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与山西省柳林县、临县隔河相望。县境东西宽26.8公里,南北长30.4公里,土地总面积420.85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27—1204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均降雨量为444.1毫米,年平均气温11.5摄氏度,位于中温带亚干旱区。全县辖5镇、1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80088人,其中,城镇人口15425人,乡村人口64663人。全县常住人口5.22万人。2021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1.27亿元,较上年增长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7亿元,较上年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8.1%。完成财政总收入662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18万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197元、12422元,较上年分别增长8.5%、11.2%。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192户,较上年增长72.75%,市场活力明显增强。
吴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5000多年前,这里绽放出灿烂的人类文明之光——龙山文化。1000多年前,这里修建的石城至今傲然挺拔。60多年前,毛主席、周总理率领中央机关就是从吴堡的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河北西柏坡指挥战略大反攻,建立新中国。
吴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探明储有优质主焦煤15亿吨,岩盐储量200亿吨以上,煤层气贮量1000m以浅为160亿立方米,极具开发价值。这里的红枣、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历史长,产量大,农副产品加工蓬勃发展。这里还拥有黄河、石城、温泉、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点和柳青故居等诸多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这里养育出名扬华夏的“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民歌大师张天恩、文坛巨匠柳青、经济学家张维迎、“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等杰出人才。
吴堡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这里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西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307国道和青银高速穿境而过,是横亘我国东西的太中银铁路进入陕北的第一站,沿黄公路和吴米路贯通南北,商贸流通非常活跃。
【地理概况】
吴堡县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的地貌特征。海拔627~204米,相对高差577米沟壑面积占吴堡县面积的47.2%,沟道3542条,其中10公里以上的沟道5条。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汇入黄河,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景观。由于侵蚀程度不同,东西部地貌组合有别。东南部黄河沿岸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梁峁顶部黄土甚薄,大量红土出露,石山戴土帽,崖坡多为土石镶嵌,沟深、坡陡,地面破碎。西北部土壤侵蚀剧烈,当前侵蚀程度较东南部大,呈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沟壑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中部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有残塬保存,塬面已经破损,分成东、中、西三道塬。塬面东西较窄,南北较长。三道塬由西到东呈现行书“川”子形。
【地理位置】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榆林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10°32′32"~110°47′04",北纬37°26′25″~37°43′01"之间。北靠佳县,西接绥德,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柳林相望。南北长30.4千米,东西宽26.8千米,总面积420.8平方千米,耕地1.27万公顷。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吴堡县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
【气候条件】
吴堡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大陆度6 7.3%,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3℃,无霜期170—190天。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变化率较大。年平均降水量486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干旱频繁,春旱严重。平均年日照时数2738.0小时,作物生长季节,光能充分,热量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副业。平均年日照2632.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6月日照时间最长,2月日照时间最短。平均投射在吴堡县地面上的太阳辐射总量为5.9×10的14次方千卡/平方厘米,相当于84000亿吨标准煤。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吴堡县地处与华北交界处,动物区系以华北区系为主,省区又划分在黄土高原森林草原-黑垆土景观区动物群区内。由于森林草原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型食草类、食肉类野生动物大大减少,啮齿类的生物不仅存活下来,而且得以发展,成为优势种。
植被资源:吴堡县已无原始植被,除耕作地带外,多为次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丛和稀疏乔木,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及部分天然薪炭林。森林覆盖率24.4%。境内有林地198000亩,占吴堡县土地面积的35%,有树种22科,28属,49种。天然草场16.61万亩,其中灌丛草丛63670亩,草甸草原34302亩,农林隙地类草场6.81万亩。人工草场保留面积2440亩。林草总覆盖充达31%。
矿藏资源:吴堡自然条件较差,地表出产不足,地下宝藏却很丰富,有质高量大的主焦煤,有一取多用的煤成气,有待开发利用。
煤炭
煤炭储藏量为9.03亿吨,其中主焦煤2.1亿吨,分布在县城至丁家湾之间,东以黄河为界,西至寇家塬、薛家塬一线,为一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4公里的长条形地段。埋藏深度在400~970米之间,煤段厚100~160米,煤层3~6层,薄者0.4米,厚者10.15米,一般2.12~7米。属石炭二迭系煤。目前尚未开采。
煤成气
储量为37.82万立方米。与煤炭分布一致,埋深在400~970米之间,厚度214~300米。主要成分是甲烷,占93%以上。次含少量乙烷、丙烷和氮等;水的主要成分为氨、硫化氢等,腐蚀性强。目前,李家沟村5号钻孔每日涌出量为200立方米,未能充分利。
浊氟石
分布在张家墕至后王家山一带,藏量可观,含量25~40%。未开采。
硫黄
宋家川井沟、旧城西沟石隙中有硫矿石,含量高,质量好,但藏量未探明。1958年曾试开提炼过。
在天然草场中,禾本科22种,菊科21种,藜科7种,豆科8种,莎草科7种,其它2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