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陕西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陕西省西安市简介

不详  2022-11-02  西安市人民政府网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2个县(蓝田县、周至县)、7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2021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含西咸共管区1316.30万人。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国家明确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0688.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5.96亿元,增长18.2%,其中,税收收入682.44亿元,增长1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74.94亿元,增长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01元,增长8.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31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9元,增长10.4%。

  注:由于西咸新区数据口径变更为西咸新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国内贸易、投资等指标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3.42亿元,增长0.8%。实际使用外资87.14亿美元,增长13.5%。进出口总值4399.96亿元,增长26.5%。其中,出口2361.92亿元,增长33.0%;进口2038.04亿元,增长19.8%。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0.09万户,增长11.5%。

  【历史沿革】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雏形。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又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都城。自西汉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西至古罗马。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罗马、雅典、开罗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干。“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音“腊”)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由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安市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1957年4月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市辖区减为7个。1958年11月,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1960年,撤销莲湖、碑林、新城区建制。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鄠县划出。1962年,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1965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市辖区减为4个。1966年6月,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将咸阳市(县级市)划归西安市。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莲湖、阎良区更名为东风、向阳、红卫、东红区,1972年恢复原名。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1980年3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未央、雁塔区建制。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盩厔改为周至)、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1997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临潼区。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后,西安市共辖9区4县。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公布;2015年8月4日,高陵“撤县设区”,并正式挂牌,从此结束了2365年的县制历史。2016年12月23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西安市行政区划由10区3县变为11区2县。截至2021年年底,西安市有135个街道、37个镇。1323个社区和1927个行政村(以上数字均含西咸新区),有7个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

  【人口状况】

  2021年,全市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含西咸共管区)1316.3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72.13万人,占51.06%;女性人口644.17万人,占48.94%。性别比为104.34(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人口城镇化率79.49%。人口出生率8.44‰,死亡率7.51‰,自然增长率0.93‰。

  注:常住人口包含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共管区为1316.30万人,不含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共管区为1287.30万人。

  【民族宗教】

  ◆民族

  2022年,西安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市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无独龙族),少数民族人口13215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其中人口过万的少数民族有2个,分别是回族77851人,占我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8.91%,满族11840人;10000-2000人的少数民族有8个,分别是蒙古族6951人、藏族5123人、土家族4903人、维吾尔族3816人、苗族3443人、壮族3173人、彝族2276人和朝鲜族2088人;2000-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个,分别是侗族1179人、布依族1119人。总体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莲湖、新城、碑林、雁塔四区,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突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8万余人,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近几年增长较快。

  “十三五”期间有4家企业(含西咸2家)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并涌现出西安老孙家、同盛祥、德富祥、贾永信、坊上人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企业。

  ◆宗教

  我市五大宗教俱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盛誉的场所和人物众多,影响深远。截止目前,我市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457所,已登记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近2000人,宗教团体19个(市级6个,区县级13个),另有带有宗教性质的社会团体2个;宗教活动场所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面积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42′—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204千米,南北宽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582平方千米。

  地质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地貌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自然资源

  河流、水资源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千米,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19.91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土壤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计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动植物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境内已建立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千米,地下热水可采储量5.39亿立方米。

  ◆气候 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1℃—14.3℃,最冷1月平均气温-1.2℃—0.5℃,最热7月平均气温26.5℃—27.0℃,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8.3—716.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595.6—2035.8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常年盛行东北风,周至、鄠邑、长安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北偏东风,蓝田为东风。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大风、沙尘、雷电、冰雹、暴雨、低温冻害、连阴雨、雾和霾。

  ·气候特点及评价·

  2020年,西安市年平均气温14.3℃,比历年(1981—2010年)均值偏高0.5℃,冬季、春季偏高,分别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第五偏高年,夏季正常略偏低,秋季正常略偏高。降水量691.3毫米,比历年均值偏多1成,分布不均,夏季异常偏多,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偏多年,冬季、春季、秋季偏少。全年灾害性天气多发,主要有雾和霾、干旱、高温、低温冻害、暴雨、冰雹、大风、连阴雨等。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时间较常年偏晚,有阶段性旱情;气温波动明显,出现寒潮天气;出现冰雹天气2天3站次。初夏汛雨出现时间较常年偏晚,强度偏强。国家气象站出现暴雨日3天3站次;出现高温日20天106站次。华西秋雨出现日期较常年偏晚,强度偏弱。出现区域性连阴雨天气7次,最长持续日数16天。综合评定,2020年属正常年份。

  气温 2020年,西安市平均气温13.6℃—15.3℃,蓝田最低,西安市区最高。与历年同期(1981—2010年)相比,周至偏低0.1℃,其余区(县)偏高0.2℃—1.1℃,西安市区偏高1.0℃。全市年平均气温14.3℃,比历年均值偏高0.5℃,属正常略偏高年份。年极端最高气温39.4℃(6月5日西安市区);年极端最低气温-14.2℃(1月31日蓝田),西安市区-8.7℃(12月31日)。由各月份来看,3月平均气温显著偏高,1—2月、4—5月、9月、11月偏高,其余月份偏低。由各季节来看,冬季、春季偏高,夏季正常略偏低,秋季正常略偏高。

  降水2020年,西安市降水总量611.8—847.8毫米,高陵最少,周至最多。与历年同期比较,长安、鄠邑、蓝田基本持平,其余区(县)偏多1—5成。日最大降水量80.2毫米(6月16日周至),西安市区日最大降水量71.4毫米(7月10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91.3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1成。由各月份来看,6月、8月、11月降水量显著偏多,7月、10月偏多,5月持平,1—3月、12月偏少,4月、9月显著偏少。由各季节来看,夏季显著偏多,冬季、春季、秋季偏少。

  日照2020年,西安市总日照时数1700.6—2827.2小时,泾河最少,蓝田最多。与历年同期相比,临潼偏少204.9小时,其余区(县)偏多71.3—817.7小时。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035.6小时,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86.1小时,属正常略偏多年份。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306-716-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