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全省肉牛产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吉政办发〔2023〕5号)]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吉林]-[招商政策],内容来源于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关于加强技术培训提升肉牛标准化规模和科学养殖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全面提高肉牛养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科学饲养能力,促进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全面落实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政策
把肉牛养殖场(户)家畜饲养员和家畜繁殖员纳入培训重点范围,按照国家职业标准,采取省级统筹的方式,依托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和农村技术推广学校保质保量开展培训工作,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二、积极开展第三方社会化服务与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机构,在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肉牛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力支持中农吉牧、“吉牛帮”等创建的第三方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借鉴河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DHI)助力奶牛、肉牛产业发展经验,参照“滴滴”打车模式,通过“一键呼叫”的方式为中小养殖场(户)提供繁改、兽医、技术指导、政策宣传等综合性服务,不断扩大技术培训覆盖面,提高对养殖场(户)的服务能力。
三、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培训
落实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与改革体系建设工作总体要求,以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培训重点,通过“集中培训、异地培训、观摩培训”等方式,在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强化业务培训力度,加快基层人才队伍知识结构更新,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服务高效、群众满意的基层技术推广队伍,年度培训基层农技人员达到1200人次以上。
四、强化养殖技术人才定制化培训
发挥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延边大学建立的肉牛产业学院作用,确定“订单式”农科生培养计划招生专业和人数,设立肉牛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强化师资力量配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校企合作模式搭建,加快培养一批一线急需、企业短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利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级高级研修项目资助资金,依托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肉牛产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高级研修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邀请省内权威专家对肉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年度培训规模不少于50人次以上。
五、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与典型模式
各级畜牧部门要按照省肉牛办制定的《肉牛养殖10项技术(1.0、2.0版)》《肉牛养殖10种典型模式(1.0、2.0版)》《肉牛养殖实用技术60问》《肉牛科普百问》《肉牛应急饲养技术指南》等技术资料,结合养殖场(户)实际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主推技术、主推模式。在繁殖改良方面,重点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母牛产后及新生犊牛护理等技术;在健康养殖方面,重点推广伊通县秸秆生物饲料养殖社区互助服务站模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健康养殖,从根本上改变肉牛“吃干秸秆、喝凉水”的传统饲喂习惯;在疫病防治方面,重点推广肉牛疫病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及诊疗技术;在秸秆饲料利用方面,重点推广茎穗兼收一次性收贮、菌酶协同生物发酵以及微贮、青贮、黄贮等技术;在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重点推广以就地转化就近还田利用为主,以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的“一主三辅”技术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队伍,指导养殖场(户)规范用药、按标生产、带证上市。
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根据生产生活实际,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做到应培尽培、应训尽训。线上培训要采取视频会议形式实现养殖场(户)与专家互动,借助官方网站、微信群、抖音快手直播平台将录制的专家授课视频、制作的政策宣传微动画、规模化牛舍建筑典型模式、伊通秸秆生物饲料养殖社区互助服务站模式等内容直接向养殖场(户)推送,确保直达养殖主体。线下培训要以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送教下乡、送技上门、办小班、办精品班等多种形式,提供菜单式、点餐式服务,“一对一、点对点”帮助中小养殖场(户)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七、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支持34个肉牛养殖大县、100个大乡、1000个大村建设标准化规模育肥场,提升规模化水平,确保肉牛饲养量的提升。鼓励规模化育肥场与屠宰加工企业对接,建立长效产加销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肉牛企业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散养向规模、规模向标准、标准向示范转变。
八、支持养殖模式创新
支持和鼓励市县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及整合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建设标准化规模育肥场,租赁给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进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促进养殖主体和养殖数量双提升。支持返乡大学生、转业军人养牛创业,依托省市县三级技术推广队伍对返乡大学生、转业军人进行养殖技术培训,促进管理水平和养殖水平双提升。
关于加强动物防疫和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切实加强我省动物防疫和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检监一体化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兽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力保障全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强化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
保障公益性事业经费支出,加强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兽医实验室硬件投入和软件管理,省级兽医实验室加强肉牛疫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健全完善肉牛重大动物疫病、主要人畜共患病及临床常见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根据肉牛养殖量及疫病流行形势按需配备检测诊断试剂,保障快速鉴别诊断能力。
二、支持创建净化场和无疫小区
以种牛场和规模牛场为重点,统筹推进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建设。申请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申报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实施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等,优先考虑通过净化场和无疫小区评估的养殖场。
三、打造吉林肉牛安全通道
发挥肉牛交易市场产业联盟的行业引领和行业自律作用,推动交易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管理和运行,鼓励发展线上交易。强化对肉牛交易市场的生物安全管控、监督执法和风险评估,依托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加强肉牛交易全过程防疫监管,严禁未经检疫、未佩戴耳标肉牛进场交易。落实动物防疫指定通道制度,利用公安、交通运输部门现有监控设备线杆资源,在进出省境主要通道设立视频监控系统,构建全天候“无形检查站”。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向我省输入继续饲养牛只的隔离场所,按照规定进行隔离,隔离检疫期为30天,隔离期间相关费用由货主承担。
四、建立防检监工作联动机制
利用“动监e通”等信息化载体,加强免疫信息动态更新及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数字化防疫新格局。逐步规范和强化动物耳标管理,做到耳标佩戴全覆盖,将30日龄以上牛只耳标佩戴及信息录入数量作为衡量和验证各地肉牛发展数量的重要指标。理顺行业监管和农业综合执法关系,加大对畜牧行业生产经营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提升肉牛检疫率。发挥农业农村、畜牧、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检打联动”机制作用,对主要通道监控系统推送的可疑线索开展联合执法,震慑和打击违法违规调运行为。
五、健全病死牛无害化处理体系和补助机制
省级制定出台《吉林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规划》,各地细化工作方案,逐级分解抓好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省级财政按照每头200元标准对病死牛无害化处理进行补助,鼓励市县结合当地实际予以资金支持。将病死牛无害化处理申报审批纳入“动监e通”信息化管理,省级财政采取直补方式将补助资金直接下达有关无害化处理企业。
六、建立“保险+监管”联动长效机制
鼓励保险机构与社会化服务机构、行业专家建立技术合作,完善保前、保中、保后服务,推动肉牛保险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依托“动监e通”信息平台推进病死牛无害化处理与保险理赔的信息共享,将强制免疫、养殖信息、加施耳标、产地检疫、无害化处理等纳入对养殖主体的“红黄绿”赋码管理范畴,及时向属地行业监管部门及金融、保险等机构推送预警信息,作为日常监管执法和开展保险、金融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
七、推广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
鼓励肉牛养殖大县借鉴东丰、伊通、梨树兽医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接,积极推进将强制免疫、养殖保险、无害化处理、协助检疫等兽医公益服务事项交由社会化服务体系(机构)承担。支持整县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加快肉牛强制免疫用疫苗供给和服务保障市场化进程。
八、拓宽肉牛常见病临床诊疗服务渠道
实施畜牧养殖大村大学生兽医培训计划,为符合要求的村兽医提供教育培训,支持肉牛呼吸道、消化道及其他临床常见病多联检测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繁改配种、疫病诊断和预防治疗等综合性服务,依托“吉林元正”“中农吉牧兽医人才培养计划”“吉牛帮服务站”“中国农大科技服务站”等项目,扩大专业诊疗平台服务半径。向养殖场(户)提供处方药经营、备案执业兽医及诊疗服务等资源信息,探索应用电子化手段开具兽医处方笺。
九、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压实乡镇政府责任,将动物疫病防控职责纳入乡镇属地事项责任清单,在县级畜牧兽医(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做好动物检疫、强制免疫及信息查验等工作。将各地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肉牛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信息及强制免疫信息录入、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执法办案数量质量等作为对市、县级畜牧业发展考评的综合指标,并将产地检疫率及耳标佩戴情况纳入对市(州)政府“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绩效管理考核评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