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4〕7号)]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安徽]-[招商产业],内容来源于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三、集群建设
依托皖北粮食、畜禽、果蔬、水产、中药材等绿色优质原料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协同和产业上下游配套,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一)品质粮食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粮食近万亿斤,总产值达3.2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6%以上,但以粮食为原料的主食深加工比重仅为2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90%的水平。我国全谷物食品市场规模达11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6%,以优质粮食创制健康主食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皖北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520亿斤以上,占全省的65%以上,但缺少龙头企业牵引品质粮食产业发展。
2.发展目标。
面向粮食产业“原料专用化、利用梯次化、制品健康化”的需求,构建“优质品种培育、种植、加工、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品质粮食产业集群。到2030年,建成皖北品质粮食加工专用原料基地80个,品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500万亩,产品7个以上,创响品质粮食品牌7个以上,品质粮食产品占长三角等市场份额15%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推广订单生产模式,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单种、单收、单储、专用,完善绿色种植、绿色栽培、绿色储运技术设施,提高品种品质一致性。运用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创制营养健康型粮食加工新产品。在强链补链方面,着重提升生产效率。依托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实现粮食原料生产“专用化”和产品“功能化”,巩固皖北“大粮仓”地位,打响粮食公共品牌。
(1)高端小麦制品。
充分发挥优质小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小麦专用粉、低GI(血糖生成指数)和全谷物面包面条、小麦胚芽粉、胚芽油等高端小麦制品。重点布局在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等市。
在皖北全域打造优质小麦绿色生产基地,分区域布局中筋、强筋、弱筋专用小麦品种种植,主攻中筋小麦生产,助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稳定小麦籽粒品质。利用轻度剥皮碾磨、低温粉体杀菌、纤维素酶改性等技术,重点开发全谷物面条、低GI面包等新型高端谷物产品,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加工小麦胚芽油等新产品。
(2)低GI稻米产品。
充分发挥沿淮地理位置及水源优势,大力发展低GI大米和米乳饮料等大米食品。重点布局在蚌埠、淮南、滁州、六安等市。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抗性稻米品种培育和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应用高产、高抗性稻米新品种,构建与品种配套的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实现产品绿色安全。建立数字化稻米烘干与收贮中心,升级改造大米智能化加工设备,提高加工精度与效率。
(3)鲜食玉米。
充分发挥优质玉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鲜食玉米。重点布局在阜阳、淮北、宿州、蚌埠等市。
面向鲜食玉米产业原料专用化和不同口味、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引进鲜食玉米品种,分区域分品种布局玉米种植基地。在玉米制品加工产业园区,依托食品加工重点企业打造高端制品,形成“绿色基地—专业园区—专用鲜食玉米—品牌”格局。
(二)优质蛋白产业集群。
1.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肉类产量约占全球肉类总产量的1/4,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1万亿元。我国渔业产值中占比最大的是淡水养殖,占比达49%,2022年淡水养殖产值近8000亿元,且水产品的产量逐年递增。乳制品行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需求最大的细分行业之一,我国乳制品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10%,预计到2025年将达5000亿元。我国植物基蛋白行业市场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2025年将达700亿元,植物基蛋白饮料市场规模最大,占我国植物基蛋白行业市场规模的45%,预计到2025年将达55%以上。皖北肉蛋奶总产415万吨,占全省58.4%,占长三角地区市场份额的15%以上,淡水水产品总量占全省40%以上;但养殖水平参差不齐,生猪、水产深加工能力不足,区域内龙头不强、品牌缺乏。皖北大豆产量占全省67%,但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产品少,蛋白精深加工科技创新不足。
2.发展目标。
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及年轻化消费群体,在“精、新、鲜、优”赛道上找准发力点,强化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质保持、品质分级、品牌打造,打造优质蛋白产业集群。到2030年,肉牛年出栏量达200万头,黑猪年出栏量达500万头,沿淮小龙虾年总产量达32万吨,皖北淡水鱼年总产量达32万吨,优质高蛋白大豆、绿豆品种种植面积达650万亩。创响品牌25个以上,打造优质蛋白食品13个以上,冷链覆盖率达85%,优质蛋白食品占长三角等市场份额15%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培育和引进优质黑猪、肉牛、奶牛、水产、大豆、绿豆品种,打造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提高基地仓储能力和冷链物流水平。强化蛋白质结构及其制品品质调控关键加工技术,提升品质保持与新产品创制能力。在强链补链方面,完善产业链支撑体系,包括良种繁育体系、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等。支持或引入行业一流的农牧企业,重点发展精细分割、分等分级、低温加工,突破精深加工能力,实现“强链条”。
(1)精细分割肉制品。
充分发挥皖北肉牛和黑猪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雪花牛肉、精细分割热鲜猪肉产品。重点布局在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北等市。
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加快肉牛遗传改良、皖北黑猪新品系培育,推进引进品种的本土化,培育肉用新品种。建立十万级低温无菌屠宰车间,建设低温无菌分割车间,推广热鲜肉杀菌防腐技术,发展牛排热鲜肉、小包装、精细分割等鲜肉产品,针对中西餐餐饮需求制定规格标准,开展精细化分割处理,实现产品品质稳定化。
(2)优质鲜活水产品。
充分发挥沿淮地区稻田和水利优势,大力发展沿淮小龙虾、甲鱼、螃蟹和有机淡水鱼鲜活水产品。重点布局在淮南、阜阳、蚌埠、滁州、六安等市。
重点选育“头小尾大、出肉率高、生长快、抗病力强”优质小龙虾品种,发展沿淮个头大、价值高的“澳洲小龙虾”。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湖库净水养殖、池塘健康养殖等现代化设施渔业,生产绿色有机的鳜鱼、鳙鱼、梅鱼等淡水鱼产品。利用低温锁鲜技术等,实现优质鲜活水产品增值。
(3)植物基蛋白产品。
充分发挥沿淮高蛋白大豆、绿豆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植物基肉制品和奶制品产品。重点布局在阜阳、宿州、淮南、亳州、滁州、蚌埠等市。
依托皖豆28、皖豆37等高蛋白大豆品种,明绿1号、皖科绿1号等优质绿豆品种,集成创新大豆抗逆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加工生产线,生产植物基牛肉、植物基鸡肉等植物肉,以及培养基替代氮源等新产品。全面融合豆制品健康、美味、营养的属性,发展双蛋白饮品、冰淇淋、糕点、布丁等引领消费趋势的新兴植物基蛋白产业。
(4)精优乳制品。
利用皖北奶牛养殖优势,面向产品多样化、营养精准化、全生命周期定制化消费需求,大力发展A2β-酪蛋白牛奶、奶酪制品等精优乳制品。重点布局在亳州、淮北、淮南、蚌埠、阜阳等市。
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养殖场,提高自有奶源的比例,稳固奶源品质基础。发展超高温瞬时杀菌、干湿法复合工艺、高压均质研磨、闪蒸除膻、多级旋风分离、高效瞬时降温等现代加工关键技术,持续提高乳制品食味及营养品质。
(三)绿色果蔬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随着饮食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高品质果蔬的需求日益增加。2022年我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达1.03万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约7.6%,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022年我国蔬菜市场规模达3856亿元,同比增长5.5%。净菜、鲜切果蔬成为即食零售新风口,2022年市场规模达5516亿元,同比增长38.1%。休闲果蔬类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市场规模达4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3%。皖北果蔬资源丰富,占全省57.5%,具备临近长三角销地的地缘优势及种植基础,但产品同质化、缺乏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大,亟需建设平台化的基地和园区。
2.发展目标。
瞄准高端市场,重点以精品果蔬产品、休闲营养果蔬产品、珍稀食用菌鲜品为切入点,强化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质保持、品质分级和品牌培育,打造绿色果蔬产业集群。到2030年,标准化果蔬园占比达80%,高值化珍稀菌总产量达到1万吨。冷链覆盖率达80%,打造绿色果蔬食品20个,创响知名品牌10个以上,产品占长三角等市场份额15%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1500亿元以上。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引进优良品种及种植技术,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提高基地仓储能力和冷链物流水平,严控质量安全。以果蔬精深加工为引领联动一产和三产,延伸产业链。在强链补链方面,打造现代化果蔬产销基地标杆,发展分等分级和知名品牌打造,提升销售组织化程度。引入果蔬龙头企业,促进基地标准化高效生产,以“做精品”为核心提升产品附加值。
(1)精品果蔬产品。
发挥皖北果蔬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净菜、鲜切果蔬、速冻果蔬、高端水果。重点布局在宿州、淮北、蚌埠、淮南、亳州、阜阳、六安等市。
建设精品果蔬生产基地,开展优质品种改良,利用3T(储藏温度、流通时间、耐储性)冷链保鲜、冷杀菌、高温瞬时杀菌等现代加工技术,升级改造精细化分等分级加工设备,生产高端精品果蔬产品。
(2)休闲营养果蔬产品。
发挥果蔬原料的品质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营养果蔬产品,带动集群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布局在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阳等市。
以番茄、酥梨、石榴等果蔬为主要原料,采用冻干、膨化、减压干燥、无菌罐装等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生产番茄酱、脆片、软罐头、果泥、梨膏、梨软糖等多元化食品,针对国际市场,开发复合果蔬饮料、果蔬软罐头、水果蔬菜酱等多种类、全营养的休闲营养果蔬新产品。
(3)珍稀食用菌鲜品。
依托食用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级鲜食红托竹荪、羊肚菌、双孢菇。重点布局在阜阳、滁州、宿州、蚌埠、六安等市。
通过开展抗逆羊肚菌、红托竹荪等品种繁育,采用菌种原生态生产及栽培技术模式,加强优质菌种研发,升级改造老旧设施,利用冷杀菌、高温瞬时杀菌、乳酸菌发酵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展珍稀菌产品分级筛选、采后预冷保鲜、产品分级包装,形成“良种—基地—园区—产品—品牌”格局,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四)徽派预制菜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国预制菜产业飞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增大,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2023年我国预制菜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销售渠道80%以上集中于B端。皖北盛产小麦、水稻、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具备预制菜原料生产优势,但当前皖北预制菜产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流通体系尚未成熟,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公共知名品牌较少,亟需加强引导、加大投入。
2.发展目标。
聚焦营养、美味、健康、方便的市场消费需求,以传统特色菜肴工业化升级改造为切入点,推动预制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加快特色菜肴味道传承与产品创新,将皖北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预制菜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到2030年,重点打造徽派预制菜产品15个以上,创响预制菜品牌10个以上,产品占国内高端市场份额15%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20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强化皖北肉牛、淮北麻鸡等绿色标准化养殖。加大预制菜加工园区、冷链物流建设,重点开发畜禽预制菜、主食预制菜、小龙虾预制菜产品,打造中西餐预制产业新业态。在强链补链方面,在食品检测、新型产品研发、仓储物流等高成本环节,建立共享平台和设备设施,全方位开展预制菜原料品质评价,研发徽派预制菜工业化转换技术体系,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皖北传统特色菜肴实现“产业化”。
(1)畜禽预制菜。
充分发挥皖北肉牛、淮北麻鸡、皖西白鹅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符离集烧鸡、淮南牛肉汤、临涣培乳肉、即食卤味、预调理牛排等预制菜产品。重点布局在亳州、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六安等市。
按照淮南牛肉汤、符离集烧鸡等加工标准,发展肉牛、生猪、禽类专用原料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保证优质畜禽肉原料供应。利用肉类菜肴原位酶解嫩化技术、人机交互与食品风味组学技术、过热蒸汽双峰杀菌技术,生产符合多元化消费场景、不同口味、方便化消费需求属性的畜禽预制菜特色产品。
(2)主食预制菜。
充分发挥皖北优质小麦、水稻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太和板面、低GI炒粉、冷冻炒饭、速冻食品等主食预制菜产品。重点布局在阜阳、蚌埠、宿州、亳州等市。
打造优质小麦、水稻绿色生产基地,配套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实现原料绿色安全。利用智能化炒制、半干法制粉、粉体压差杀菌、极速冷冻等中央厨房技术装备,推动主食预制菜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3)小龙虾预制菜。
充分发挥沿淮优质小龙虾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调味小龙虾等预制菜产品。重点布局在六安、滁州等市。
建设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实现形成单个良种繁育中心年产优质小龙虾苗种1亿尾以上、小龙虾集群区域内优质小龙虾苗种30亿尾以上供给能力。利用智能冷却、液氮冷冻、超高压工艺、现代生物酶法水解等技术,开发小龙虾绿色预制菜产品。
(五)功能食品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6-2022年市场规模从2227亿元增长至29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7%,位居全球之首。但我国功能食品市场仍处于一片蓝海,产品渗透率只有20%,而日本高达40%。就养生药膳产品赛道来说,皖北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集散中心,市场年成交额超400亿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缺乏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比例不足10%,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差异化高端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扩展能力。
2.发展目标。
优化产品体系,强化品种选育、品质提升、精选分级、精深加工、新产品创制,构建多维度、个性化、高端化产品体系,打造功能食品产业集群。到2030年,建设功能食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20个,单个产值超亿元的药材品种8个以上,花茶种植基地面积达150万亩,工厂化食用菌总产量达20万吨。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5个,养生药膳、保健花茶、高端酒品、生物基制品等绿色食品10个以上,创响知名品牌10个以上。功能食品在长三角等市场占有率15%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800亿元。
3.重点发展领域。
在生产方面,立足亳州道地药材基地优势,强化亳菊、金银花等有机绿色种植。针对不同特定需求人群,加强新型功能食品创制。在强链补链方面,强化产品研发、资金投入,鼓励现有中小食品企业打响区域化名片,从本地知名到全国知名,通过“名片化”实现产品溢价。
(1)养生药膳。
充分发挥“世界中医药之都”优势,以营养健康和滋补养生为导向,大力发展“食药同源”滋补养生药膳产品。重点布局在亳州、阜阳等市。
选育天麻、灵芝、茯苓、霍山石斛等高品质道地药材品种,实施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建设,扩大皖北道地中药材种植比重。依托名师、名医、名厨、名企,挖掘道地药材“调、补、防、治”四大功效,指导餐饮行业协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烹饪技艺、规范操作流程,开发兼具调理功效和口感风味的养生药膳产品,着力打造全国“食药同源”滋补菜肴产业发展高地。
(2)有机茶饮制品。
充分发挥六安瓜片、亳菊、滁菊等有机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保健茶、茶饮料等有机茶饮产品。重点布局在亳州、六安、滁州等市。
突出绿色有机化发展,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全面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中连片打造一批规模化、现代化高标准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利用真空冷冻干燥、超细粉碎、提取浓缩、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等技术,开发一批保健花茶、茶饮料、五宝茶等有机茶饮产品,推动茶产业向味道美、香味足、功能佳、品牌响方向发展。
(3)高端酒品。
依托皖北大型酿酒企业,着力提高高端白酒的品质和品牌力,开发调味酒、果酒、气泡酒等精品养生酒产品。重点布局在亳州、淮北、阜阳、滁州、六安、蚌埠等市。
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集成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中连片打造软质酿酒小麦生产基地。加强白酒制曲酿造工艺研究,持续打造安全放心、高品质的制酒生产线及贮藏设施设备,提升高端白酒的比例和品质。利用分子蒸馏、多级萃取等技术,提取食药同源植物中的功能活性物质,与高品质白酒进行组方配伍,开发具有健脾、健胃、利尿功效的山茶花酒,具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清热解毒功效的金银花酒等养生酒产品。
(4)生物基制品。
充分发挥皖北玉米品质好、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基制品、食品添加剂等产业。重点布局在蚌埠、淮北等市。
持续开展以合成生物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发展基因编辑、底盘细胞构建等技术,突破玉米淀粉基材料绿色高效加工原创性成果,开发有机酸、氨基酸、聚乳酸、淀粉糖、玉米醇溶蛋白、多元醇、维生素,以及聚乳酸绿色食品包装等精细产品、生物产品,广泛应用于饮料、特殊膳食食品、运动营养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