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淮南市介于北纬31°54′8″~33°00′26″和东经116°21′5″~117°12′30″之间,地处安徽省中北部,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最东端位于大通区孔店乡王祠村以东、高塘湖中心线上,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镇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寿县三觉镇冯楼村槐树庄以南与六安市金安区接壤处,最北端位于凤台县与蒙城县、利辛县交会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上。市人民政府驻田家庵区和风大街88号,电话区号0554,邮政编码:232063,距省会合肥市区95公里。
辖区东西最长距离80.23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22.68公里,总面积5533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时期,市境大部为州来国所辖,南部地区分属六、蓼;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襄王三十年(前622)楚灭六、蓼,市境南部入楚;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在吴国的支持下,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为楚国都城。楚王负刍五年(前223),秦灭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汉高祖四年(前203),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前196),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汉文帝六年(前174),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汉文帝十六年(前164),淮南国被分为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属扬州刺史部,驻九江郡,寿春为九江郡治所。西汉时期,市境先后为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东汉时期,市境为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三国时期,曹魏设淮南郡,寿春为郡治兼扬州治所。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扬州迁治建邺,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名讳,改寿春为寿阳。南北朝期间,刘宋、南齐、萧梁沿袭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淮河以南先后有豫州、南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淮河以南复为淮南郡所辖,淮河以北属汝阴郡下蔡县。隋开皇八年(588)置淮南行台尚书省,治所寿春;次年灭陈,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改置淮南郡,寿春为郡治所。
唐置淮南道,市境淮河以南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天复二年(902),唐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都扬州,寿州为吴国地。淮河以北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初,吴王天祐四年(907)置寿州忠正军节度使。吴天祚三年(937)南唐代吴,以寿州置清淮军节度使。后周显德四年(957)世宗拔寿州,置忠正军节度使,徙军治、州治于下蔡(今凤台),称北寿春,寿州称南寿春。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治下蔡)所辖。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为淮南西路寿州所辖。徽宗政和六年(1116)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在北寿春(下蔡)。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汴京路(后改称南京路);宋置安丰军,治安丰县,寿春隶安丰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复置寿春府,隶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兼制安丰军。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辖地。明代,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清初,市境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县所辖。顺治十八年(1661)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凤阳府隶属左司。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称安徽布政使司。雍正十一年(1733)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同治四年(1865),安徽置3道,市境隶属凤颍六泗道(后改为皖北道)凤阳府。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民国3年(1914),市境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民国21年(1932),市境隶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寿县;民国27年(1938)改属第三区,专员先后驻立煌(今金寨)、六安;民国29年(1940),第三区改为第二区。其中有“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市境分属淮南矿区、寿县、凤台县。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寿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2016年1月,寿县正式划归淮南市。今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凤台县和寿县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地质地貌
淮南市境在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断带(即华北地台豫淮褶皱带)东部的淮南复向斜。东界为郯庐断裂,西临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邻合肥坳陷,南北为洞山断裂和刘府断裂夹持。区内构造以北西西向构造占主导地位,受后期强烈改造,但总体形态变化不大,复式向斜内次一级褶皱及断裂发育。地质演化历史可分为前震旦纪、震旦纪—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3个阶段,前震旦纪,淮南地壳处于活动阶段;震旦纪—三叠纪属于剧烈运动时期,先后经历蚌埠、凤阳、皖南、加里东、华西力、印支等运动。其间地壳几度隆起沉降,形成海陆交互相地层。特别是晚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成为煤炭资源良好的生成条件,从而形成境内大量的煤炭资源。侏罗纪—第四纪,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逐渐塑造出今天的地貌特征。
淮南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以寿县为例,北、中部为淮河冲积平原;西北部为沿淮河、淠河洼地;东南部为岗地。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不连续的低山丘陵,环山为一斜坡地带,宽约500~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75米;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宽500~2500米,海拔30~40米,坡度2°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宽2500~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缓;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宽2000~3000米,海拔17~20米,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浅滩。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东为高塘湖一、二级洪冲积阶地,西为瓦埠湖一、二级洪冲积阶地;中为丘陵岗地。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以北平原地区为河间浅洼平原,地势呈西北东南向倾斜,海拔20~24米,对高差4~5米。
行政区划
淮南市,辖寿县、凤台县2个县,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5个市辖区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共8个县级行政区;下设19个街道、59个镇、12个乡,共90个乡级政区;下设27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27个村民委员会。
寿县,辖寿春镇、安丰塘镇、安丰镇、板桥镇、保义镇、茶庵镇、大顺镇、丰庄镇、涧沟镇、刘岗镇、三觉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瓦埠镇、小甸镇、炎刘镇、堰口镇、隐贤镇、迎河镇、众兴镇、正阳关镇、窑口镇22个镇,八公山乡、张李乡、陶店回族乡3个乡,共25个乡级政区;下设18个居民委员会,267个村民委员会。
凤台县,辖城关镇、凤凰镇、顾桥镇、桂集镇、新集镇、岳张集镇、朱马店镇、杨村镇、丁集镇、刘集镇、大兴镇、尚塘镇12个镇,古店乡、关店乡、钱庙乡、李冲回族乡4个乡,共计16个乡级政区;下设37个社区居委会,213个村民委员会。
大通区,辖大通街道1个街道办事处,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3个镇,孔店乡1个乡,共5个乡级政区;下设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7个村民委员会。
田家庵区,辖洞山街道、泉山街道、淮滨街道、新淮街道、公园街道、田东街道、国庆街道、龙泉街道、朝阳街道9个街道办事处,安成镇、舜耕镇、曹庵镇、三和镇4个镇,史院乡1个乡,共14个乡级政区;下设10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5个村民委员会。
谢家集区,辖谢家集街道、蔡家岗街道、谢三村街道、立新街道、平山街道5个街道办事处,望峰岗镇、李郢孜镇、唐山镇、杨公镇4个镇,孙庙乡、孤堆回族民族乡2个乡,共11个乡级政区;下设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6个村民委员会。
八公山区,辖土坝孜街道、新庄孜街道、毕家岗街道3个街道办事处,山王镇、八公山镇2个镇,共5个乡级政区;下设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个村民委员会。
潘集区,辖田集街道1个街道办事处,潘集镇、芦集镇、泥河镇、高皇镇、平圩镇、架河镇、祁集镇、夹沟镇、贺疃镇9个镇,古沟回族乡1个乡,共11个乡级政区;下设有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1个村民委员会。
毛集实验区,辖毛集镇、夏集镇、焦岗湖镇3个镇;下设8个社区居委会,37个村民委员会(毛集实验区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不属于行政区划之列,在行政区划上,毛集镇、夏集镇、焦岗湖镇属凤台县管辖)。
人口
截至2021年11月30日,淮南市总户数1254938户,总人口3897813人,总人口较2020年减少7296人。全市共出生28240人,男15004人,女13236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3,出生率为7.2‰,比2020年下降2.9个千分点;全市共死亡11236人,死亡率为2.9‰,比2020年下降2.7个千分点;全市人口自然增长17004人,自然增长率4.4‰,比2020年下降0.1个千分点;全市总迁入人口44353人,总迁出68653人,机械增长率为负增长6.2‰,比2020年上升0.9‰。
气候
2021年平均气温较常年(指1991-2020年,下同)基本持平。降水量较常年偏多近1成。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近1成。
气温2021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6.7℃,较常年(16.5℃)偏高0.2℃,基本持平。2月异常偏高3.8℃、9月显著偏高1.3℃,4月、7月偏低1.4℃、1.5℃,其余月份较常年正常。春季(3-5月,下同)平均气温15.9℃,夏季(6-8月,下同)平均气温26.6℃,秋季(9-11月,下同)平均气温17.9℃,2020年/2021年冬季(2020年12月-2021年2月,下同)平均气温5.5℃。夏季较常年同期偏低0.9℃,其余季节正常。年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下同)9天,较常年偏少9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出现在10月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9.9℃,出现在1月8日。
降水年降水量1044.2毫米,较常年(984毫米)偏多近1成。7月降水量偏多1倍,5月偏多1.3倍,6月偏少7成,其他月份正常。春季降水量291.9毫米,夏季降水量549.4毫米,秋季降水量149.3毫米,冬季降水量71.8毫米,夏季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多2.3倍,其余季节正常。年降水日数101天(降水量≥0.1毫米),暴雨日数3天(日降水量≥50毫米,下同),其中大暴雨日数1天(日降水量≥100毫米,下同),即7月17日139.8毫米。6月12日入梅,较常年(6月21日)偏早9天;7月12日出梅,梅雨期30天,比常年偏多8天。2021年1月、2月和12月出现降雪天气,年雪日数4天,2021年无积雪日数。
日照年日照时数为1853.7小时,较常年(1963.9小时)偏少近1成。年日照百分率为42%,年日照充足天数(日照率≥60%)141天,年日照不足天数(日照率<20%)134天。
经济发展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7亿元,同比增长5.7%。粮食实现“十八连丰”,总产量增长3.1%,增速居全省第2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5%。
质量效益稳步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9%、11.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6亿元,同比增长5.4%。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孔李淮河大桥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寿县文化艺术中心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9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6%,城镇登记失业率2.96%,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5个百分点。切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低于年度控制目标2.2个百分点。
【政府网站】https://www.huainan.gov.cn/
淮南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地处淮河中游,是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素有“楚风汉韵、能源之都”之称。下辖二县五区和一个国家级综合实验区,拥有“2+4”园区平台,即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4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八通一平”,标准化厂房一应俱全。全市面积5532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89.6万人,城镇化率63.5%。
淮南发展特色。富足的资源厚植了淮南发展的根基。淮南是国家14个亿吨级重点煤炭能源工业基地之一,拥有淮河能源和中煤新集2家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和6家大型、特大型火力发电企业,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远景储量444亿吨;煤层气储量5928亿立方米,现有12对大型矿井,2019年煤炭产量7388万吨。建成两条100万伏特高压电网,火电装机容量1441.6万千瓦,65%的发电量销往长三角。立体的交通融汇着淮南发展的脉搏。京福、合淮阜、淮蚌、济祁、淮滁5条环城而过;1条电气化铁路淮南线东连京沪线西接京九线,京福、商杭高铁在淮南设站4个;千里淮河穿境而过,千吨级货轮四季通航,引江济淮工程和3000吨级淮南港正在加快建设;距新桥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可直飞全国各大城市和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淮南浑厚的底蕴。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遗国家名录;《淮南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名著,为中国成语词典贡献了成语120余条;安丰塘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早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灌溉工程鼻祖”;寿县古城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优良的环境凸显着淮南广阔的前景。自然环境优美,全市共有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南城市生态;发展环境优良,拥有安徽理工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中国电科八所等7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40余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全市适龄劳动力达112.4万人,技能人才18.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人。
淮南产业定位。淮南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已形成煤炭、电力两大支柱产业,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五大高成长性产业的“235”核心产业格局,正着力打造千亿规模的煤电化气全产业链产业和大数据、特钢、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煤系固废物利用五个百亿产业。打优煤电资源牌。加大电热综合利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发展采煤沉陷区经济,用足用好年产2000多万吨的煤电固废资源。淮河能源、中煤新集与长三角能源密切合作,推进潘集电厂、平电四期、大唐田家庵电厂、新谢区块煤层气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期投资267亿元的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正式点火生产;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打强数据资源牌。做大做强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加快建设,打造长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合淮数字经济示范区。打好科教资源牌。安理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清洁能源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序推进;中电科八所光纤传感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聚焦“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着力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打响文化资源牌。一体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推动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建成面向长三角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康养地。
淮南招商项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着力兴产业、强实体,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根据淮南市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和现有产业基础,编制产业招商项目册,谋划和编制了150个项目,投资总估算为3126.6亿元。其中:工业制造项目23个,估算总投资553.1亿元;煤、电、化工项目15个,估算总投资663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7个,估算总投资167亿元;现代医药项目5个,估算总投资80亿元;生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项目19个,估算总投资224.4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11个,估算总投资268亿元;综合开发项目28个,估算总投资546.6亿元;地产开发项目9个,估算总投资280亿元;社会事业项目9个,估算总投资344.5亿元;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科技孵化项目12个;安徽理工大学应用科技孵化项目12个。
淮南营商环境。淮南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合肥都市圈等国家级战略规划中“左右逢源”,正高质量推进“一廊五地”建设,即:合淮产业走廊、现代化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每一位投资者都是不可多得的“淮南商机”。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为上”的意识,坚持“把客商当家人、把项目当家事、把服务当家务”,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的“交钥匙”工程,为广大来淮投资客商提供一站式服务。欢迎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来淮南参观考察、投资兴业,我们将强化一切有利于推进发展的措施,构筑一切有利于创业的平台,拓展一切有利于双赢的空间,与大家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明天。
淮南市的比较优势概括起来有“九个优”。
一是区位优越。淮南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
公路方面是“4+1”,即4条高速:京福高速、合淮阜高速淮蚌高速、济祁高速,1条国道:206国道。从市区出发,1 小时到达合肥,3个小时内到南京,6个小时内到上海、杭州、南昌、武汉、郑州、济南。
铁路方面是“2+1”,即2条高铁:京福高铁、商杭高铁途经淮南,1条电气化铁路:东连京沪线,西接京九线。到合肥18分钟,到武汉2小时,到上海、北京、杭州3小时。
航空方面,新桥国际机场位于我市境内,从市区出发,1小时可到达机场。目前,国内航班可直飞全国各大城市,国际航班已开通了直达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3条国际航线。
水运方面,千里淮河穿境而过,千吨级货轮四季通航,正在规划建设中的3000吨级淮南港,将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港口。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淮南水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二是历史优厚。淮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源地。鸿篇巨著《淮南子》和千古名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使淮南名扬四海。淮南的历史文化概括起来为“6个一”,即:
一座古城,寿县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州来、下蔡、楚国、淮南国、东汉袁术先后建都于此。寿县是长三角地区百佳旅游休闲名城,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处。现存文物古迹500多处。寿县古城墙被列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一块豆腐,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本书,《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公集体创作的一部道家名著,历代名家多有论述,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评价《淮南子》:“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淮南子.天文训》首次完整记述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于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台戏,花鼓灯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民间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被誉为“东方芭蕾”。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座窑,古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兴盛于隋唐,停烧于唐末,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名列唐朝各大窑口第五,是唐代7大瓷窑之一。
一座塘,安丰塘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早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灌溉工程鼻祖”。 2015年10月,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三是生态优美。淮南依山傍水、山水相依、三城互动:舜耕山、八公山、上窑山三山鼎立;淮河、瓦埠湖、高塘湖三水环绕;中心城区、西部城区、山南新区三城融合。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南城市生态。全市共有七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 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四是资源优特。煤炭远景储量500亿吨,探明储量147亿吨,煤层气储量5368亿立方米。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现有16对现代化矿井,产能近亿吨。淮南是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拥有6大发电企业和26台发电机组,装机总量1419万千瓦时,建成两条100万伏特高压电网,是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集聚区,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
五是人才优秀。现有6所高等院校,9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 4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8所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万人,技术工人26万人。安徽理工大学作为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煤矿工程师的摇篮。中国电科八所是国家一级研究所,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
六是产业优化。淮南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良好,已形成以煤炭、电力为支柱,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快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五大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的产业格局。
七是载体优质。拥有“1+8”的园区平台,即1 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基本上达到“七通一平”。其中: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大通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拥有省级生物医药工业园、新型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和医药化工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养老三大产业集群。
淮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山南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三大产业,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基地。已建成智慧谷大数据基地、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江淮云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其中,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占地300亩,机房按照国际T4标准设计、建设,具备2万个机架的托管能力,超过2万G的互联网出口带宽,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目前,淮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在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产业园,位于潘集区,规划总面积94.98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是安徽省三大化工基地之一。重点发展四大产业板块:煤基石化产品(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替代燃料产品(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醇等),基础化工以及下游产品(化肥、纯碱等),化工新材料和新型精细化工产品。
目前,由中石化与安徽皖北煤电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落户该园区,总投资267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70万吨煤制甲醇转化70万吨烯烃装置、年产400万吨煤矿和选煤厂、以及配套的铁路、输煤廊、码头等。现已完成总投资31.17%。
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位于寿县南部,与省会合肥接壤,毗邻新桥国际机场。近期规划2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100平方公里,核心区4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电器、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全力打造“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空港新城。
凤台经济开发区,位于凤台县淮河南岸,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要求,重点发展煤矿机械、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八是政策优惠。制定了《关于招商引资政策的指导意见》采取“5+4”的模式对新引进项目进行扶持。即:固定资产投资扶持、贷款担保和贴息扶持、社会综合贡献奖励扶持、用地保障扶持、科技创新奖励扶持以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股权债权投资激励、人才引进奖励、鼓励以商招商。设立了总规模50 亿元的淮南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扶持新型煤化工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
九是成本优廉。在劳动力方面,淮南拥有优秀的多层次人才支撑。全市适龄劳动力达112.4万人,其中技术工人15万人,人均工资每月2000——2500元。在用水方面,千里淮河穿境而过,入境水量多年平均约216亿方,市境河湖众多,蓄水量达6.2亿方。在用电方面,现正积极争取国家直供电政策,工业用电价格将具有明显优势。在用气方面,年产40亿立方米天然气项目将于明年开工建设,落户我市的工业项目在用气方面将优先保障。
企业家朋友们, 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积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确定了“1235”发展战略,制定了调转促“4106”行动计划,明晰了“235”产业转型路径。在发展战略上,围绕一个目标,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双轮驱动”,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三化进程”,谋求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和合淮同城化。实现“五个发展”,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奋力打造淮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升级版。在转型路径上,做精做优煤电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光电新能源、旅游文化、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五大高成长性产业。
为做好招商引资这篇大文章,淮南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事、招商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积极走出去、主动引进来,坚持“内外资一起引、大中小一起上、一二三齐发展”的工作思路,注重精准招商,突出产业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抓手、扩大有效投入的主渠道。通过不断的提升软硬环境、厚植招商引资优势,一批新的企业纷至沓来,一些好的项目如约而至,大数据、卫星产业、装备制造、光电新能源、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等项目纷纷入驻淮南。通过招商引资,淮南市的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区域比较优势加速形成,产业集聚规模逐渐扩大,更加坚定了广大客商来淮投资兴业的信心。
有一句俗语说的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南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特色鲜明、人民生活幸福的美丽新型能源城,我们将以最真的热情、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最好的环境,诚挚欢迎各位到淮南参观考察、投资兴业。