彭湃、泉上)、28个区、190余个乡苏维埃政府和党的组织及群众团体。当时13万多人口的宁化县,参加红军16000余人。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宁化籍红军将士所在的红五军团34师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浴血奋战,大部分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和悲壮的一页。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剩58人。苏区时期,宁化在财力、物力上竭尽全力支援红军,共筹集粮食20余万担,油菜6万多石,布草鞋20余万双,钱款54万余元和大量被装、物资支援前线,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客家祖地】自西晋“永嘉之乱”始,中原汉人为避战乱和灾害,陆续南迁,宁化石壁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地理条件,吸引了大量客家先民迁入定居,拓殖繁衍。在与当地原住民长期的磨合交融中,孕育产生了以中原古汉文化为根基兼容畲瑶文化元素为特征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宁化及其石壁也因此成为孕育客家民系的中心和代表性区域。客家民系于南宋形成后,为求更好地生存发展,不断外迁,渐次遍及全国10余个省市区及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达1亿以上。宁化及其石壁成为客家民系向世界衍播的重要基点,是客家文化形成的主要源头。据研究客家的专家学者统计,有210多个客家姓氏与宁化及其石壁有着渊源关系,80%以上的客家族谱把宁化及其石壁尊为家族发祥地,把从宁化石壁迁出的第一代先人尊为开基祖或一世祖。客家话、客家土楼及客家民俗等与宁化及其石壁连带关系密切,因此,海内外客家学者把宁化及其石壁定位为客家早期聚散中心,孕育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摇篮和客家祖地。自1995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27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9届“石壁客家论坛”,2012年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祭祖大典仪式在石壁客家祖地举行,“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祖地列入国台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交流基地”。
区 划 人 口
【行政区划】 2021年,宁化县设11镇、5乡(其中1个民族乡),2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0个建制村。
【人口】 2021年末,宁化县常住人口26.17万人,城镇化率48.2%。年末户籍总人口368871人,比2020年减少3079人,出生率7.3‰,比2020年下降1.8‰,死亡率4.0‰,比2020年下降0.5‰;人口自然增长率3.3‰,比2020年下降1.3‰。
民 俗
【节令习俗】 宁化县保留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立春(接交春时辰,点烛焚香、鸣炮迎春,饮春酒、吃松丸)、元宵(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社日(春社在春分前后,祭祀土地神;秋社在秋分前后,祭祀五谷神)、观音九(二月十九,群众采鼠曲草做米粿,点烛焚香供奉观音菩萨)、清明节(祭祖扫墓)、立夏(吃“立夏丸”)、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部分村有门上挂葛藤、艾条的独特习俗)、天贶节(六月初六,家家翻晒书画,畲族由长辈设案焚香,祭祀《神像祖图》)、保禾苗食新米(部分乡镇尚保留该习俗)、中元节(七月十五,点烛焚香烧纸钱敬神祭祖,晚上到路边烧纸钱纸衣,以祀“孤魂野鬼”)、中秋节(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供奉月供娘娘、吃团圆饭)、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冬至(吃狗肉进补等)。
【庙会】 宁化县各乡(镇)都有庙会,届时有迎神游神、扛故事、舞龙、舞狮、演戏等娱乐活动。
夏坊七圣庙庙会安乐镇夏坊村七圣庙内供奉“梅山七圣”,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游傩活动,属古代傩文化遗留。
店上双忠庙庙会湖村镇店上村双忠庙崇祀唐朝的张巡、许远2位将军,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为双忠庙会,前后共3天,除游神、祭祀外,主要进行耕牛交易,届时江西石城、广昌及闽西周边县均有商客前来交易,又称店上山牛会。
治平华光庙会治平华光庙供奉灵官大帝,又称“大帝公爹”,是全乡性的民间信仰,由各村代表组成管委会。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举行庙会,前后3天,主要活动有接案、游神等,庙会期间同时举行物资交易,吸引周边县、乡群众前往参加。
【生活习俗】 饮食 宁化主食以大米为主,做法有:“笊饭”“草带饭”“活饭”“蒸饭”4种。米制品以粉干为主,豆制品以豆腐最多。另外,农家喜欢做糍粑、米粿(包括糕、粿、糊、丸)。“擂茶”是宁化一特色客家美食,将茶叶、茶油、盐同置于擂钵中,有时加入青草药,擂成酱状茶泥,再以开水冲泡而成。飨料可多可少,米粉肉类、豆米花生等均可加入。地方风味传统名菜还有烧卖、大卷、松丸子、米包子、伊府面、客家八大碗、鱼生、老鼠干等。
服饰 石壁一带上了年纪的妇女依旧保持盘发髻、披掩腹、穿尖嘴绣花鞋等传统服饰习惯。
居住 宁化客家传统住房为木构或砖木混合结构,多为抬梁穿斗混合木架构。以正厅为主体,分前后厅,明间设神龛奉祀祖宗,次间置门通行,正厅前开天井。建筑规模可大可小,有的进深“两进”“三进”,有的加“马槽”“横屋”,呈左右对称,规模大的可扩展至“九井十八厅”。
【礼仪习俗】 嫁娶大体沿用旧俗,包括纳彩(向女方家送礼求亲)、问名(向女方家问清女子名字及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到女方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订婚后向女方家送较重的聘礼)、请期(选定完婚吉日,请求女家同意)、迎亲(新郎到女方家迎亲)6个程序。
丧葬 宁化人办丧事要履行送终、报丧、守灵、入殓、堂奠、出殡、上坟等事宜。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2021年,宁化县生产总值完成226.64亿元,按2020年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3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42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85亿元,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7%。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77亿元,比2020年下降7.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1亿元,同口径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9亿元,减少6.5%。全县税收收入5.30亿元,比2020年增长9.7%,税性比75.71%,比2020年上升3.86个百分点。
【政府网站】http://www.fjn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