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安徽]-[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经济建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安徽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发展高质量平稳推进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总量突破4万亿元,达42959.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关口。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4%,粮食总产量817.5亿斤,实现“十八连丰”。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9%,其中战略性新兴 产业产值增长28.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7%。消费活力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突破2万亿元,达21471.2亿元。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695个,竣工2084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09.6亿元,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665亿元,获批发行企业债券148亿元。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增长8.8%,达349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突破3万元,达3090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市场主体提质扩量。新 增高新技术企业2600余户,总数突破1.1万户。新登记市场主体113.6万户,累计达660.9万户。居民就业和物价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0.9万 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0.9%。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步伐加快
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建立省十大新兴产业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坚持把“双招双引” 作为产业发展新打法,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在更大市场空间汇聚资源。组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联盟、修订支持生物基新材 料发展若干政策、组建首个量子计算芯片联合实验室、启动实施“天仙星座”计划,开展未 来产业培育工程。以“战略协议 + 项目清单”形式,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谋划项目117个,总投资4215亿元。全省全年工业增加值17613.2亿 元,同比增长7.9%,占GDP比重为41%,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比重提升0.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93.1%,较上年高71.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比8.9%提高到15.2%,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61.1%。显示器件制造和生物药品制造利润增长最为强劲, 分别增长2.7倍和6.4倍。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省级权力事项再精简20%以上,“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零基预算改革实质性推开。成功揭榜国家新一轮全面 创新改革任务11项,居13个试点省市首位。《安徽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市场准入负面制度全面执行,要素市场化 配置改革不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启动实施,“标准地”改革全面推开,省级政府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下放,要素、商品和服务等各类市 场提质增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步伐加快,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和省 通航公司组建。“三变”改革村达72%,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高到12%。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获批实施。电价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工商业目录 销售电价全面取消。编制周转池制度向教育、卫生等领域深度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持续深化,专家管理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招标领域 十大典型示范案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黄山市在全国较早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在全国首创生态环境保护专 项监督长制度,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形成环境监督“一张网”。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五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3.6万户,增长8.5%。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重要发力点,制定实施行动方案,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新增境内上市企业23家, 创历史最高水平,直接融资增长17.8%。
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促进共同富裕
坚定不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注重发挥市场和 资本的作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3%,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 程,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推动更多低收入居民迈入中等收入行列。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70.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4元,增长9%。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发展的平衡性。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高质量建设“一圈五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 效衔接。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施教育体质扩容重大工程,开展健康安徽行动,建设体育强省,加强养老托育救助服务,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2021年,民生工程投入1288亿元,稳定提供公益性岗位5.5万个,420万孤老残幼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1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发展重大工程、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全面推进法治安徽建设,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21年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下降9.3%,平安建设连续10年获得全国先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
聚焦创新共建。协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并制定安徽实施方案,共同揭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专项19项。携手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聚焦协调共进。全面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推进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加快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和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实施定埠港二期、黑扎营大桥、宁博创智谷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聚焦绿色共保。联合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共建长三角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与浙江省共同编制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方案,合力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谋划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康养基地。聚焦开放共赢。共同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动皖浙自贸片区联动合作。成功举办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与沪苏浙合作投资项目总投资2417.2亿元,占总量41.5%。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参与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聚焦民生共享。常态化推进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7+5”协同机制,加快与上海合作共建的儿童医院、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120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身份证、驾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互认通用,完成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21项应用事项。
皖北振兴发展
经济实力实现跨越。皖北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8656.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239亿元,年均增长6.9%;人均GDP从29479元增加到44702元,年均增长8.68%。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蚌埠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成功创建安徽省首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蚌埠中心建成运营。2021年新建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培育省产业创新中心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企业技术中心36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6家,总数达到1710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园区载体不断夯实。设立亳州、阜阳2个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7家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4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7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1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10家合作共建园区渐成规模。2021年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413个,实际到位资金3630.36亿元,同比增长31.56%;其中,沪苏浙项目734个,占比51.9%。交通体系日臻完善。亳州、蚌埠机场和泗县、界首通用机场开工建设。阜阳—蒙城—宿州(淮北)城际铁路先行工程开工建设。固镇至蚌埠、蚌埠至五河高速公路建成运营,G36宁洛国家高速公路明光至蚌埠段改扩建、徐州至淮北至阜阳高速公路阜阳段开工建设。建成沙颍河耿楼复线船闸工程,沱浍河航道(蚌埠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亳州公路客运高铁枢纽站。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18个,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4.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3.5万人。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阜阳)和3个省级区域医疗专科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00%完成。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低保、特困标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8%。
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打造
实施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2021年实现进出口1071亿美元,增长36.1%;实际使用外资193亿美元(含再投资、留存收益等到资),增长5.4%;实际对外投资15.1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3.85亿美元;全省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5个、保税物流中心(B 型)5个,海关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口岸)11个,居中部省份前列;合肥中欧班列开行668列。成功举办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省共签约项目703个,投资总额5821.8亿元。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并于2020年9月24日正式揭牌运营。2021年,贸易试验区内新设立企业12842 家,签约入驻项目795个,协议引资额3195.7亿元;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初步形成制度创新举措44项,首批6个联动创新区启动建设。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显著。全省产业帮扶、稳岗就业、网格化监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项目、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消费帮扶、光伏帮扶、驻村帮扶、万企兴万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出列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指标数据位居全国前列或超过2020年水平。返贫防线全面筑牢。创新推行网格化监测,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络,设立基层网格40.7万个,对所有农村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跟踪走访和常态监测。脱贫成果全面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66.7亿元,“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8.5万易地搬迁群众中有4.27万人实现稳定就业。聚焦低收入人口,建立“农户申报、系统预警、基层核实”发现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分层分类开展帮扶。发展动能全面积聚。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农村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大提升行动”。全省脱贫地区实施到村产业帮扶项目3526个、到户项目73.2万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9亿元,光伏帮扶电站累计发电收入102.53亿元,消费帮扶重点产品累计认定18514个,脱贫劳动力返岗务工186.96万人,增长4.56%,助推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592元,增长16.58%,3000个出列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4.42万元、增长31.3%;推进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农村居民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2.6%。帮扶合力全面深化。省级领导带头联系帮扶31个脱贫县,选派轮换驻村干部9840人、驻村工作队3334支,各级定点帮扶单位投入6.58亿元,县域结对帮扶投入3.86亿元,1.1万余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有效衔接全面推进。成立“五大振兴”专项小组,完成省市县乡村振兴机构组建挂牌,创新乡村振兴三类县梯度推进机制,确定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构建形成“1+33+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及目标绩效和实绩考核,实现政策总体稳定、机构平稳过渡、工作扎实推进。
省会:合肥
省政府地址: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编:230091
电话:0551-62601224
网址:http://www.a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