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位于淮南北部,西与凤台相邻,北与蒙城、怀远接壤,总面积590平方公里,是淮南市国土面积最大的区。潘集于1972年建区,辖9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9万。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俗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全区耕地45万亩,建立了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豆制品四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潘集历史文化厚重,“凤台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座落在潘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祁集镇祁圩村被誉为“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潘集是一个煤电大区,境内有7大煤矿、3大电厂和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平圩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
“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灵魂,一手抓转型发展,一手抓从严治党,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在从严治党中重塑形象,把潘集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绿色能源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市辖区第一方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1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亿元,向270亿元冲刺;实现财政收入12亿,向18亿冲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累计引进市外资金300亿元,引进外资1亿美元,煤化工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人均指标位次前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地理位置
潘集区位于淮河中游,淮南市北部。地处东径116°21′—117°11′,北纬32°32′—33°06′。东及东北与怀远县接壤;南依淮河与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隔河相望;西及西南与凤台县相邻;北以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交界。最东端为高皇镇闸口村,南临淮河与大通区洛河镇隔河相望,北与怀远县常坟镇毗邻;最南端为平圩镇的下六坊行洪区,与谢家集区的二道河农场相连。最西端是芦集镇的石集村,与凤台县丁集镇接壤;最北端为贺疃乡朱集村在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交汇。
全区总面积590.08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区境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具有地理沉积,蕴藏资源丰富。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经长期地质作用,发育为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等,以上地层均被第四系表土层所覆盖,厚度在1201—564米之间。由于表土层厚,且夹有多层流沙层,含水量大。
区境地处黄淮平原的南端,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坡度缓,坡降为五千分之一,海拔在18—22米之间,最高点为贺疃乡的古路岗,海拔23.86米,最低点为高皇镇的汤渔湖,海拔为16.9米。
区境河流众多,有淮河、泥河、架河、黑河、尹河、柳河等,由于河道变迁,历次黄、淮泥沙泛滥淤积,地形多为河谷淤积平原和不规则的土阜岗头。
水文气候
区境地处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淮河自架河闸上流入区境,经南部边缘向东至尹家沟闸向东流出,流经区境34公里。区境淮河一级支流有架河、泥河,二级支流有黑河、伊河等。此外还有人工河流茨淮新河从境北部自西向东流过,流长6.7公里。境内人工河有利民新河、顾高新河等。有采煤沉陷形成的沉陷区水面约3235公顷。全区水域面积67.65km2,占12.5%。
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沉积层,面积覆盖全境。地下水储量为1.44亿立方米。
潘集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气温年平均15.1℃,最高年份16.1℃(1961年),最低年份14.3℃(1969年);极端最高气温41.6℃(1959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2.2℃(1955年1月16日)。平均日照时数2298小时,最高年份2603.9小时(1962年),最低年份1891.3小时(1982年)。年平均降水量905.6毫米,最高年份1558毫米(1991年),最低年份347毫米(2001年)。无霜期年平均215.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