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田园梦,秦楚风,江南韵。
平利位于陕西东南部、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辖11镇137个村6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3万,拥有六张亮丽名片。
文化名片——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平利是女娲故里,早在东晋《华阳国志》、宋代《新唐书》中都有记载。2003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在平利举办了首届全国女娲文化研讨会,一致认为:平利是女娲文化目前史料记载最早、最集中的原发地。
历史名片——中国最古老长城的留存地。现存于平利境内的关垭古长城,是东周时所筑的楚长城遗址,起点在平利关垭子,终点在河南泌阳县,总长500公里,距今2700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
红色名片——革命先驱廖乾五的故乡。廖乾五是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是“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策划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廖乾五同志出生于平利县八仙镇。
绿色名片——中国名茶之乡。平利在唐代就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乾隆年间平利三里垭毛尖成为贡茶。目前全县有茶园20万亩,茶饮产业年产值超过了10亿元,有三家茶饮企业获得欧盟认证、5家获得有机认证,“平利女娲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秦汉古茶 ”恢复创新在平利,被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先生称之为“丝路瑰宝”。
特色名片——中国绞股蓝的原产地。全球发现的13种绞股蓝属植物中,平利就有7种。绞股蓝有提高免疫力、保护心血管、降低血脂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医学界誉为东方神草。平利现有绞股蓝基地5万亩,“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和“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网民喜爱产品”。
彩色名片——中国最美乡村。平利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到76%,拥有4万余户全国最大的徽派居民群。境内万顷高山草甸、天书大峡谷、长安硒茶小镇、桃花溪、芍药谷、龙头村、蒋家坪村等景区景点独具魅力,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最美乡村”,是陕西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制定者和发布者。2017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平利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4.07亿元,是2016年的1.4倍,年均增长5.8%;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6%。一、二、三产结构比由14:68:18优化至14:58:28。县域经济监测综合排名稳步前移,2019年上升到全省第27位,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行政区划】平利县辖城关镇、长安镇、老县镇、八仙镇、大贵镇、三阳镇、洛河镇、广佛镇、正阳镇、兴隆镇、西河镇共11个镇;12个社区居委会、137个行政村、1079个村民小组。
【地形地貌】平利县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北部宽,南部窄,像一个不规则的倒三角形。按直线距离测算,南北长86.8千米,东西宽54.2千米,境内总面积2647.79平方千米。山地占78%,耕地占8.8%,水域占13.2%,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同时,境内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全县最高点为南部大巴山主峰化龙山,海拔2917.2米,最低点为北部的西河镇头洞子,海拔300米。
境内南部以山地地形为主。群山环抱,连绵不断。山峰主要有:凤凰山、神龙台、光头山、九龙寨、五台山、九台子、化龙山、黑峰包。断裂带以北的主要山峰有:平头山、药妇山、西岱顶、秋山、巴山、湘子寨、青龙寨、天花尖。此外,境内还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50余座。
境内北部以丘陵地形为主。在灞河、黄洋河等流域散布着数十个串珠式宽阔坝子和山间盆地。小则几十亩,大则数百亩至千亩以上。其中:长安、太平、洛河、大贵、西河、冲河被称为平利“六大坝子”,是全县农业生产的精华之地。
境内山多沟多,洞穴也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大小洞穴共有数百处。洞穴以面积小的居多,一般可容纳数十人不等。大洞穴其中有离八仙镇所在地500米的韩仙洞。据说可穿过几十千米,到达秋坪白果坪,但至今无人考证。从洞口外看,长宽均在数十米,可容纳数百人。洞穴崖石坚固,安全可靠。
境内有山寨数十处,全部在当地的制高点上。1949年以前,有的为当地大地主所把持,用于收藏财宝或居住,有的为地方武装势力占踞,有的则为老百姓用于嘹望放哨,烧火放烟,传递消息,或为土匪来后躲藏之处。全县著名的山寨有:八仙寨、天星寨、中梁寨、白虎寨、朝阳寨、石梁寨、双龙寨、药王寨、五福寨等。
【气候】平利县位处巴山北麓,属亚热带气候带,华中气候区,四季气候分明,是其主要特征。
春季 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降水较少,占年均水量的20%左右。日照总时数多于秋季。
夏季 天气炎热,但酷暑期不长,35℃以上的高温平均每年15天。高温高湿,多局地雷雨形成,有时可造成灾害。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36.3%。暴雨每年约两次,冰雹多发生在山区。
秋季 入秋气温明显下降,处暑以前,每候(5天)降温不到1℃,处暑以后,每候降温2℃左右。9月,是全年第二个降水高峰月,占年降水量的23%,也是每年降水量变化最大的月份,时常造成山地滑坡。10月份降水量只有9月份的一半左右,连阴雨较多,表现低温阴晦。
冬季 地面受极地冷高压控制,高空处在东亚大槽之后,上下盛行一致的西北气流,雨雪稀少,晴冷干燥,冷空气活动周期约为10天。“冷在三九”,积雪最长连续3天,冻土夜冻日消,最大深度6厘米,但高山阴坡积雪可持续3个月,冻土约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